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錢文忠。 今天咱們接著講佛,今天我們要開始第38講。在前面的幾講當中,我一再提到,太子悉達多的成佛之路絕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非常曲折,非常艱辛的。他經歷過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他面臨過各種各樣的誘惑,他和各種各樣的認知、思想進行過搏斗和糾纏。 佛經里邊這樣的描繪非常多,之前我已經跟大家做了一些介紹。我想強調這一點,毫無疑問是非常必要的,一個人決不能輕輕易易就會成佛,得到無上的智慧,就會有覺悟,這是不可能的。 總的來講,早期的佛經,比如巴利語佛經當中,對于太子悉達多降魔,也就是和各種不正確的觀點,不正確的思想進行斗爭,對于這樣的描寫比較簡略,風格也比較古樸。而到了后來的佛經當中,對于這方面的描述就越來越繁復,渲染得越來越厲害。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對于太子悉達多走向最終覺悟道路,這件事的理解也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深刻的。 比如,我們前面好幾次提到過的很重要的梵文佛經,比較晚出的《神通游戲》,這樣的描寫就多了起來,增加了很多巴利語佛經當中原本沒有的內容。具體看這種細節(jié)和夸張的描寫,《神通游戲》里寫,太子悉達多,放棄了苦行,恢復了進食。 在這以后,他身上原本有的三十二大人相和八十種好,這前面我們也為大家介紹過,又清晰可見。而他在尼連禪河邊度過了一天,日落以后在河里沐浴,然后前往菩提樹,《神通游戲》里這樣的描寫,在途中他向一個割草人,討了一些拘舍草,把他們鋪在菩提樹底下,向右,也就是順時針的繞行七圈,然后盤腿坐在拘舍草上,面向東方,發(fā)出了一個宏大的誓愿。 這個誓愿是,“坐在這里,我的身體可以枯萎,我的皮肉骨骼可以毀壞,只要我還未獲得菩提,我絕不起座?!?/strong>這是太子悉達多在菩提樹下發(fā)的愿。我如果不能得到真正的覺悟,我如果不能追求到至高無上的智慧,我絕不起身。 太子盤坐在菩提樹下,兩道眉毛之間發(fā)射出光芒,照亮了四面八方,驚動了各路天神,都來向太子致敬。這道光芒不僅震動了天神,也震動了魔宮,也就是這些魔王,惡魔居住的地方,魔宮發(fā)生了劇烈的震動。魔,也就是摩羅,夢見了三十二個惡兆,他做噩夢了。 于是,他召集了自己的兒子和女兒討論這件事情,怎么來對付太子悉達多。站在他身子左邊的兒子主張去攻打太子悉達多,而站在右邊的兒子說,算了,不要打了,咱們就和和平平的吧! 摩羅最終決定去攻打太子悉達多,他集合了魔君,向太子發(fā)動進攻。這實際上一講,我在第37講里講過,其實講的是各種各樣的誘惑,各種各樣的煩惱,各種各樣的障礙,都向走在成佛路上的太子悉達多撲來。 《神通游戲》講,這些惡魔們,魔王們,他們投出來的各種武器都懸在的天空,變作了花語,像很多很多花下雨一樣。而魔軍敗退以后,摩羅的三個女兒,這三個女兒的名字大家一聽,就是象征性的,一個叫欲染(沾染了欲望);一個叫悅人(取悅別人);一個叫愛樂(執(zhí)著于各種各樣世俗間的歡樂)。然后她們誘惑太子,當然也以失敗告終。 《因緣記》里邊也有這種描寫,它描寫摩羅施展風、雨、刀槍、熱炭、熱灰、沙粒、泥土和黑暗這九種風暴來襲擊太子。但是,不能趕走太子,也不能讓太子從這拘舍草座位上起身,最后魔王自己赤膊上陣,他騎著象沖向太子,投擲飛輪(飛輪是古代印度的一種武器),結果投出去的飛輪變成了長在太子頭上的華蓋,像一把傘一樣,替太子遮擋陽光,遮擋風雨。魔軍又向太子投擲大山,結果大山變成了無數的花球和花樹,飄搖落地。魔軍最終失敗,向四方逃散。太子降伏摩羅,這就為他最終覺悟成佛,鋪平了道路。 這個時候在佛經當中,比如在《神通游戲》的梵文本,在《方廣大莊嚴經》漢文本里邊有這樣的描述。我們先用黃寶生先生的現代漢語譯本向大家做介紹,因為這個比較好理解,我們把它總結一下,便可以將太子悉達多最后得成佛的歷程,為大家做一個呈現。 悉達多遠離種種愛欲,遠離種種邪惡的不善法,思考觀察,因遠離而產生了歡喜和快樂,進入初禪,也就是最初步的禪定;住于其中,思考觀察止息,內心平靜,心定于一,無思考,無觀察,因入定而產生歡喜和快樂,這就是第二禪;層次更高一點了。 第一步是因為遠離而產生歡喜和快樂,第二步,是因為入定,進入禪定的狀態(tài)而產生歡喜和快樂,這是第二禪。不貪戀歡喜,住于舍,也就是要舍棄掉,到了這么一種境界,有念而感知快樂,住于快樂,脫離歡喜,進入第三禪,住于其中,而到那個時候,他連快樂歡喜都不再執(zhí)著,他的感覺超越了歡喜,超越了快樂,這是第三層次的禪。 拋棄快樂,拋棄痛苦,滅除從前的喜悅和憂愁,無快樂,無痛苦,因舍和念而清凈,進入第四禪,住于其中。逐漸逐漸從初禪,第二禪,第三禪到最后無快樂,無痛苦,滅除從前的喜悅和憂愁,到了第四禪。 就這樣,太子悉達多的心已經入定。到了初夜時分,他親證了“天眼通”,這個也是一個擬人化,一個比喻。也就是說,他打開了智慧之門,他看見了眾生的生死,美丑,禍福和優(yōu)劣,知道眾生依隨業(yè)行,他一下子悟出來,眾生都是對自己的行為的后果負責,他要受各種業(yè)報的影響。他同時回憶起自己和一切眾生的種種宿命和種種情況,這已然是初夜時分。 破曉時分,遠處晨鼓敲響,太子悉達多在腦海里這樣思索,“這個世界陷入困境,生、老、死、墮落和再生。”他把這個世界的基本規(guī)律,就在破曉時分通過自己的思考而表達出來。那就是,人都要出生,出生了就會變老,老了就會死亡,死亡了就會墮落到地獄里,或者墮落到別的地方,然后你還要再來一次,要再生,不停地生、老、死、墮落。 按照佛經的說法,在破曉時分,悉達多還不知道如何處理,如何擺脫這種再生的輪回,他已經悟到了這一步,人的生、老、死墮落,一直在這樣的輪回當中。在佛經里邊,就這樣描述了太子悉達多的思考,思考就這樣進行了下去。 在佛經當中用的是一問、一答的形式,說: “是什么導致了老和死呢?老和死是因什么而有的呢?有生便有老和死,老和死是因為生才有的,或者說是緣于生才有的,就是因緣的緣,緣故的緣?!?/p> “有什么便有生?生又緣于什么呢?有有便有生,生緣于有。”大家看,太子悉達多的思考,往更深的層次推進,前面是生、老、死、墮落,到這里問到“生”的前面去了。說的是因為什么才有了“生”?“生”是因為什么才有的呢?因為有有,這么一個概念。 “有什么便有有?有又緣于什么呢?有取便有有。有緣于取?!薄叭 本褪钦f你想去獲得,你有一種貪求,所以自然就有了“有”,這樣一種概念和想法,然后有了“有”就會產生一些東西,所以有的生,他把這個生,從出生更抽象化了。 “有什么便有???取緣于什么呢?有愛便有取,取緣于愛?!蹦阍趺磿肴ト∫粯訓|西,想去獲得一樣東西呢?因為你內心有一種愛,有一種感情,有了這種愛,你愛這樣東西或者愛一個人,你當然想去取得它。 “有什么便有愛?愛又緣于什么呢?有受便有愛,愛緣于受?!薄笆堋笔且环N感受,被一種感受的東西,因為人可以感受,人有這種能力,你就會有愛的感覺。這樣的思考就一直推延下去。 “有什么便有受?受緣于什么?有觸便有受。受緣于觸。”接觸的“觸”,因為總歸會跟所有的東西產生一種接觸,產生一種關系。 “有什么便有觸?觸緣于什么?有六觸便有觸,觸緣于六觸。” “有什么便有六觸?六觸緣于什么?有名色便有六觸。六觸緣于名色?!?/p> “有什么便有名色?名色緣于什么?有識便有名色。名色緣于識。”認識的“識”,辨識的“識”。 “有什么便有識?識緣于什么?有行便有識。識是源于行。” “有什么便有行?行緣于什么?有無明便有行。行緣于無明?!?/p> 所以推到這里,一切的起源,所有的源頭是因為無明,光明的“明”,“明”在梵文實際上是“知識”的意思。我們現在還講五明,音明,聲明,一方明,工巧明等等,“明”就是知識,“無明”就是沒有知識。也就是說,對人生的幽幽大事,對天地間宇宙間的一切,你沒有知識,不了解,不掌握,所以才會有各種各樣的思想,有各種各樣不正確的思想,有各種各樣的行為,最后導致的生、老、死、墮落,所有這一切的源頭,因為“無明”。 而到了這一步,太子悉達多已經非常非常接近成佛了,這在人類思想史上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和成就。太子在破曉時分,將所有一切的源頭推到了無明。 那么,接下來,太子悉達多的思考,還將如何往更深層次推進下去?我在下一講,再為大家講述。 今天就為大家講述到這里,感謝您的垂聽!我是錢文忠,我在喜馬拉雅等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