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炎林先生,名公,田兆麟的弟子,民國時期著有《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但書中只字未提他的傳承來源于田兆麟,因此為后人詬病。 陳炎林認(rèn)為:太極拳用勁尚巧,不尚拙力。衡量太極拳是否入門,看是否找到太極勁,用巧勁為太極拳初步綱領(lǐng)。他把主要太極勁劃分為二十四種,認(rèn)為:“功夫先練開展,后求緊湊,緊湊得法,再研究尺寸分毫。至于用法,太極拳中任何一勢一式,均可參入應(yīng)用?!毕染氶_展,后求緊湊,是楊式太極拳進(jìn)階程序,即先把大圈走好,再收大圈為小圈,最終收放自如,大小任意。楊澄甫將父親楊健侯的中架進(jìn)一步開展,向外延展,形成楊式太極拳大架練法,為大眾接受,流傳廣泛。 按陳炎林的排列次序,太極勁分為:粘黏勁、懂勁、走勁、化勁、引勁、拿勁、發(fā)勁、借勁、開勁、合勁、提勁、沉勁、掤勁、捋勁、擠勁、按勁、採勁、挒勁、肘勁、靠勁、長勁、截勁、鉆勁凌空勁。 粘黏勁,總領(lǐng)其他所有勁,太極拳早稱“綿拳”,一個“綿”字,已經(jīng)把該拳特點交代的清晰明了。陳炎林說:“不懂粘黏,則不能聽勁懂勁。”欲得粘黏勁,“先將己身俗氣呆力拋棄,放松腰腿,精心思索,斂氣凝神以求之?!?/p> 陳炎林似乎漏了一個“聽勁”,如果把他二十四個太極勁打亂次序,重新排列,除了已經(jīng)約定俗成的八門勁:掤勁、捋勁、擠勁、按勁、採勁、挒勁、肘勁、靠勁之外,懂與聽、走與化、引與借、拿與發(fā)、開與合、提與沉、長與截(短)可以一一對應(yīng),剩下鉆與凌空勁,凌空勁如今已經(jīng)成了敏感詞,暫且不論,鉆勁可與挫勁,或者栽勁對應(yīng)。太極勁變化繁多,引申開來遠(yuǎn)遠(yuǎn)不止這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