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缺少文字記錄,已很難確認盛澤最早的街坊和弄巷形成于何時?,F(xiàn)在能查找到的最早的文字資料是清乾隆《盛湖志·坊巷》:“(盛澤)鎮(zhèn)以街名者三,以坊名者五,以巷名者八。大街,一在西腸圩,一在充字圩……兩夾市河。新增后街,在充字圩大街后。新街,在西腸圩?!浇?,即觀音弄。秀園坊,在西腸圩?!蟿俜?,即西腸圩南浜處。北勝坊,(有)南、北兩坊……在充字圩斜橋處。尚義坊,在東腸(圩)……。武曲巷……今名卜家弄,在充字圩。凌巷……在充字圩。馬家弄,在充字圩西老太廟東首,一在西腸圩缽頭弄東南。缽頭弄,在西腸圩。仲家弄,市河南北各有弄,一在善嘉橋東北,一在登春橋東北,一在齡嘉橋西南?!ê幽衔髦偌遗?,亦改稱殷家弄矣。)” 此段文字中,以街為名的有大街、太平街、新街,但大街有兩條,一南一北,“兩夾市河”,又“新增后街”,因此實際上有5條街。以坊為名的有秀園坊、南勝坊、北勝坊(又分為南、北兩坊)、尚義坊,共5條坊。以弄巷為名的有武曲巷、凌巷、馬家弄(有2條)、缽頭弄、仲家弄(有3條);加上“河南西仲家弄,亦改稱殷家弄矣”,實際上有9條弄巷。 ▲ 清乾隆年間的盛澤地圖(此圖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同治年間(1862—1874),因江浙地區(qū)的一些絲綢重鎮(zhèn)遭受戰(zhàn)爭重創(chuàng),許多綢商、機戶遷入盛澤避難,盛澤鎮(zhèn)區(qū)擴展為11條街、14條坊、13條里和65條弄(《盛澤鎮(zhèn)志·街里》)。清同治《盛湖志·街里》上記載的街名有:南大街、北大街、新街、花園街、十字街、莊前街、虹橋街、后街、葡萄街、山塘街、醬園街;坊名有:太平坊、長慶坊、齡泰坊、登春坊、北勝坊、柏孝坊、新建坊、仁壽坊、南勝坊、東秀坊、南長慶坊、南齡泰坊、南登春坊、尚義坊;里名有:咸寧里、瀟湘里、新安里、同仁里、源遠里、平安里、敦仁里;弄名有:竹行弄、同心弄、南觀音弄、開源弄、糖坊弄、磚瓦弄、永和弄、紅坊弄、楊家弄、柳家弄、毛家弄、剪刀弄、殷家弄、義和弄、南仲家弄、北斗弄、潘家弄、申家弄、鮑家弄、南田口弄、程德昌弄、茶亭弄、北田口弄、石場弄、肯堂弄、寶華弄、北財神弄、南財神弄、會館弄、撒珠弄、祝家弄、塔場弄、板箱弄、分金弄、十字弄、竹篁弄、天燈弄、南淘沙弄、中淘沙弄、北淘沙弄、保盛弄、牌坊弄、三官堂弄、歸家弄、北觀音弄、日暉弄、許家弄、馬家弄、小仲家弄、鹽店弄、三元弄、北仲家弄、卜家弄、水澈弄、九埭頭弄、梭子弄、東楊家弄、小楊家弄、姚家弄、石敢當弄、蠶皇弄、池口弄、東觀音弄、朱家弄、陽春弄。 清末之時,盛澤曾有“七十二條半弄”之稱。所謂“七十二條半弄”并非實數(shù),只是泛指弄的數(shù)量之多,因為此時的弄巷已經(jīng)遠超此數(shù)。民國年間,又有新的街巷形成,如西新街、沈新街、茂林里(即新開弄)等。 ▲ 民國初年的盛澤地圖 坊,本義為里巷,引申指街市。在這里,專指街市的一個區(qū)段。如:北大街的街市分為長慶坊、齡泰坊、登春坊等。 巷、里、弄都是指城鎮(zhèn)主要街道之間狹窄的小街。在不同的城鎮(zhèn),這種小街的稱謂按當?shù)氐牧晳T可能有所不同,或巷,或里,或弄;有的城鎮(zhèn)則巷、里、弄同時存在。在盛澤,除了街、坊、巷、里、弄,還有路、場、莊、上、浜、灣、扇、匯等稱謂,它們都是具有水鄉(xiāng)特色、行業(yè)特色、地方特色的地名。 地名的形成原因可謂五花八門。有的以行業(yè)為名,如醬園街、鹽店弄、竹行弄、糖坊弄,一聽便知弄的形成與某個行業(yè)或店鋪有關(guān);盛澤以絲綢興鎮(zhèn),所以與絲綢有關(guān)的地名特別多,如紅坊弄、筘店弄、梭子弄、莊面上、徽州莊等;有的弄內(nèi)曾居住過名人或望族,如卜家弄、仲家弄、馬家弄、柳家弄等;有的與舊時的園林名勝有關(guān),如瀟湘弄、退園里等;有的與歷史上某個事件有關(guān),如卡子弄、滿洲里、茂林里等。 探索這些地名的源頭,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盛澤的歷史文化,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 1949年的盛澤地圖 文 / 沈瑩寶 來源/靜遠齋主 編輯/ 徐悅 審核 / 吳淼 2021-02-27 |
|
來自: 吳越盡說 > 《古鎮(zhèn)盛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