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張嵚 在明初名將藍玉獲罪身死的“藍玉案”里,“藍玉霸占蒙古王妃”一事,是一條載入《明史》的重要罪狀。 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在《明史》里記載得十分簡略:當時藍玉率軍血戰(zhàn)捕魚兒海,一仗打垮北元政權(quán)主力,抓了八萬多俘虜浩浩蕩蕩返程。就是在返程的路上,得意忘形的藍玉竟然“私元主妃,妃慚自經(jīng)死”。也就是悍然欺辱北元皇妃,竟然令皇妃羞憤自殺。接下來“藍玉案”的殺身大禍,也就此埋下。 雖然這段典故,在一些“傳奇題材”的古裝劇里,還被演繹成了藍玉與北元皇妃“可歌可泣的愛情”。雖然第一時間得知此事的明太祖朱元璋,也只是“切責玉”。但朱元璋內(nèi)心的怒火,想必已是三丈高——藍玉的錯,可不只是做了件丑事,他破壞的,是朱元璋對北元殘余勢力的一貫國策。 自從1368年徐達收復大都,元順帝倉皇北逃后。昔日的“元朝”變成了盤踞漠北的“北元”,但其“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也,依然是明朝國防的巨大威脅。如何減除這個威脅?朱元璋的國策是“必威德兼施”,也就是在軍事打擊的同時,對北元官民“以德懷之”。 所以多年以來,別說是對北元皇妃,就算是對待前來投奔的北元部落牧民,明王朝都講究“順而撫之”。每當有塞外部落來投奔,朱元璋都認為這些人“皆吾赤子”,往往讓他們“就水草便利之地居住”,還常調(diào)撥物資糧食。至于北元的貴族和文武官員,只要肯來投奔,也常獲得重用。許多北元官員來投后,都在明朝各地擔任了知府、知縣、御史等要職。比如北元工部尚書丑驢,還被朱元璋賜名“李賢”,成了明朝洪武至洪熙年間的“三朝老臣”。 也正是這幾十年如一日的“威德兼施”政策,才令強盛一時的北元漸漸土崩瓦解,最終成就了藍玉在捕魚兒海的致命一擊。但北元剛被打垮,藍玉就“作”了這么個事兒,顯然是給朱元璋“順而撫之”的國策一記啪啪耳光。放在明朝政壇上,那更是嚴重“越線”。那藍玉怎么會有這么大膽呢?其實對于藍玉來說,他早就“越線”越習慣了。 在藍玉出征捕魚兒海之前,明王朝已經(jīng)歷經(jīng)了“胡惟庸案”等大案,大批重量級的功臣紛紛落馬,昔日氣焰熏陶的“淮西勛貴”遭到了沉重打擊。但作為“淮西勛貴”里“能打”的名將,藍玉的地位卻是不降反升。隨著徐達李文忠等名將的過世,他更漸漸成為明朝軍界的頭號人物。但除了戰(zhàn)場上大展拳腳,戰(zhàn)場下的藍玉,卻也“撲騰”得厲害。 比如在出征捕魚兒海之前,藍玉就曾經(jīng)搶占民田,還武力驅(qū)逐了調(diào)查此事的御史。得勝歸來后,他除了“欺辱北元皇妃事件”外,還曾嫌喜峰口的官員開門慢,一怒就把喜峰口給拿了下來——朱元璋還健在,他就敢攻大明的城關,倘若朱元璋不在了,他再“一怒”,豈不更反了天? 以上幾樁事,可以說把明初“農(nóng)業(yè)”“國防”等幾條“紅線”,統(tǒng)統(tǒng)踩了個遍,每一腳都關乎國家大局,可“踩線”成習慣的藍玉偏偏還渾然不覺,最終也就招來“藍玉案”的滅頂之災。借著“藍玉案”的由頭,對公侯勛貴極度警戒的朱元璋,更是把相關功臣一頓打壓,除了湯和、郭英、郭德成等“低調(diào)公侯”得以幸免外,大批位高權(quán)重的“公侯勛貴”落馬獲罪,明朝朝堂一片血雨腥風。 所以說,不管藍玉有沒有造反的念頭,僅看他“欺辱北元皇妃”等幾條“越線事兒”,他的結(jié)局卻是丁點不冤。何謂“權(quán)力是毒藥”?藍玉從巔峰到敗亡的短短幾年,就是最生動注解。 但是,如愿借助“藍玉案”打壓勛貴集團的朱元璋,也許絕不會想到:一個多世紀后,明王朝的勛貴們,卻開始以一種更“老實”的方式,繼續(xù)踩明朝的“紅線”。 最常見的操作,就是土地兼并。特別是從明朝中葉起,隨著明朝土地兼并越演越烈,那些有著優(yōu)越地位的勛貴們,也成了其中的“弄潮兒”。比如明憲宗純皇后弟王源,一次就侵占了民田2200多頃,至于“肆縱家奴奪民田廬”更成了勛貴們的日常操作。明初“藍玉們”那些“奪東昌民田”的破事,比起這時的勛貴們來,好些都不是個事兒。 甚至明朝中后期那發(fā)達的商品經(jīng)濟里,也有勛貴們“插一腳”,在明朝中后期北京的漕運碼頭上,就常見勛貴家的家奴們壓價強行攔截商貨,甚至不同的勛貴為了爭奪市面和市場,竟公然糾集家奴在京城大打出手。比如明孝宗的親舅舅壽寧侯張鶴齡,就與太后的弟弟在京城為搶地盤“約架”,打成了北京城里的大笑話。 可就在這一系列的“笑話”里,大明朝的紅線,也被這些看似“無權(quán)”的勛貴們踩了個遍,勛貴們撈得盆滿缽滿,大明朝卻一天天衰敗下去。 而到了晚明的最后幾十年,撈夠了錢的勛貴們,也越發(fā)的不安分,晚明年間的黨爭里,就少不了勛貴的身影。到了用人很“眼暈”的崇禎帝當了家,勛貴們也跟著抖起來了,朱純臣、李國楨、劉孔昭等勛貴們先后掌握兵權(quán),可這幫人既沒有祖先橫刀立馬的本事,卻比藍玉們更加貪婪。比如執(zhí)掌京營的李國楨,平日里喜歡吹牛,整日就知“縱兵劫掠”,北京老百姓天天被禍害,李自成真打來時?京營卻先拉了胯。之前在崇禎面前夸口的李國楨呢?李自成來了卻主動迎接投降,然后被李自成打得皮開肉綻。 等到崇禎帝上了吊后,那些崇禎生前深受國恩的“勛貴”們,也是大多賣身投靠。關鍵是“賣身”農(nóng)民軍都不要,反而一個個被農(nóng)民軍嚴刑拷打,萬貫家財都給李自成補了血。以《后鑒錄》估算,李自成在京城搶掠的七千萬兩白銀里,至少有近一千四百萬兩白銀是勛貴家“貢獻”。而在不久前李自成兵臨城下時,崇禎流著眼淚求他們捐錢,他們卻一個個流淚裝窮,演技無比精湛。 甚至當南明弘光政權(quán)立國后,留守南京的勛貴們,也是“作”勁不改。清軍沒來時,他們勾結(jié)閹黨繼續(xù)“黨爭”,清軍打來時,朱國弼、李祖達、張供日、孫維城等“名門之后”們,也是組團出城投降。享受了一輩子大明國恩的他們,賣起大明來,也是毫無壓力。 一部明朝的興衰史,也是明朝勛貴們從“踩線”到“墮落”的歷史,其中的成敗教訓,對比當年朱元璋“興大案”的苦心,又有多少唏噓感慨在其中。 參考資料:《明史十講》《洪武皇帝大傳》《明代政爭探源》《明代勛臣政治權(quán)利的演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