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中瑜 編者按 永州位于南嶺北麓、湘江上游,山川秀麗,人文薈萃。張家界是一幅畫,永州是一本書。永州這本書內(nèi)容很豐富,插圖很精美,值得世人好好品讀,反復(fù)品讀。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崩于蒼梧之野,葬于九嶷山,引得秦始皇景仰并遙祭。一千多年前,唐代著名詩人元結(jié)撰寫《大唐中興頌》,顏真卿揮毫抄清并將墨寶刻于浯溪石崖,引得歷代文人騷客競相尋根追蹤,“打卡”永州,留下了諸多詩詞歌賦和摩崖石刻,成為永州閃亮的黃金名片。為了讓世人更好地了解永州、游學(xué)永州、尋芳永州、吟詠永州,本報特開辟《深讀永州》大型文化系列報道,擬從不同角度、全方位推介永州豐富的歷史人文。該系列報道包括諸多篇章,首先推出“摩崖石刻”系列篇章,以饗讀者。 當(dāng)我站在浯溪旁邊,靜靜地觀看她流淌的模樣時,心里禁不住涌起無限感慨:這原本是湘江邊的一條無名小溪,在溪與江的交匯處有一座天然石山。盡管她很清澈,很靈秀,但一直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千萬年來,溪就這樣默默地流淌著,山也這樣默默地聳立著。跟天下諸多名山大川一樣,仿佛冥冥中注定,它們要與人結(jié)緣才能驚現(xiàn)于世。于是,它們就這樣相互依偎在湘江之濱,翹首盼望,盼啊盼啊,終于盼到了這一天。 一 唐永泰丙午年(公元766年)三月,元結(jié)再次奉旨出任道州刺史,從湖南觀察所赴任道州,這是他第三次途經(jīng)浯溪。在船上,他發(fā)現(xiàn)這里風(fēng)景不錯,想到前兩次都是匆匆忙忙經(jīng)過,未及造訪,于是停船上岸,攀上江邊這座石山,看見從山腳下流過的那條山溪,清清淺淺,汩汩流淌的樣子,再看看面對湘江波濤的那一片寬闊的懸崖陡壁,以及連綿的山體,不禁心花怒放。他一路尋覓,一路驚嘆,一路贊賞,心底竟忽然萌生出一個念頭:將來退休之后要來這里結(jié)廬而居,沿溪種花,臨水釣魚,以追慕陶淵明的心境。特別是當(dāng)他看見那條溪水時,喜悅之心流溢于表,派隨從去打聽,居然沒有人知道她的名字。元結(jié)心想:既然沒有名字,這應(yīng)該是上天賜予我的了,那我就干脆把她叫做“浯溪”吧。“浯溪”,就是“吾之溪”,我的溪,元結(jié)還興致勃勃地為她寫了一篇《浯溪銘》。后來,他又寫了《峿臺銘》《痦亭銘》,合稱“三銘”。之后,元結(jié)請當(dāng)時有名的書法家季康、瞿令問、袁滋分別用玉箸、懸針、鐘鼎三種風(fēng)格各異的篆體書寫出來,刻在了三處摩崖上,成為“浯溪碑林”的開山之作。 大歷六年(公元771年),元結(jié)守母喪隱居浯溪,好友顏真卿從江西撫州刺史卸任北歸,特意來看元結(jié)。元、顏兩人都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中興功臣,又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分別多年,此刻相見,彼此十分高興。元結(jié)看見江邊石壁,忽然萌生一個念頭,就請顏真卿將自己十年前的舊作《大唐中興頌》書寫出來,請人刻于崖壁之上,內(nèi)容如下: 《大唐中興頌》 尚書水部員外郎兼殿中侍御史荊南節(jié)度判官元結(jié)撰。 金紫光祿大夫前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書。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陷洛陽。明年,陷長安。天子幸蜀,太子即位于靈武。明年,皇帝移軍鳳翔。其年復(fù)兩京,上皇還京師。於戲!前代帝王有盛德大業(yè)者,必見于歌頌。若今歌頌大業(yè),刻之金石,非老于文學(xué),其誰宜為?頌曰: 噫嘻前朝!孽臣奸驕,為惛為妖。邊將騁兵,毒亂國經(jīng),群生失寧。大駕南巡,百寮竄身,奉賊稱臣。天將昌唐,繄睨我皇,匹馬北方。獨立一呼,千麾萬旟,戎卒前驅(qū)。我?guī)熎鋿|,儲皇撫戎,蕩攘群兇。復(fù)復(fù)指期,曾不逾時,有國無之。事有至難,宗廟再安,二圣重歡。地辟天開,蠲除襖災(zāi),瑞慶大來。兇徒逆儔,涵濡天休,死生堪羞。功勞位尊,忠烈名存,澤流子孫。盛德之興,山高日升,萬福是膺。能令大君,聲容沄沄,不在斯文?湘江東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齊。可磨可鐫,刊此頌焉,何千萬年! 上元二年秋八月撰,大歷六年夏六月刻。 這方石刻高310厘米、寬320厘米,直行,自左至右書刻,共21行,332字,字大15厘米。因元結(jié)的文、顏真卿的字、浯溪摩崖之石都很絕妙,世稱“摩崖三絕”。 如果把浯溪碑林比作一個網(wǎng)絡(luò)論壇,那么,第一個發(fā)帖人就是元結(jié),他發(fā)的帖子有“前三銘”“后三銘”等,都算得上精華帖,但影響力最大的還是這方《大唐中興頌》。這帖子發(fā)出后,跟帖者甚多,特別有類似的《大宋中興頌》和《大明中興頌》,堪稱前者的子孫,形成了一個特異的摩崖石刻文化現(xiàn)象。而浯溪,不管面對哪個朝代的官員和文人,乃至途經(jīng)此地的越南使者所創(chuàng)的詩刻銘記,都是來者不拒,照單全收,彰顯出一種博大胸襟。 浯溪碑林 二 據(jù)專家考證,浯溪碑林的宋代石刻達(dá)116方,約占總數(shù)的23%。在這些宋刻中,有“黃體”的創(chuàng)始人黃庭堅,寫“黃體”的陳從古、李若虛、邢?。挥小懊左w”創(chuàng)始人米芾,寫“米體”的張孝祥、吳潛、范成大;還有寫 “二王體”的秦少游、陳與義、汪藻,寫“歐體”的易祓,寫“魏碑體”的鄒浩、曾煥、趙彥橚,寫“八分體”的沈紳等人的作品。比較而言,黃庭堅和米芾的詩刻價值頗大。 崇寧三年三月六日,一條船在風(fēng)雨中停泊到了祁陽縣浯溪的湘江邊。從船上下來一位剛屆花甲的白發(fā)老者,他在進(jìn)士、僧眾、居士、太醫(yī)、兒子等人的簇?fù)硐拢鲛寂试?,來到他心儀半世,卻已是“斷崖蒼蘚”的《中興頌》絕壁之下,感慨前朝的興衰榮辱,憐嘆自己的再次遭貶,摩挲石刻,涕淚交下。接下來幾天,他反復(fù)登臨浯溪絕壁,并寫下了一首詩,叫人刻在《大唐中興頌》旁邊。 這個人就是黃庭堅,他在浯溪的詩刻為無題詩,但后人稱之為《書摩崖碑后》,高230厘米,寬180厘米,字大6~9厘米。石刻為楷書,其中,引、詩、記為大字。重修題記、上石記的字略小,內(nèi)容為: 崇寧三年三月己卯,風(fēng)雨中來泊浯溪。進(jìn)士陶豫、李格,僧伯新、道遵同至中興頌崖下。明日,居士蔣大年、石君豫,太醫(yī)成權(quán)及其侄逸,僧守能、志觀、德清、義明等眾俱來。又明日,肖褎及弟襃來。三日徘徊崖次,請余賦詩。老矣,不能為文,偶作數(shù)語。惜秦少游已下世,不得此墨劖之崖石耳。 春風(fēng)吹船著浯溪,扶藜上讀中興碑。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鬢成絲。明皇不作包桑計,顛倒四海由祿兒。九廟不守乘輿西,萬官已作烏擇棲。撫軍監(jiān)國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為? 事有至難天幸爾,上皇跼蹐還京師。內(nèi)間張后色可否,外間李父頤指揮。南內(nèi)凄涼幾茍活,高將軍去事尤危!臣結(jié)舂陵二三策,臣甫低頭杜鵑詩。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賞瓊琚詞。同來野僧六七輩,亦有文士相追隨。斷崖蒼蘚對立久,涷雨為洗前朝悲。 最讓人感到驚奇的是,在詩文后,還有“宋豫章黃庭堅字魯直。諸子從行相、梲、梠、楛,舂陵尼悟超(同來)相觀,南陽何……祁陽令陸弁,景莊,浯溪伯新,宣和庚子十二月廿日書,無諸釋□口刻?!焙汀案⑽檀嗽娮饔诔鐚幦耆拢醇吧鲜?,稿藏子發(fā)秀才家,乃以私錢刻之中興碑側(cè)”等字樣。由于風(fēng)雨浸蝕,到如今部分文字已經(jīng)磨泐,甚為可惜。三 三 浯溪的清代石刻已經(jīng)考證的有87方,由于年代較近,故石刻狀態(tài)也是最好的,磨泐難辨者較少。在已考證出來的石刻中,價值較大的有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王藹的《夬石詠》詩刻、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朱琦“逆風(fēng)吹船頭”詩刻、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何紹基的《歸舟十次經(jīng)浯溪》詩刻、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問漁”榜書、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吳大澂的《浯溪銘有敘》《峿臺銘有敘》《雨中游浯溪讀〈中興頌〉次山谷詩韻》詩刻等。 何紹基的《歸舟十次經(jīng)浯溪》詩刻原名《無題詩》,后人取詩刻首句命名。高140厘米,寬80厘米,字大5~9厘米。緊挨著吳大澂的《雨中游浯溪讀〈中興頌〉次山谷詩韻》詩刻,內(nèi)容如下: 歸舟十次經(jīng)浯溪,兩番手拓中興碑。外觀筆勢雖壯闊,中有細(xì)筋堅若絲。咸豐紀(jì)元舊題在,時方失恃悲孤兒(石柱上有余辛亥年題字)。次年持節(jié)使蜀西,劍州刻如饑鶴棲(劍州有此碑翻本)。既無真墨本上石,何事展轉(zhuǎn)鉤摹為?唐人書易北碑法,惟有平原吾所師。次山雄文藉不朽,公偉其人筆與揮。當(dāng)代無人敢同調(diào),宋賢竊效弱且危。涪翁扶藜凍雨里,但感元杜頌與詩。公書固挾忠義出,何乃嗇不贊一詞?海琴桐軒喜我至,珍墨名楮紛相隨。書律深處請詳究,拓本成堆吁可悲! 同治王戌正月二十三日於桐軒大令陪游浯溪,知楊海琴太守方議重修。二十五日至海琴郡齋談中興碑作此。 何紹基(1799-1874),字子貞,號東洲,晚號後叟,永州道縣人。工古文辭,為晚清詩人和大書法家。此刻詩、書、文俱佳,布局講究,以碑法、書律專論浯溪《大唐中興頌》碑拓,又兼論元結(jié)、顏真卿、黃庭堅的為人,還談及自己與永州刺史楊翰的交情和拓片的過程,生動有趣。此浯溪詩碑,世推顏后第一。四 四 在浯溪的清代石刻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那就是越南使者的石刻,這在國內(nèi)的摩崖石刻中,是十分罕見的。 永州位于瀟湘二水交匯處,建城歷史近兩千年。自秦至清代,一向為嶺南與北方水路交通要道所經(jīng),諸多名勝自南宋以來已載在書冊,以浯溪為首的二十余處摩崖石刻景地,其規(guī)模數(shù)量實為海內(nèi)罕匹。由中越文化交流史來看,永州為南北往返的捷徑,永州浯溪諸景地可以視為越南使者直接接觸到的最初一段中華人文典范。 今所見湖南浯溪碑林中越南朝貢使節(jié)詩刻,共五人五首,依年代先后為: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阮輝(瑩)的《題石鏡詩》,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鄭懷德的《無題詩》,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阮登第的《無題詩》,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王有光的《無題詩》和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裴文禩的《無題詩》。 阮輝(瑩)的《題石鏡詩》,位于右堂區(qū),高68厘米,寬80厘米,內(nèi)容如下: 題石鏡詩 補(bǔ)天渡海是多端,爭似山頭作大觀? 洞借余輝光可鑒,花揩勝彩秀堪餐。 月將地影裝春軸,水引銀章擺素紈。 莫謂無心偏徇客,也曾經(jīng)照古人還。 乾隆丙戌安南阮輝(瑩)。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對仗整齊。主題詠浯溪鏡石,而恰當(dāng)月明之望日(詳下),末句“也曾經(jīng)照古人還”似平淡而實出新,句首“也”字似輕易而實安穩(wěn)。其書法厚潤,楷中帶行,多用異體,足見作者的文字涵養(yǎng)。詩作者阮輝(瑩) ,越南河靜羅山人,官至吏部左侍郎,清乾隆三十年,以“欽奉正使探花”身份出使。五 五 浯溪碑林中,還有四個大字也是游人聚集、競相拍照和觸摸的地方。這四個字是“福、祿、壽、喜”,它們的書刻的風(fēng)格都是一樣的,分別書刻在四個不同的地方。為清代所刻,別有意味。他借用古篆的書體,奇異造型,寄情于筆,以特殊的形式表達(dá)了對人們富貴長壽的祝愿。而字中隱含的寓意的解讀也頗具中華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 特別是“壽”字,因為離《大唐中興頌》石刻不遠(yuǎn),十分搶眼。傳說這是呂洞賓書刻的篆體,實則是異體“壽”字碑,高160厘米,寬72厘米,不但字形奇特,而且含意豐富。它是由六句話,幾十個字組成的:上圓點為日,下圓點為月,三個小圓點為星,日月五星為之七政;再仔細(xì)看,上作天,中作地,口作人,天地人為之三才,這是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xué)思想,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一切學(xué)術(shù)思想的根源;上半亦作金,中亦作木,移日配寸亦作水,移日配口亦作火,工亦作土,金木水火土為之五行。天地相合而產(chǎn)生的五種物質(zhì),有了這五種基礎(chǔ)物質(zhì)而能生化萬物。這是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xué)觀點;地兩邊頂上兩條白氣為之陰陽兩儀,生四象(即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生八卦(它恰是兩個相同的符號,把它配成一個圓圈,正是八卦中的太極圖);還有,天亦作永,地亦作世,工亦作公,工之下亦作侯,永世公侯,寓意子孫世代做官;最后,可以概括成:日亦作福,月亦作祿,本身是壽,三點圓圈是星。那就是祝愿廣大游客福、祿、壽三星拱照,永享無疆,子孫發(fā)達(dá),世代榮昌! 因為這個“壽”字的寓意好,據(jù)說后來全國各地有幾個景區(qū)都從這里買回拓片,仿制出尺寸較小的景點來。 元結(jié) 文 顏真卿 書《大唐中興頌》拓片 圖片由瀟湘意拓片博物館提供 浯溪碑林位于永州市祁陽縣境內(nèi)的湘江之濱,為唐代大詩人元結(jié)所發(fā)掘,現(xiàn)存摩崖石刻505方,其中唐代17方、宋代116方、元代5方、明代84方、清代92方、民國9方、時代不明的182方,最高的刻在30米懸崖峭壁上,字徑2.3米,最低的在溪畔崖腳,字徑1厘米,且篆、隸、楷、行、草諸體皆全,頌、銘、賦、記、詩、詞、聯(lián)語齊備,其作者薈萃了唐以來歷代的一流名家,達(dá)400多人。在我國石刻中的地位,與西安碑林齊名,是罕見的書法石刻寶庫、璀璨的文學(xué)藝術(shù)殿堂、唐以來刻在石崖上千古不磨的歷史資料檔案。浯溪摩崖石刻是國務(wù)院1988年第三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越南使者阮輝瑩《題石鏡詩》拓片 圖片由瀟湘意拓片博物館提供
浯溪碑林“壽”字石刻 |
|
來自: 孟溪ProbeT連山 > 《湖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