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出了南京站,走過廣場,對面即是玄武湖,沿著湖邊走了不遠,即見玄武門,由此開啟我對南京城墻的再次相遇。 這南京城自孫權稱帝,遷都秣陵,便坐實了“虎踞龍盤,帝王之會”的傳說。1357 年,朱升向朱元璋進言著名九字方針“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明城墻的建筑便正式拉開序幕。1366 年明城墻向東、北兩面拓展,耗時近27年,動用了28 萬民工,使用了約3.5 億塊城磚,明城墻初成規(guī)模。其依山傍水而建,高堅甲于海內(nèi),是中國禮教制度與自然相結合的典范。它的考古價值、觀賞價值、歷史文化價值,以及建筑功能、規(guī)模在全球范圍內(nèi)首屈一指,從整體上來說,絕無僅有;從單體上來說,獨樹一幟,是偉大的萬里長城后人類歷史上又一個建筑奇跡。其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勢,依據(jù)金陵山脈、水系走向筑城,整個城墻蜿蜒35.3 公里,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墻超過60 公里。 我從玄武門高高的城墻上遠眺,迷人的玄武湖的湖光水色盡收眼底 ,從此出發(fā),太平門——中山門——標營門——武定門——中華門——集慶門——水西門——清涼門——定準門——華嚴崗門 ——儀風門 ——神策門共13 座城門一一探尋。90 年前,蔣中正親筆提寫了“中華門”三個大字 ,1928 年國民政府為迎接從北平南下的孫中山靈柩,興建中山大道,將原甕城折除,修建拱門磚門,特地嵌上“中山門”三個題額。從此,從城內(nèi)一出中山門,即是著名的東郊風景名勝區(qū),梧桐樹環(huán)繞下直達中山陵。 上世紀五十年代,席卷全國的拆城運動波及南京,武定門被拆,在無數(shù)仁人志士的呵護下,明城墻得以保全。1969 年,在當時備戰(zhàn)備荒的形勢下,明城墻又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那年我11 歲,尾隨大人們手持鐵鏟等工具,將部分明城墻拆了去修建“防空洞”這一塊塊大磚,以我幼小的身軀根本無法搬動,兩個壯年男子耗費好大勁才能搬動它。明城墻的磚長40-45 厘米,寬20 厘米,重40 斤。據(jù)了解,為保證城墻所用之磚的質(zhì)量 ,朝廷要求各地在造磚夫和燒磚工匠均需在磚上留下姓名,以便日后追責,從制度上確保了磚頭的質(zhì)量。我至今清晰地記得那一塊塊從泥土中撥出的城磚,長方型的質(zhì)量上乘,比平時建房用的磚質(zhì)量好多了,在拆除墻的過程中,年幼的我本能冒著出這樣的想法,這幺漂亮沉甸甸的城墻就這樣人為的拆了,太可惜了!好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南京市府動員市民,花費不少財力、物力,使之前破損的明城墻才以修復。 說到修筑明城墻是一定要提到沈萬三,當時沈萬三富甲一方,響應明太祖的號召,修筑明城墻。其負責修筑聚寶門至今天的水西門一段,沈萬三騁請一流的營造匠師,自己不辭辛苦,整天在工地上奔走,克服多重困難,比同時在建的皇家城墻提前數(shù)天完成,已使朱元璋不快 之后又向明太祖提出代替他犒勞三軍,終于使朱元璋龍顏大怒,沒收沈家家產(chǎn),并發(fā)配至云南充軍,沈的金、銀、銅、鐵、錫五個兒子也被賜死。 呵!幾百年的南京明城墻,歷經(jīng)了歲月的風吹雨打,歷史的變遷 ,《石頭城的故事》記載了南京城的枯榮盛衰、風雨滄桑,遠去的刀光劍影,鼓角爭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戰(zhàn)場撕殺也只能在影視節(jié)目里看到,惟愿幾百年、幾千年后,你仍然能保持現(xiàn)今的風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