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柳惲西亭記 顏真卿撰并書。 碑目又稱《梁吳興太守柳惲西亭記》。文見《全唐文》卷三三八。大歷十二年四月,立在湖州。著錄首見《顏魯公文集》卷二八引《湖錄》。 碑主李清,天寶十二載進士登第,與皇甫曾、劉太沖及鮑防同年,并出楊浚榜下。大歷初年在越州,偕呂渭、鮑防諸人預(yù)唱《柏梁體狀云門山物》。大歷十年出任烏程縣令,十二年四月代受,赴京,皎然有詩送行。生平事跡未詳,惟見是記“清,皇家子,名公之胤……兩參雋乂之列,再移仙尉之任,毗贊于蜀邑,子男于吳興,多為廉使盛府所辟薦”云。至于政績,尤見贊許,有稱:“弦歌二歲,而流庸復(fù)者六百余室,廢田墾者三百頃,浮客臻湊迨乎二千,種桑畜養(yǎng)盈于數(shù)萬,官路有刻石之堠,吏廚有餐餞之資,敦本經(jīng)久,率皆如是……夫知邑莫若州,知宰莫若守,知而不言,無乃過乎?”按,皎然詩題曰《送烏程李明府得陟狀赴京》,又有云:“士林推玉振,公府薦冰清。為政移風(fēng)久,承恩就日行?!眳⑹怯洝罢媲洹瓎⒂谑B優(yōu)詔以旌清之美也”云,李清之移官,蓋升遷,出自顏真卿之啟旌也。 是記有石刻存世,金石經(jīng)籍則不見著錄?!都翁﹨桥d志》有記嘉祐中張?zhí)镆祁佌媲渌鶗陡傻撟謺贰斗派乇贰俄椡醣觥泛汀渡涮糜洝酚谥伊覐R,而不見有是記,蓋早佚于嘉祐之前而或在晚唐年間,而今復(fù)見之。殘碑現(xiàn)藏浙江大學(xué)藝術(shù)與考古博物館。
二〇、李玄靖碑 顏真卿撰并正書,吳崇休鐫。 碑目又稱《玄靖先生后碑》《李玄靖先生碑》《玄靖李先生碑》《茅山玄靖先生李君碑》《茅山玄靖先生李含光碑》《李含光先生碑》《李含光碑》。全稱《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廣陵李君碑銘》。文見《全唐文》卷三四〇。著錄首見《墨池編》卷十八。大歷十二年五月,立在句容縣茅山?!督鹗途帯肪硪哗柀栍洠骸氨褦嗔眩s高一丈余,廣三尺二寸五分,厚一尺四分。四面刻,前后各十九行,兩周各四行,行皆三十九字。正書?!鳖佌媲浣Y(jié)銜“金紫光祿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又記:“紹興丁巳(公元七年)五月十四日大風(fēng)折顏碑,霅溪沈作舟扶起之?!眳埻拦馐荒觐}跋“顏書《茅山元靜先生碑》……紹興七年丁巳為大風(fēng)所折。嘉靖三年甲申玉晨觀火,碑石糜碎”(上海博物館藏南宋拓本)云,是碑明代中葉已見碎裂。王澍《虛舟題跋》記:“原碑?dāng)嘤谒谓B興七年丁巳,不知何時毀去。今茅山所有碑乃是覆刻,筆畫細(xì)瘦,全乏魯公雄健之氣,且字之訛者七十余處,而原碑不可復(fù)得矣。”王澍,清代康、雍時人,其所見重刻者,或立于晚明。是碑,因前有大歷七年張從申行書柳識《玄靖先生碑》(李陽冰篆額,世稱“三絕碑”),遂稱為“后碑”。 碑主李含光(六八二—七六九),本姓弘,因避孝敬皇帝廟諱,改本姓,廣陵江都人。神龍初度為道士,四十八歲從師司馬子微,居茅山紫陽觀,賜號玄靖。為上清派道士第五代傳人,即陶宏景(隱居)—王遠(yuǎn)知(升元)—潘司正(體元)—司馬子微(正一),傳三洞真法。工篆籀、楷書。又善文,著有《本草音義》兩卷、《〈老子〉〈莊子〉〈周易〉義略》三卷、《內(nèi)學(xué)記》二篇。碑記:“真卿,乾元二年以升州刺史充浙江節(jié)度,欽承至德,結(jié)慕元微,遂專使致書于茅山,以抒誠懇。先生特令韋練師景昭復(fù)書于真卿,恩眷綢繆,足勵超然之志。”其乃神交,不及謀面,然欽承、結(jié)慕之情已溢于言表,后之奉道尤特崇于上清派,以至于有出世之想、歸心茅山者,蓋緣起于此也。復(fù)信人景昭(六九四—七八五),字懷寶,丹陽延陵人,俗姓韋氏,父思蕆、祖道會,并為道士。初師事包士榮。乃上清派第七代傳人,即陶宏景—王遠(yuǎn)知—王軌—包方廣—包法整—包士榮。天寶十一載奉詔與李玄靖修功德,造茅山紫陽觀,因而居之。碑稱其為玄靖門人,蓋誤。貞元元年卒,檢校國子司業(yè)陸長源撰碑頌述之。 與《述書賦》作者竇臮友善,有稱“聲同道韻, 理契德源”,見陸長源《華陽三洞景昭大法師碑》,時任浙江東西道節(jié)度支度判官、檢校尚書兵部郎中、兼侍御史,為之正書銘石,立在雷平山。是碑又稱:“大歷六年……永負(fù)借山之記,而景昭洎郭閎等以先生茂烈芳猷,愿銘金石,乃邀道士劉明素來托斯文?!惫b,葛立方《韻語陽秋》引陸羽《王維畫孟浩然馬上吟詩圖》序有記“顏太師好異典,郭山人閎贈金匱文”云,顏、郭蓋有交游,而時在修《韻海鏡源》之大歷八九年間。是年來湖托撰者為劉明素,顏氏之與景昭,或亦僅為神交,未曾周旋。 是碑有記顏真卿與李含光門人殷淑、韋渠牟“嘗接采真之游,緒聞含一之德”。道家重養(yǎng)生修攝,李含光有《修真秘旨》一書,是或亦一金丹之術(shù),“采真”乃“修真”之異稱。 碑原存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上海博物館藏有南宋拓本,今較集本,亦見十余處異文。蓋出拓本之異,或為刻工所訛。內(nèi)又有“生門人”與“門人中”三字,“子韋”與“韋渠”二字,“接”與“采”字相疊,顯然出自銘石時所改,斯亦可見當(dāng)時上石摹勒,刻工僅依點畫直斤斤然而不論文字。 吳崇休,無考,或與《放生池碑》刻工吳文休并出一家。
二一、杜濟墓志 杜濟碑 顏真卿撰并正書。 志目又稱《杜濟墓志銘》《梓州刺史杜濟墓志》。全稱《京兆尹兼中丞杭州刺史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杜公墓志銘》。碑目全稱《京兆尹御史中丞梓遂杭三州刺史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杜公神道碑銘》。文并見《全唐文》卷三四四。大歷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入窆(立石)萬年縣。著錄首見《集古錄跋尾》卷七?!赌鼐帯肪硎咦鳌按髿v十三年”,蓋誤。 《隋唐五代墓志匯編·北京卷》收有《杜濟墓志》,謂:“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拓片高33c m,寬35c m。正書?!卑矗侵径男?,行二十四字,不署撰書人姓氏。書法出自顏字。其文字,較之集本多有訛誤,顯然偽鼎。 黃本驥《古志石華》卷十三收有《杜濟墓志》,首題“友婿顏真卿撰”,不見“并書”字樣。其編次《顏魯公文集》“書評”條下引《集古錄跋尾》《金石錄跋尾》以及《集古錄目》《金石錄目》有關(guān)文字,所謂魯公書者多出揣測之詞?!都配洶衔病芬延小吧w世頗以為非顏氏書”之記,至黃氏則直言非魯公書,其《顏魯公年譜》大歷十二年條下有“作友婿京兆尹杜濟墓志并為濟撰書神道碑”云者,甚為審慎,其筆畫并非宋人所謂“非魯公不能為者也”蓋泛泛之談也。 志(碑)主杜濟(七二〇—七七七),字應(yīng)物,襄陽人,望出杜陵,杜甫從侄。太子中舍人韋迪三女婿, 即顏真卿妻妹夫,有友婿之份。解褐南鄭主簿,后官至京兆尹,終于杭州刺史任上。三子:匡、陟、肅。《新表》“襄陽杜氏”條記“匡、陟、緝、寧、楊”五子, 蓋誤讀碑文,以“緝寧家殘”句中之“緝寧”為杜濟兩子名。黃本驥《顏魯公文集》卷十于碑后已考正之。“楊”為“肅”之訛???、陟、肅為顏真卿襟侄,是時未見職守,或尚未入仕。杜氏三兄弟,見于史者,僅陟一人,《宋高僧傳》卷十六《唐錢塘永福寺慧琳傳》有“元和丁亥,太守、禮部員外城南杜陟,請出永福寺登壇”云。元和丁亥,即元和二年。另,《唐才子傳》卷七“李遠(yuǎn)”條記“大和五年,杜陟榜進士及第”。元和二年、大和五年相距二十五年,兩杜陟,蓋非一人。杭州刺史杜陟當(dāng)是。進士杜陟,為別一人。四女,長女時適校書郎盧少康。 《唐會要》卷七九《謚法上》“簡”條下記有“杭州刺史杜濟”。碑、志,并不見,蓋出追謚。 杜濟為元載集團中人,京兆尹任上為徐浩妾弟侯莫陳怤冒選違典,為御史大夫李棲筠彈劾,史稱:“始, (徐)浩罷嶺南節(jié)度使,以瑰貨數(shù)十萬餉(元)載,而(杜)濟方為京兆,(薛)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載所厚,棲筠并劾之?!保ā缎绿茣肪硪凰牧独顥迋鳌罚鸀橹`典,雖承元載意旨,蓋亦出自徐浩請托。又,杜濟永泰元年劍南節(jié)度行軍司馬任上,因節(jié)度嚴(yán)武故,奏請郭英乂為節(jié)度,見《新唐書》卷一四四《崔寧傳》。按,嚴(yán)武卒于四月庚寅,郭英乂為成都尹、充節(jié)度使在翌月癸丑,其奏請,蓋在四月庚寅至五月癸丑間,并見《舊唐書》卷十一《代宗紀(jì)》,而前年十一月十五日顏真卿因郭英乂諂事軍容使魚朝恩有《與郭仆射書》,先后未隔半年。顏、杜為聯(lián)襟,而視右仆射郭英乂清濁如是,其與權(quán)相元載者更有墨朱之別矣! 《集古錄跋尾》卷七稱《杜濟碑》:“已殘缺,銓次不能成文,第錄其字法爾?!彼未w已殘甚。其別稱《梓州刺史杜濟碑》者,洵有由也。 二二、殷君夫人顏氏碑 顏真卿撰并正書。 碑目又稱《殷夫人墓志》《錢塘縣丞殷府君夫人碑》《杭州錢塘縣丞殷府君夫人碑》《殷府君夫人碑》《錢塘縣丞殷履直夫人顏氏碑》。全稱《有唐故杭州錢塘縣丞殷府君夫人顏君神道碑銘》。文見《全唐文》卷三四四。大歷十二年,立在洛陽。著錄首見《墨池編》卷十七?!秾毧填惥帯肪矶鳌伴_元二十六年”。參《金石萃編》卷一〇一,是碑標(biāo)題記顏真卿結(jié)銜“金紫光祿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國魯郡公”,蓋書于湖州刺史任上。 顏真卿湖州任上不見上計歸京事,其洛下掃祭伯母當(dāng)在大歷十二年五月后歸京次洛之日。“開元二十六年”,蓋殷氏夫婦合葬之日,《類編》誤。《萃編》記:“碑兩面刻,連額高七尺七寸五分,廣二尺二寸三分,各九行。兩側(cè)各四行。每行并二十九字。正書。額題'唐錢唐丞殷君夫人顏君之□’十二字,篆書?!笔潜没?,至清復(fù)顯,見黃叔璥《中州金石考》卷六引《金石補遺》:“四面環(huán)刻……在河南府學(xué)道居寺天王殿前,新自地中掘起者。”按,劉青藜《金石續(xù)錄》卷三有記“《唐殷夫人墓志》。右志在河南舊府治門內(nèi)掘土得之,委棄糞壤。學(xué)博齊君懷瑜言于當(dāng)事,移置關(guān)將軍廟中。剝落殊甚,其可識者:篆額'唐錢塘丞殷’,余缺。首行'錢塘縣丞府君夫人□□’,側(cè)書'并序’二字。次行'第十三侄男金紫光□□□□湖州刺史上柱國魯郡□□公真卿撰并□’。志云'君(號)□定,瑯邪臨沂人。北齊黃門侍郎之推府君之元□,皇朝壽(秦)王記室思魯府君之曾□,著作郎弘文□賢□之孫,天皇曹王侍讀贈華州刺史昭甫□君之季女’。以下文字漫漶不可句”云,所謂墓志者,誠誤。 按,瞿中溶《古泉山館金石文編殘稿》卷二記:“右碑文廿六行,兩面兩側(cè)環(huán)刻……皆正書。其上橫題,篆書,兩面各六字。在洛陽玉虛觀(道寺居)。嘉慶丁丑虞山張子恂文學(xué)夔游中州,手拓其文,歸以贈予?!眲⑶噢妓姟疤棋X塘丞殷”諸字,乃碑陽之篆額。所謂墓志云者,蓋未見碑陰字題額。是時碑陰當(dāng)已泐損,且其出土地及之移置關(guān)將軍廟者,與《金石補遺》相左,蓋出而復(fù)晦,至?xí)r遂重見之。參劉青藜卒于康熙中葉,其重見已移置關(guān)將軍廟中,則必在康熙初年。 碑主顏真定(六五四—七三七),顏昭甫之季女,顏真卿之姑母,錢塘縣丞殷履直之妻。碑記:“君號真定……天后當(dāng)寧,旁求女史,太夫人殷氏以彤管之才,膺大家之選,召置左右,不遑顧復(fù)。二弟曰秘書監(jiān)元孫府君、太子少保惟貞府君,藐焉始孩,傾隔怙恃。君躬自誨育,教之詩書,悉擅大名,皆君力也。叔父吏部郎中敬仲府君,為酷吏所誣。君率二妹宜芳令裴安期妻、司業(yè)岑獻(xiàn)妻,割耳訴冤,因獲減死。”其乃顏昭甫小女,元孫、惟貞之姐。按,顏敬仲遭誣獲免而左遷外郡,時在儀鳳二年,顏元孫生于乾封三年,正值十歲,見《顏真卿年譜》。太夫人殷氏“膺大家之選”,必出其前。又,《顏元孫碑》記元孫“少孤養(yǎng)于舅殷仲容家”,真定年長十四歲,其“律母師”,代母誨弟,當(dāng)在其后。其為殷仲容侄媳,古制雖族居,然夫亡多寄歸娘家,元孫、惟貞兄弟少孤,隨母寄養(yǎng)于外祖家,亦即遷至姐夫家與之同居于殷家,宜有誨育之恩!二妹,宜芳令裴安期妻、司業(yè)岑獻(xiàn)妻,蓋從妹,為敬仲之女也。按,宜芳令裴安期,《新書·世系表》記為汾州司馬,宜芳令乃其父知久。裴謨《唐故陸渾縣令裴府君墓志銘》亦記:“公諱行著,字長裕……五代祖□(立)本,皇朝戶部郎中。郎中生宜芳縣令知久。宜芳生長舉縣令安期?!币朔剂钫呱w誤父為子。長舉縣令,乃其終官(元稹《唐故福州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中大夫使持節(jié)都督福州諸軍事守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左散騎常侍裴公(乂)墓志銘》誤為長安縣令)。 三子:長曰嘉紹,武康丞,工小篆,柳冕乃其婿,時職太樂令;次曰齊望,處士;幼曰成己,晉州長史。碑記顏氏開元二十五年卒于成己尉氏縣尉任上,晉州長史,蓋在其后?;蚺c嘉紹,并為時職。六女:長適李氏,乃安陸令李銓之母;次適王元淑;次適蔡九言;次適顏昭粹;次適楊欽;季適顏闕疑。碑稱成己每與內(nèi)第曜卿、允南同賦詩,其亦當(dāng)有娶于顏氏也。顏真卿同母十人,七男三女,其顏氏者,蓋居其一,為其長姐。柳冕乃其姻親。
唐 顏真卿 殷君夫人顏氏碑碑陽(局部) 大歷十二年(777) 拓片 私人藏
二三、馬璘新廟碑 程浩撰,顏真卿正書,韓秀實隸額。 碑目又稱《涇原節(jié)度使馬璘先廟碑》《馬璘先廟碑》《扶風(fēng)郡王君璘碑》《贈司徒馬璘新廟碑》。全稱《唐故尚書左仆射知省事扶風(fēng)王贈司徒馬公璘碑》。大歷十四年七月,立在京兆。著錄首見《墨池編》卷十八?!秾毧虆簿帯肪砥咭都配浤俊酚涱佌媲浣Y(jié)銜“吏部尚書”,韓秀實結(jié)銜“太子中允翰林待詔”。其后久晦,至光緒十六年西安蕃署出土,已殘損裂為五石,存二十二行四百余字及隸額(缺唐、仆、扶、徒四字)。陶子久有跋記之?,F(xiàn)存西安碑林?!段靼脖謺ㄋ囆g(shù)》記“寬114cm”。 碑主馬璘(七二一—七七六),字仁杰,扶風(fēng)安定人,為撫邊名將,官至檢校左仆射知省事,封扶風(fēng)郡王,卒后贈司徒,謚曰武。常袞撰有神道碑銘志述之。新、舊《唐書》有傳,見《舊唐書》卷一五二、《新唐書》卷一三八。一九九五年元月,西安洪慶鎮(zhèn)田王村出土《馬璘墓志銘》,全稱《大唐故四鎮(zhèn)北庭行營節(jié)度兼涇、原、穎、鄭等節(jié)度觀察、尚書左仆射、扶風(fēng)郡王贈司徒馬府君墓志銘》,亦常袞撰,摯宗正書,并出奉敕。其記卒于大歷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舊傳》所記十二年,蓋誤。其志不記謚號,其謚必在其后?!杜f傳》稱:“廣德初,仆固懷恩不順,誘吐蕃入寇,代宗避狄陜州……代宗還宮,召見慰勞之,授兼御史中丞。永泰初,拜四鎮(zhèn)行營節(jié)度,兼南道和蕃使。”按,顏真卿扈從幸陜,除尚書左丞,隨駕還京,除檢校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充朔方行營汾、晉等六州宣慰使,時在廣德二年正月初五日,與馬璘授中丞相先后,詳見《顏真卿年譜》。大夫乃御史臺長官,中丞為其副手。又,《馬璘墓志》“永泰二年,特加御史大夫”云,是年二月,顏真卿出貶峽州,馬璘之大夫,蓋其后任。顏、馬,蓋有憲臺同僚,例有行誼。 《舊紀(jì)》:大歷十四年七月“壬申,毀元載、馬璘、劉忠翼之第,以其雄侈逾制也”。此碑曰新廟,蓋其私第為新君德宗所毀者。立碑,蓋其前,以六月為近是。是碑多目,如《金石錄》作《馬璘先廟碑》,《金石略》作《涇原節(jié)度使馬璘先廟碑》,《寶刻叢編》引《集古錄目》作“贈司徒馬璘新廟碑”,《寶刻類編》作“扶風(fēng)郡王君璘碑”,蓋出于殘損所致。當(dāng)年毀第之時殆禍及池魚,隨之顛仆,至宋代已見不完。是石雖存,不見全貌,良可惜也。 篆額人韓秀實,韓擇木之子,與兄秀榮、弟秀弼并繼家業(yè)以隸書名世,歷梁州都督府長史,官至太子中允,以書充翰林待詔。封武陽縣男。所書碑志見于著錄者凡十:《薛嵩碑》(程浩撰,大歷八年十月立)、《郝玉碑》(楊炎撰,大歷九年立)、《李光進碑》(楊炎撰,大歷十年)、《李深碑》(大歷十二年三月立)、《鮮于氏里門記》(韓云卿撰,李陽冰篆額,大歷十二年五月立)、《平蠻頌》(韓云卿撰,李陽冰篆額,大歷十二年□月二十五日立)、《李氏墓志》(獨孤愐撰,大歷十三年七月二十四日入窆)、《辛浩墓志》(成朝秀撰,大歷十三年入窆)、《禹廟碑》(韓云卿撰,李陽冰篆額,建中元年三月二日立)以及是碑。
二四、顏勤禮碑 顏真卿撰并正書。 碑目又稱《顏勤禮神道碑》《夔州都督府長史顏勤禮碑》。全稱《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長史上護軍顏公神道碑》。文見《全唐文》卷三四一。大歷十四年,立在萬年縣鳳棲原。著錄首見《集古錄跋尾》卷七?!督鹗浤俊肪矶擞洝霸v間,有守長安者后圃建亭榭,多輦?cè)【硟?nèi)古石刻以為基址。此碑幾毀而存,然已摩去其銘文”云,是時蓋已殘損磨滅。其石久晦,至民國十一年始顯,見宋伯魯碑下題記:“右《唐夔州都督府長史顏勤禮碑》,曾孫魯郡開國公真卿撰并書。民國十一年壬戌十月之初,何容星營長獲之長安舊蕃廨庫堂后土中,石已中斷,上下皆完無缺?!卑?,碑不見額及銘,蓋已早佚于宋時?,F(xiàn)存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書法藝術(shù)》記:“高268cm,寬92cm,三面刻四十四行,行三十八字。”故宮博物院藏有初拓片,較之集本,集本多誤。故宮博物院所藏初拓本,亦間見奪字,不可句讀以致文理不通,蓋出裝幀之誤。 碑主顏勤禮(?—六六一),字敬,顏真卿曾祖,解褐秘書省校書郎,歷右領(lǐng)(軍衛(wèi))左右府鎧曹參軍(武德中),輕車都尉、兼直秘書監(jiān)(武德九年十一月),兼行雍州參軍事(貞觀三年六月),秘書佐郎(貞觀六年七月),詹事主簿(貞元七年六月),轉(zhuǎn)太子(詹事)直監(jiān)、加崇賢館學(xué)士,出補蔣王文學(xué)、弘文館學(xué)士,擢陳王府屬(永徽元年)。遷曹王友,無何,拜秘書省著作郎。后以夫人柳氏受其兄中書令柳奭親累,出貶夔州府長史,顯慶六年卒于任上。夫人,先殷氏,后柳氏。七子:昭甫(即顏真卿祖父)與弟敬仲,出自殷氏;殆庶、無恤、少連、務(wù)滋、辟強,出自柳氏,受舅氏柳奭之累,終身不得仕進。六孫:元孫、惟貞、會宗、孝友、澄、潤。元孫、惟貞為昭甫子,會宗、孝友、澄、潤為敬仲子。十七玄孫:春卿、杲卿、曜卿、旭卿、茂曾、闕疑、允南、喬卿、真長、幼輿、真卿、允臧以及長卿、晉卿、邠卿、充國、質(zhì)。按,顏真卿《祭侄季明文》自稱第十三叔,《干祿字書》《顏真定碣》自稱“第十三侄”,其行第當(dāng)十三。今列名第十一,之前當(dāng)有二兄。又,《家廟碑》自稱第七子,今列名為弟六,參《允南碑》允南為惟貞第二子,《幼輿碑》幼輿為惟貞第六子,允南、幼輿間當(dāng)有一兄,上引長卿、晉卿、邠卿、充國、質(zhì)五人早世者,必有二人早生于真卿,而其一為親兄弟,另三人少于真卿。按,元孫年長惟貞二十年,真卿親兄一人除外,余下四人蓋并為元孫子。又,《殷踐猷碣》謂其母殷氏中年孀嫠,遺孤十人,未能自立,今可知者僅闕疑、允南、喬卿、真長、幼輿、真卿、允臧七人,加上早世一人為八人,允臧即其第八子,與真卿僅隔周年,不當(dāng)更有早世者,意以為間少二人者必為女子,而殷成己夫人必為其一,其長于允南,蓋長姐也。按,江西觀察使韋丹,韓愈撰有墓志銘稱“以甥孫從太師魯公真卿學(xué),太師愛之”云,甥孫乃姐妹之孫,其祖母即韋政之母,為顏真卿之姐妹。又有沈盈,《顏杲卿碑》稱“從父甥”,《顏氏家廟碑》為“外孫”,其必顏惟貞之女子,即顏真卿姐妹之子。聯(lián)想到顏真卿《沈氏述祖德碑陰記》自稱“江南婚姻之舊”,《授顏真卿太子太師告》又謂“太后崇徽,外家聯(lián)屬”,太后沈氏即沈震之妹,“外家聯(lián)屬”,顏、沈姻誼,蓋出沈盈之母。韋、沈二夫人亦“遺孤十人”中人,偕殷成己夫人為顏真卿之三姐妹。為是七男三女,正合“遺孤十人”之謂。
二五、張敬因殘碑 顏真卿撰并正書。 碑目又稱《和州刺史張敬因碑》《贈和州刺史張敬因碑》。大歷十四年,立在許州。著錄首見《集古錄跋尾》卷七。參歐陽修云“碑在許州臨潁縣居民田中,慶歷初有知此碑者,稍稍往模之。民家患其踐田稼,遂擊碎之。余在滁陽,聞而遣人往求之,得其殘缺者為七段矣”,北宋時已殘損過甚。故宮博物院有端方舊拓本。 參端方《匋齋藏石》記:“碑已殘毀,現(xiàn)存之石,廣三尺一寸,高尺寸不計。前后漫滅,惟中間八行,行存四五字。正書,徑一寸八九分?!笔潜燎迥┕饩w年間殘存僅一石,惟得三十余字矣。 碑主張敬因,無考。據(jù)《集古錄跋尾》所記,乃南陽人。祖澄,父連。
二六、臧懷恪碑 顏真卿撰并正書,李秀巖摹勒。 碑目又稱《贈工部尚書臧懷恪碑》《將軍臧懷恪碑》《右武衛(wèi)將軍臧懷恪碑》。全稱《唐故右武衛(wèi)將軍贈工部尚書上柱國上蔡縣開國侯臧公神道碑銘》。文見《全唐文》卷三四二。大歷中,立在三原縣。著錄首見《墨池編》卷十七?!督鹗途帯肪砭盼逵洠骸氨咭徽梢怀咭淮?,廣五尺四分。共二十八行,行字自五十八至六十四不等。正書。”顏真卿結(jié)銜“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李秀巖結(jié)銜“翰林待詔、光祿卿”。以其子希晏,卒于廣德而葬于大歷五年,父之重立碑,蓋在同時。《寶刻叢編》卷十引《集古錄目》及《寶刻類編》卷二作“開元十二年”。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卷四作“廣德元年”,《金石萃編》所記“李秀巖題額”,并誤。 現(xiàn)存西安碑林。首行題記顏真卿條下有“翰林待詔、光祿卿李秀巖模勒”字樣,為行書,蓋出李氏自題。故宮博物院藏有晚明拓本,較之集本,集本多異,蓋出刊刻之訛。按,是本裱裝亦有訛錯,如“(又贈)太常卿,廣德元年”句,“德元”另出一行,移在“太常卿”前;“(促齡)悲于逝晷而積善垂裕余慶,光于后昆,故得業(yè)(濟艱難)”作三行,為“善垂裕余慶光,悲于逝晷而積,于后昆故得業(yè)”,以致不可卒讀;“我騎如云,我旗連天”,前句誤作“騎好云我”;“令人趨奉”,“趨”訛作“趍”乃出裝幀之不慎。是碑有篆額“唐故東莞臧公神道碑”三行九字,王昶失載。 碑主臧懷?。拧叨模?,字貞節(jié),東莞人,初仕勝州都督府長史,后官至右武衛(wèi)大將軍,贈工部尚書,封爵上蔡縣侯。顏真卿與其侄即懷亮子謙為田蘇之游,又為其子希讓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轄下州牧(蓬州刺史、利州長史),自有交誼。是碑記其七子希崇、希昶、希忱、希愔、希景、希晏并有贈官,蓋已下世,而于希讓又特加頌述,其撰并正書者,殆出其人之請。一九八五年四月,陜西三原陵前鄉(xiāng)三合村出土顏真卿所撰《臧懷亮墓志》,記祖寵驃騎將軍,父善德銀州郡太守。是碑,誤驃騎將軍為其曾祖滿(《臧氏糾宗碑》同),父德少一善字,蓋誤從李邕碑,銀川郡太守亦從之作贈官(張孚《臧希晏碑》作德善)。李秀巖,時以光祿卿充翰林待詔。其他俟考。
二七、顏氏家廟碑并碑后記 顏真卿撰并正書,李陽冰篆額。 碑目又稱《贈太子少保顏惟貞廟碑》《顏少保碑》《贈太子少保薛王友顏惟貞家廟碑》。全稱《唐故通議大夫行薛王友柱國贈秘書監(jiān)國子祭酒太子少保顏府君碑銘》。文見《全唐文》卷三四〇?!侗笥洝?,見《唐文拾遺》卷十九。建中元年十月立在京兆,現(xiàn)存西安碑林。 著錄首見《墨池編》卷十八。《金石錄目》以其碑陽竣工日(唐建中元年七月朔日)誤以為立石年月?!督鹗途帯肪硪哗栆唬骸氨B額高一丈一尺四寸四分,廣五尺三寸。二十四行,行四十七字,碑陰同。側(cè)廣一尺二寸,各六行,行五十二字。并正書。篆額題'顏氏家廟之碑’六字,篆書?!鳖佌媲浣Y(jié)銜“光祿大夫行吏部尚書充禮儀使上柱國魯郡開國公”。
二八、顏氏家廟碑后額 顏真卿撰并正書。 碑目又稱《顏家廟碑額齋堂記》《碑陰額上題字》。文見《唐文拾遺》卷十九。建中元年十月,立于京兆。與《顏氏家廟碑后記》并在碑陰。著錄首見同《顏氏家廟碑》。《金石萃編》卷一〇一記“正書,十行,行九字”。 故宮博物院藏有宋拓本,校之集本,集本多異,蓋出刊刻之誤。 碑主顏惟貞(?—七一二),字叔堅,即顏真卿之父,官至薛王友,與賀知章、殷踐猷、陸象先、寇泚、源光裕、崔璩友善。陸據(jù)撰神道碑頌述之。后因子追贈秘書監(jiān)、國子祭酒、太子少保。是碑不載夫人殷氏,及出追立,又稱“家廟”,自非同于平常碑志。殷夫人后夫君二十六年卒,其時歸葬合祔于祖塋,必有碑志,惟已無可考知矣。 惟貞七子,見《大宗碑》:“惟貞七子:闕疑……杭州參軍;允南……累遷司封郎中、國子司業(yè),金鄉(xiāng)勇;喬卿……富平尉;真長,清直舉明經(jīng);幼輿……左衛(wèi)率府兵曹……允臧……江陵少尹?!闭媲渑琶诹潜畼?biāo)題稱“第七子”。按,《顏允南碑》稱允南第二子,《顏幼輿碑》稱幼輿第六子,《顏允臧碑》稱允臧第八子。幼輿為真卿兄,允臧為真卿弟,真卿排行第七正是。然碑述僅闕疑、允南、喬卿、真長、幼輿、真卿、允臧七子。黃本驥《顏魯公年譜》以為“公兄之夭者,當(dāng)在允南以下、幼輿之上”者,蓋是。然其早世者真長,亦列名其間。此兄,疑其非出殷氏,且未見功名,故為真卿兄弟所不敘。 《碑后記》記建中元年十月壬子,封子頵,沂水縣男;碩,新泰縣男;侄頂,承縣男;頌,費縣男;頎,鄒縣男,并至二品。按,頂,六兄幼輿子,時為揚州都督府法曹。惟頎,浚儀縣尉;頌,清源縣尉,不知何兄之子。按,頌、頎,《家廟碑》為頎、頌,《大宗碑》同?!都覐R碑》列穎、頔后,頂、愿前。《大宗碑》在穎、頔(岫)后,顗、頡前。穎為二兄元孫子,頂為幼輿子,頔時封任城縣男、常熟主簿,行第在頎之前,頎、頌與其必為元孫、幼輿間諸兄之子。顏真卿長子頗,排行二十八,見皎然詩。幼輿四子,頎、頌當(dāng)在二十二、二十三間。 碑后有李準(zhǔn)宋太平興國七年八月廿九日重立記,有稱“顏真卿之隸書,李陽冰之古篆,二俱奇絕也,好古之士重如珠璧。自唐室離亂,其碑側(cè)于郊野塵土之內(nèi),更慮年深為牧童樵□□□(夫之所)毀壞。且夫物不終否能者,即興有都院孔目官李延襲者,真好古博雅君子也。特上告知府郎中移載入于府城,立于先圣文宣王廟廡,其永示多人,流傳千古,乃命南岳夢英大師秉筆書記”云?!渡n潤軒碑跋》記有夢英“太平興國七年八月廿九日重立,李延譽記”篆書,十七字,今不可見??芍潜蹼S廟毀而晦,至宋初始顯,歐陽修、趙明誠輩所見皆為重立之石。 篆者李陽冰,結(jié)銜集賢學(xué)士,蓋在院中。唐制,書額者即題碑目必帶碑主職銜,今簡書僅“顏氏家廟之碑”六字,亦為特例。陽冰結(jié)銜亦見簡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