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尚書·大禹謨mó》 【大意是說】 舜帝告誡大禹說,人心是危險難測的,道心是幽微難明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大力出奇跡,只有一心一意,精誠專注,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有所成就。 下面是南懷瑾先生對這段話的解釋: 身心修養(yǎng)是做一個人的根本。不論你是什么職業(yè),什么地位,只要你做人,都是以此為基本修養(yǎng)的。這是中國的教育根本。 上古在軒轅黃帝以后,唐堯、虞舜、大禹這三代,除了傳國家以外,也傳心法。有十六個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人心惟?!?,現(xiàn)在國家給你去管了,你要注意呀,人心太危險了,壞的太多了。 “道心惟微”,你做帝王的,要修養(yǎng)自己的心性學問,思想情緒太難,太微妙,看不見摸不著的,可是你要找出心性中道德方面的功能。 “惟精惟一”,這是修養(yǎng)功夫了,你的心念不要亂,萬事要很精細精到,心性要專一,有一點不小心,就容易向惡的方向走。后來佛學傳過來,佛經(jīng)上有兩句話“染緣易就,道業(yè)難成”,我們習慣被社會環(huán)境、被外在的物質(zhì)誘惑,或者被情緒、思想迷惑,容易把清靜自在的心性擋住了,一個人學壞非常容易,要回過來恢復(fù)“惟精惟一”的境界、修養(yǎng),很難。 “允執(zhí)厥中”,慢慢修養(yǎng)到中道境界。“中”不是中間,是恰當。譬如善與惡,是與非,好與壞,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對的。把握中道,不是說偏向善就完全對,要治天下,有時候也只好用“不善”的方法達到“至善”的目的,這就靠智慧了。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天下亂了,那個時候不但中國亂,印度也在亂,歐洲也在亂。這時候中國出來孔子,孔子整理六經(jīng),但最重要的是傳心法,孔子怎么講?“吾十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div> 《論語》也說: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堯在傳位的時候告訴舜,這是天命,不是他堯個人的意思。我們看這句話的內(nèi)在意義,堯把帝位交給舜,既非自己的親戚,又非朋友,更非他的子孫,這就是古代的“公天下”。他經(jīng)過幾十年,多少次試驗,培養(yǎng)一個人,等到自己真的年紀老了,(根據(jù)歷史記載,古人比我們活得長久。)百把歲了,于是禪讓,表示不是個人私見。歷史的精神,就在這里。 “允執(zhí)其中”這句話也有問題來了。經(jīng)書上有四句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這里只引用了一句話,我們講中國思想,儒家思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都用這四句話。也可以說中國文化講人的學問修養(yǎng)的中心,教育的中心,都在這里,也可以只說一個字“中”。 孔子死后,他的心法弟子是曾參,曾子著《大學》,我前幾年出了《原本大學微言》就是講這個?!按髮W”就是大人之學,是講身心修養(yǎng)的。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綱要,是身心修養(yǎng)的“三綱”。下面接著講修養(yǎng)階段程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就是為什么要靜坐。我叫它七個階段:知、止、定、靜、安、慮、得。這個修行不一定要靜坐,不一定要盤腿,隨時都可以修養(yǎng),站在那里也好,走路也好,都可以修養(yǎng)心性的寧靜。 《大學》接下來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身心修養(yǎng)是做一個人的根本。 飛來之箭易躲,無妄之災(zāi)難防。積富不如積福,養(yǎng)身不如養(yǎng)命。 《詩經(jīng)》說:“永言配命,自求多福?!?/div> 生活急不得,急則心亂,心亂則一切都亂。想臨事不急, 就要早做準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認為這句話是說, 人心,唯有到了危險的時候才著急;道心,始終能“見微知著,防微杜漸”,也就沒有危險。 無為,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無為,正是天行健,大有作為。 孔子說:“無可無不可?!边@句話用在生活中,省心又省力。 孔子說:“修己以敬。”對天、對人、對己、對事,都要有一顆恭敬心。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 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div> “物來順應(yīng),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div> 學習古代賢 圣的態(tài)度和胸懷,可以修身養(yǎng)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