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問,什么樣的人生是幸福的? 諾貝爾經(jīng)濟學(xué)獎得主,薩繆爾森曾提出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p> 效用指的是欲望和主觀享受,期望則是指達到的目的。簡單來說,就是現(xiàn)實和期望值這二者之間,差距越小,越幸福。 但是二者都要適度,不能“過”也不能“不及”,取其中庸為上策。 幸福,說到底不過是一種情緒,一種自我感覺。一個人幸福與否,更多的取決于一個“足”字。 面對誘惑,知足就是福; 面對榮譽和褒獎,知不足就是智慧; 面對挫折和困難,不知足讓人奮起趕超。1 知足者常樂 英國作家威廉姆·拉爾夫·英奇曾說:“最幸福的似乎是那些并無特別原因而快樂的人,他們僅僅因快樂而快樂?!?/p>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豈能事事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于心。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 海邊有個年輕人,撿了一條破船,補了又補。他每天都哼著小曲出海,即使空網(wǎng)而歸,回到家,躺在沙灘上,曬著太陽,唱著歌,內(nèi)心十分滿足。 但有一天,太陽落山后,年輕人回到小船上,看到船艙里莫名其妙多出來了一塊金子,他無比震驚,卻又滿心歡喜。 漁夫手里掂著這塊金子,開始了對未來的美好想象。 他想了整整一夜,而那一晚,他忘記了唱歌。 從那夜起,這個年輕人就有了煩惱,他為了賺到更多錢,用金子買了一艘大船,但同時卻背上高利貸,扛了一大筆債務(wù),在生活的重壓下,他再也快樂不起來了。 多年之后,他自己也成了魚販,雖然坐擁財富,但他仍然快樂不起來,海上的隨便一點風(fēng)浪都會讓他急得睡不著覺。 一次,龍卷風(fēng)的突襲,讓幾條漁船觸礁,魚販損失慘重。他滿心焦慮,到沙灘上踱步,正好碰到一個流浪漢在沙灘上唱著歌。 歌聲一下子讓魚販聯(lián)想到了年輕的自己,他問流浪漢:“你一無所有,為什么這么快樂?” 流浪漢說:“怎么會一無所有呢,我有沙灘,有陽光,有健康,衣食無憂。” 漁夫恍然大悟,是當(dāng)年的那一塊金子,奪走了他的快樂。 因為有了一塊金子,所以想要擁有更好的漁船;因為有了一定的資產(chǎn),所以想要得到更多。 正是那不知足的心,讓他一步步從快樂走向無邊的抑郁。 每個人都有欲望,但當(dāng)能力滿足不了欲望時,則會陷入更大的痛苦。 所以面對欲望最好的辦法就是知足。 懂得知足,才能無憂;無憂,才能心靜;心靜,才能自在;自在,才能擁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 曾聽我媽媽講過一個她朋友的故事。 那位阿姨年輕的時候,有一個很美滿的家庭,自己是老師,丈夫也在大餐廳工作。 因為工作原因,丈夫不能每天都按時回家,為了補償妻子和女兒,他提前做好了娘倆的一日三餐,并且都細心的標(biāo)上了日期和種類。 但這位妻子仍不滿足自己的生活,她不僅想讓丈夫每天都陪自己,又想讓丈夫賺更多的錢。 妻子每天都在找各種理由生丈夫的氣,最過分的是,她常常半夜把丈夫關(guān)在門外,不讓他回家。 終于,丈夫無奈之下提出了離婚,妻子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錯,但所有的一切都已經(jīng)無法挽回。 一味的不知足終究會成為壓倒對方的最后一根稻草。 《道德經(jīng)》中有言:“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p> 人心太貪,就會活的很累;若要瀟灑,首先知足。 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廣廈千萬,夜眠只需六尺臥房。 只有減輕了自己的欲望,懂得知足,才能樂得清閑。 2 知不足者自清 《禮記·學(xué)記》里有這樣一句話:“學(xué)然后知不足?!?/p> 意思是說只有通過不停地學(xué)習(xí),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認(rèn)清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才會更加刻苦地學(xué)習(xí)。 中國有一句老話:“人貴有自知之明。” 現(xiàn)在的社會,太多人自我感覺良好,無法正視自身的不足,但往往只有看清自我才能成就大事。 魯迅先生在南京讀書時,學(xué)習(xí)成績優(yōu)異,學(xué)校為了獎勵他,就頒給他一枚金質(zhì)獎?wù)隆?/p> 但是他沒有戴上獎?wù)?,而是選擇把它賣掉,換成了一串紅辣椒和基本自己喜愛的書。 當(dāng)時是冬天,天寒地凍,屋子里非常冷,但魯迅先生依然選擇挑燈夜讀。 每當(dāng)他冷的受不了的時候,就摘下一個辣椒,切成幾片,放在嘴里嚼,直嚼的滿嘴火辣、額頭冒汗。 這樣一來,他就消除了困意和寒冷,于是又捧起書繼續(xù)學(xué)習(xí)。 《左傳·宣公二年》中有這樣一句話:“吾知所過矣,將改之?!被锥鴮υ唬骸叭苏l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p> 知不足并非貪得無厭,而是在全面審視自己的基礎(chǔ)上做出改變。 知不足,是認(rèn)清自己的現(xiàn)狀,審慎地看待自己的差距;知不足,是明白自己的目標(biāo),知道自己缺少什么;知不足,更是一種完善自我的態(tài)度。 知不足,常努力;知不足,才有機會進步。 人生可以說是一次行船之旅,越退就離岸邊越遠;而每進一步,則會多一份底氣。3 不知足者常新 唐太宗《帝范》有云:“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p> 優(yōu)秀人物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zhì)——他們永遠對自己做到的不滿意。 著名作家契訶夫也說:“對自己的不滿足,是真正天才的根本特性之一?!?/p> 優(yōu)秀需要百倍努力,而努力會令人不舒服;長期持續(xù)做不舒服的事,就一定要擁有動力;而這種動力的來源,就是對現(xiàn)狀的不滿足。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都撲在自己的研究上,在他孜孜不怠的努力下,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雜交水稻新品種,產(chǎn)量屢破新高。 正是因為他永不滿足于現(xiàn)狀,擁有不斷進取的精神,才讓他成為業(yè)界翹楚。 不論起點是哪里,都可以創(chuàng)造輝煌。 人生不需要有貪欲,但要敢于不滿足,對現(xiàn)狀的不知足,即使失敗也會尋找出路。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穩(wěn)定,只有不斷突破自我的本領(lǐng),才是最大的保障。 我們都熟知的著名科學(xué)家愛迪生,也是這樣一個不知足的人。 愛迪生一生共有一千多件發(fā)明創(chuàng)造,有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世界。 但是,他從不會滿足于自己的成果,反而不斷向未知的新領(lǐng)域攀登。 他自己曾說:“我是永不會滿足的?!?/p> 持續(xù)的改進和無休止的鉆研,可以說是愛迪生成功的法門。 美國作家斯坦貝克說:“人是永遠不知足的。這正是人類所具備的最偉大的才能之一,正是這種才能使人比那些對自己已有的東西而感到滿足的動物優(yōu)越?!?/p> 在一定程度上不知足,是向上的車輪,擁有這樣的心態(tài),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4 有人說:“知足,是幸福者的風(fēng)向標(biāo);知不足,是自省者的鵝卵石;不知足,是成功者的墊腳石?!?/p> 知足者常樂,知不足者自清,不知足者常新。 這三種人生態(tài)度缺一不可。 許多時候,付出和收獲未必成正比,所以我們要學(xué)會接受現(xiàn)實,不管是金錢也好,名利也罷,終究不是我們追求的全部。 我們要看的并不是結(jié)果,而是過程,要相信,付出的汗水終將成為澆灌未來的雨露。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是一個人都應(yīng)有的態(tài)度,應(yīng)有的覺悟,應(yīng)有的境界。愿我們都用快樂的心態(tài),博大的胸懷去努力,用拼搏的姿態(tài)去擁抱幸福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