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以子游的觀點論述君臣、朋友相處之道,強調行仁也要講求方法。如果方法不對,反而會適得其反,甚至自取其辱。 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span>數(shù)(shuò),屢次、多次,引申為煩瑣。子游說:“侍奉君主太過煩瑣,就會招致侮辱;同朋友交往過于密切,(反而)就會變得疏遠?!?/span>《禮記·祭義》記載,“祭不欲數(shù),數(shù)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意思是說祭祀不要煩瑣,煩瑣了就會厭煩,厭煩了就會失去恭敬的心情;祭祀也不能稀疏,稀疏了就會慢怠,慢怠就容易淡忘?!皵?shù)”則是一個人為人處世必須準確把握的度。《論語》里有多處論述君臣、朋友之道?!断冗M》篇記載,有人問孔子如何才能做大臣,孔子說:“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薄额仠Y》篇記載,于貢問孔子如何交朋友,孔子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边@兩個方面的論述合在一起,正好可以印證子游的觀點,說明子游的觀點并非個人觀點,而是聆聽孔子長期教誨而得出的結論。朱熹《論語集注》引用范祖禹的觀點,“事君,諫不行則當去;導友,善不納則當止。至于煩瀆,則言者輕,聽者厭矣,是以求榮而反辱,求親而反疏也?!笔谭罹鲿r,如果勸諫不聽就應該離開。勸導朋友也是一樣,如果對所提的意見不采納就不要再堅持。過于煩瑣的勸諫,只會讓你的話沒有什么分量,聽的人還會厭煩,不但達不到主效果,還會適得其反,以至于“求榮而反辱,求親而反疏”。于是有人據(jù)此認為,本章也應從“勸諫”君王、“規(guī)勸”朋友的角度去理解,意思是侍奉君主時如果勸諫過于煩瑣,反而會招致侮辱;對待朋友如果規(guī)勸過于煩瑣,就會變得疏遠。俗話說“遠香近臭”,美學也有一個著名論斷叫“距離產(chǎn)生美”。“數(shù)”即為度,能行則行,不行則止。君臣之間、朋友之間,保持距離才是正確的交往之道。魏征與唐太宗的關系就是最好的例證,唐太宗是史上少有的幾個寬宏大量的君王之一,可是魏征好幾次勸諫唐太宗都差點丟掉性命。朋友相處更應該把握好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密空間,即使志同道合甚至形影不離,都有自己的小小隱私,交往過于頻繁,勢必冒犯對方的尊嚴,必然會導致疏遠。只有做到進退有度、適可而止,才能長久地維持友誼、贏得信任。不過,“數(shù)”只是度的把握,仁才是交往的核心。君臣也好、朋友也好,交往過于煩瑣、過于親近,或多或少都有利益驅使,太過則讓人覺得可能是一種精明的算計。無欲誠信應為根本,保持“中庸”亦為正道,為人處世不易,從中可悟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