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人工天河”之稱。 紅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近十年。 上世紀60年代,林縣(今河南省安陽市林州)人民靠一錘、一釬、一雙手,苦干10個年頭,硬是在萬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斬斷1250個山頭,架設152座渡槽,鑿通211個隧洞,建成了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林州人民親切地稱紅旗渠為“生命渠”、“幸福渠”。 林縣(現(xiàn)林州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東麓,地處豫、晉、冀三省交界處,歷史上嚴重干旱缺水。 據(jù)史料記載,從明朝正統(tǒng)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共514個春秋,林縣發(fā)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大旱絕收30多次。有時大旱連年,河干井涸,莊稼顆粒不收。 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干旱嚴重到"人相食",在這514年里人相食5次。 1949年林縣全境解放,隨后縣政府組織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用水困難的問題。 但是在林縣境內沒有這樣的水源,縣委把尋水的目光移向了林縣境外,想到了水源豐富的濁漳河。 經(jīng)過多次討論,要解決水的問題,必須尋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縣。 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庫弓上水庫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決大面積灌溉問題。 1959年,林縣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內的4條河流都斷流干涸了,已經(jīng)建成的水渠無水可引,水庫無水可蓄見了底,山村群眾又得遠道取水吃。 1959年10月10日,林縣縣委召開會議作決定把濁漳河的水引到林縣來 時任中共林縣縣委書記的楊貴發(fā)出了“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號召,專門研究"引漳入林"工程。 工程決定于1960年2月開工。當時正逢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全縣只有150畝耕地、300萬元儲備金、28名水利技術人員。 楊貴走在修渠大軍前列 千軍萬馬戰(zhàn)太行 穿著大花棉褲的鐵姑娘們 1960年,毛主席多次指示楊貴同志林縣必須大興水利,給后來林縣人民開鑿紅旗渠奠定了基礎。 1960年2月,林縣人民開始修建紅旗渠,經(jīng)過豫晉兩省協(xié)商同意,后經(jīng)國家計委委托水利電力部批準。1960年3月6日到7日, 林縣引漳入林委員會在盤陽村召開全體會議,會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為"紅旗渠",意思就是高舉紅旗前進。 在建設紅旗渠的過程中,楊貴和縣委一班人不但迎難而上,負重前行,做出了一個又一個改變林縣歷史的重大決策,而且“干”字當頭,身先士卒,在工地與民工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克時艱,真正同群眾風雨同舟,血肉相連。 難能可貴的是,縣委一班人帶領林縣人修渠10年,動用了大量的資金和物資,但從沒有發(fā)生過一宗請客送禮、揮霍浪費的情況,也沒有一個干部貪污挪用一絲一毫的錢糧物資。 穿著大花棉褲的鐵姑娘們 開鑿曙光洞 紅旗渠是毛澤東時代林州人民發(fā)揚“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自強不息、開拓創(chuàng)新、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精神創(chuàng)造的一大奇跡,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結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 經(jīng)過十年奮戰(zhàn),先后于1965年4月5日總干渠通水。 1966年4月三條干渠同時竣工。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設。 至此,以紅旗渠為主體的灌溉體系基本形成。灌區(qū)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4萬畝,7月工程全面竣工。 在紅旗渠修建的10年中,涌現(xiàn)出許多英雄人物。紅旗渠總設計師吳祖太,在接到設計紅旗渠的任務后,不畏艱險,翻山越嶺,進行實地勘測。期間他遭遇了母親病故和妻子救人犧牲的巨大變故,仍沒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堅持奮斗在紅旗渠建設的第一線。 修渠就要施工放炮,為了不影響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和生產(chǎn),降低工程危險隱患,要盡量遠離村莊,繞開耕地,所以,在太行山腰修渠是最佳選擇。這樣高的要求,這么重大的事情,誰能保證不出差錯,誰敢擔當? 1960年3月28日下午,吳祖太聽說王家莊隧洞洞頂裂縫掉土嚴重,深入洞內察看險情,卻不幸被洞頂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奪去了年僅27歲的生命。 紅旗渠修建10年當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眾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其中年齡最大的63歲,年齡最小的只有17歲。 紅旗渠的建成,徹底改善了林縣人民靠天等雨的惡劣生存環(huán)境 解決了56.7萬人和37萬頭家畜吃水問題,54萬畝耕地得到灌溉,糧食畝產(chǎn)由紅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 凌空除險 紅旗渠工程總投工5611萬個。總投資1250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625萬元,占37%,社隊投資7878萬元,占63%。參與群眾7萬人。 除險隊長任羊成 在修建紅旗渠的人群當中,一支專門負責除險的隊伍組成了。 共產(chǎn)黨員任羊成擔任除險隊長。他們每人身上系著幾十斤重的繩索,手上拿著特制的鐵鉤,像蕩秋千一樣在懸崖上蕩來蕩去,除去險石。 如果稍有閃失,身體與崖壁撞擊,后果將不堪設想。除下來的石塊又往往是順著手中的鐵鉤往頭上走的,所以,一不留神,很容易砸著他們自己,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工友們跟他開玩笑說:“羊成啊,你這是在老虎嘴里拔牙?。 币淮纬U時,一塊拳頭大小的石塊掉下來,正好打到他的嘴上,當時只覺得眼前一黑,昏了過去。一會兒清醒后,嘴里卻鮮血直流。他張了張嘴,卻不會說話了,原來是石塊砸在他的嘴上,三顆門牙橫在嘴里,卡住了舌頭。 在進行凌空除險作業(yè)時,喊不出話來就無法跟上面拉繩子的人配合。他們之間互相是看不見的,只能順著繩子喊,靠繩子傳遞聲音?!皢琛钡囊宦暿欠爬K子,再喊就是停,喊不出來就無法施工。 任羊成情急之下,就拿起腰間隨身攜帶的一把鉗子,將三顆牙硬生生的連根拔了下來,不顧鮮血直流,在懸崖上又連續(xù)作業(yè)長達6個小時。 紅旗渠的建成,結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從根本上改變了林州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 紅旗渠主要景點青年洞 青年洞是紅旗渠上的咽喉工程,也是總干渠上最大的隧洞之一。長616米,寬6.3米。1960年2月,當總干渠修到狼牙山“小鬼臉”上時,正遇一邊高山擋道,一邊懸崖峭壁,崖下深處是漳河,除了開山鑿洞,別無辦法。 紅旗渠工程指揮部當即決定,組織一支青年突擊隊來征服這個天險。300多青年,經(jīng)過17個月的英勇奮戰(zhàn),終于鑿通了這個巖石隧洞。 有人做過計算,如果把修紅旗渠所挖砌的1696.19萬立方米土石壘成寬2米、高3米的墻,可以將哈爾濱和廣州連接起來。 20世紀70年代,周總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 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更是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部分圖文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1329374678微信qq同號刪除,謝謝! 感謝閱讀作者其它文章 |
|
來自: 木香草堂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