臨床表現(xiàn): 右脅脹痛或兩脅均痛,甚則痛引胸背肩臂,有飽脹感,食欲差,少數(shù)患者有惡心、嘔吐、畏寒、發(fā)熱等癥。 黃芪、枳實、厚樸、延胡索、川楝子各 15g,夏枯草、昆布、海藻、赤芍各20g,三棱、莪術、蒲黃、五靈脂、柴胡、浙貝母各10g,生牡蠣30g,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女性患者月經(jīng)來潮,停服上藥5-7天1月為1療程。 黃某,男,45歲,1999年9月17日初診。兩脅脹痛以右脅為甚,脹引胸背肩胛,已有2年,每因情志不舒而加重,當?shù)匦l(wèi)生所治用中西藥療效不顯。現(xiàn)因家庭瑣事煩惱,又出現(xiàn)上述癥狀,并伴有口苦、納差、食后飽脹、矢氣多等癥,舌邊有瘀斑、苔薄黃,脈弦。B超檢查: 肝內(nèi)有10余個1.5-2.8cm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區(qū),報告為肝內(nèi)多發(fā)性囊腫。證屬肝郁氣滯,血瘀痰結; 治以行氣破瘀,化痰散結。處方: 生牡蠣30g,夏枯草、昆布、海藻、赤芍各20g,黃芪、枳實、厚樸、延胡索、川楝子各15g,三棱、莪術、蒲黃、五靈脂、柴胡、浙貝母各10g,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藥后脹痛明顯好轉(zhuǎn),口苦消失,食欲增加,其他癥狀減輕,仍宗上方連服30劑。復查B超,肝內(nèi)未見異常,囊腫完全消失,隨訪1年未見復發(fā)。
肝內(nèi)多發(fā)性囊腫,屬于中醫(yī)腫瘤范疇,在臨床上并不多見,屬疑難病。其治療,文獻報道也較少,一般常規(guī)治療,效果尚不滿意,西醫(yī)手術治療,其指征受一定限制。本病的形成除肝郁、氣滯血瘀外,痰結也是一大主因。治療上根據(jù) 《內(nèi)經(jīng)》''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的治療法則,擬消囊湯,方中柴胡、枳實、厚樸、延胡索、川楝子理氣解郁止痛; 五靈脂、蒲黃、赤芍活血祛瘀止痛; 三棱、莪術行氣破瘀散結; 生牡蠣、浙貝母、夏枯草、昆布、海藻化痰散結,全方共奏行氣活血祛瘀、化痰散結之功。 本病治療需相對較長的療程,方中藥物多為攻邪藥,故加入黃芪一味扶助正氣,保護肝臟,使邪去正不傷,正盛邪易去,三棱、莪術之類可放心使用,臨床治療27例患者中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