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 名〕薯蕷、山芋、諸薯、山藷、懷山藥、淮山、白山藥、毛條。 〔來 源〕為薯蕷科薯蕷屬植物薯蕷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塊根。 〔成 分〕塊根含皂甙、粘液質(zhì)、淀粉、膽堿、糖蛋白和自由氨基酸、維生素C,還含尿囊素、 淀粉酶、 蛋白質(zhì)、 脂肪、 碘質(zhì)等,粘液質(zhì)中含甘露聚糖與植酸等。 〔作 用〕 一、歷代經(jīng)驗 1.補益脾肺: 山藥有健脾胃,補肺氣作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 《名醫(yī)別錄》: “主頭面游風(fēng),頭風(fēng)眼眩,下氣,止腰痛,治虛勞羸瘦,充五臟,強陰”。 《藥性論》: “補五勞七傷,去冷風(fēng),止腰痛,鎮(zhèn)心神, 補心氣不足,患人體虛羸,加而用之”。 2.固腎澀精:山藥有固腎氣,澀精縮尿等作用。 《日華子本草》: “助五臟,強筋骨,長智安神,主泄精健忘”。《本草綱目》:“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 二、近代研究 近代未見山藥的藥理研究報告。臨床觀察有強壯滋補作用,似乎有類激素作用,并有鎮(zhèn)靜作用。 〔性 味〕甘,溫。歸脾、肺、腎經(jīng)。 〔功 效〕健脾補肺,益腎澀精。 〔主 治〕脾虛泄瀉,久痢,消渴,肺虛咳喘,水腫,遺精,帶下,小便頻數(shù)。 〔臨床應(yīng)用〕 1.脾胃虛弱:山藥常用于脾虛弱之不思飲食,泄瀉,久痢等,類似于消化不良及胃腸炎等。常配伍黨參、白術(shù)、薏苡仁、扁豆等健脾燥濕藥,方例《參苓白術(shù)散》 (方見黨參)、《薯蕷車苡湯》、《扶中湯》、《加味六君子湯》。若脾虛濕注,帶下增多者,類似于慢性子宮頸炎、內(nèi)分泌失調(diào)等,常配伍黃柏、烏賊骨、茜草、車前子等清熱、利濕止帶藥,方例《清帶湯》、 《易黃湯》。 2.脾腎兩虛:山藥常用于脾腎兩虛,腎關(guān)不固所致的精神不振,不思飲食,滑精、遺精,尿頻,遺尿等,類似于神經(jīng)官能癥,慢性前列腺炎等。常配伍熟地、山茱萸、菟絲子等健脾固腎澀精藥,方例《無比山藥丸》、 《薯蕷丸》。其他溫補腎陽及補腎陰的方中也常選用。 3.肺脾兩虛:山藥又能治肺脾兩虛所致的咳嗽,喘息,痰少,精神不振等證,類似于結(jié)核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常配伍沙參、麥冬、杏仁、車前子等,方例《益肺止咳湯》、 《山藥蔗汁飲》。 此外,尚可用治消渴,類似于糖尿病口渴。常配伍天花粉、黃芪、葛根、知母、生地黃等,方例《消渴方》。 〔用 量〕 10~30克,大量可用60~120克,丸散酌減。 〔用 法〕 去皮切片曬干生用或炒后用。 〔禁 忌〕 有實熱邪氣者不宜用。 〔附 方〕 1.薯蕷車苡湯(《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山藥、白術(shù)、車前子。 2.扶中湯(《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 山藥、白術(shù)、龍眼肉。 3.加味六君子湯(經(jīng)驗方):黨參、白術(shù)、山藥、茯苓 、薏苡仁、陳皮、半夏、藥曲、甘草、生姜、大棗。 4.清帶湯(《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生山藥、龍骨、牡蠣、烏賊骨、茜草根。 5.易黃湯(《傅青主女科》):山藥、芡實、黃柏、白果、車前子。 6.無比山藥丸(《千金方》):山藥、熟地、赤石脂、巴戟、茯苓、 山茱萸、 牛膝、菟絲子、澤瀉、五味子、 肉蓯蓉、 杜仲。 7.薯蕷丸(《金匱要略》):山藥、當(dāng)歸、芍藥、白術(shù)、麥冬、柴胡、 桔梗、 茯苓、阿膠、杏仁、干地黃、白薇、防風(fēng)、大棗。 8.益肺止咳湯(驗方):山藥、百合、沙參、麥冬、川貝母、知母、 杏仁、 車前子、甘草。 9.山藥蔗汁飲(《簡便單方》):生山藥100克搗爛,蔗汁100毫升,蒸食。 10.消渴方(驗方):山藥、黃芪、天花粉、車前子、葛根、知母、白術(shù)、沙參、炙甘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