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很講義氣”,“做事情很仗義”,這是世俗社會對一個人的褒獎。一般而言,獲得這樣評價的人,是值得信賴的人?!傲x”的本義是儀表,是人的外在形式。引申為“標準”,《釋名·釋言語》“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span>所謂合宜,就是古往今來,社會全體認定的正當、合理的標準,所以,道德標準是“正義”,客觀標準是“天經(jīng)地義”?!睹献印贰叭?,人心也;義,人路也”,“義”是人生的必由之路,是共同遵循的“理”,所以《荀子》說“仁,愛也,故親;義,理也,故行”,義是一種行為、行動的準則。這個準則可以調(diào)節(jié)社會的內(nèi)部關(guān)系,對于“見利忘義”的人,可以譴責,對于“義薄云天”的人可以褒揚。 “仁”、“義”是古代道德觀念的核心,如果說“仁”是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準則,那么“義”是全社會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前者總是蒙上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經(jīng)常跟仁慈、仁愛、仁厚、仁善等結(jié)合使用,側(cè)重于內(nèi)心的自我修養(yǎng);后者則更多是一種社會行為準則,歷代被稱之為義士、義仆的仗義之人特別多,甚至為人類忠心耿耿服務(wù)的狗會被稱為“義犬”。 “義”還跟“意”經(jīng)常連用,“意”的構(gòu)字方式是心音,就是心里發(fā)出來的聲音,也就是內(nèi)心的想法這種想法可以包藏在心里,也可以通過言語行為等流露出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就是通過行為表現(xiàn)出來了意圖。“意”帶有個人性和主觀性,所以,意見、意思、表情達意、稱心如意等都是主觀的情感。相對而言,“義”是標準,是客觀的,社會性的。字典的義項、把客觀世界按照義類劃分、定義、釋義等都是客觀意義。 由于“義”是社會共同遵守的準則,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典籍中記載了大量義薄云天的人物,因忠義而受到民間歡迎的關(guān)羽,立在各地的關(guān)帝廟依然是老百姓寄托情思的最佳場所;“楷書四大家”之一的顏真卿,率兵平定“安史之亂”,顏氏家族損失慘重,《祭侄文稿》泣血椎心,悲憤痛苦,鏗鏘有聲。 《世說新語·德行》篇中記載的荀巨伯的故事則可以看出即便是“賊”,也是遵守公義的。 文中這樣講:“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彀嘬姸€,一郡并獲全。”對于故事的真實性,年代久遠不可考究,但是可以看出記錄故事的人,用心之良苦。一位對朋友有情有義的人,感化了侵擾的胡賊,說出“無義之人,入有義之國”的話,并班師而還,保全了一個郡??梢姟傲x”作為普通的行為準則,不僅僅普通人遵守,就連這些普通人之外的人,也心存敬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