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的俄期經歷形成的無意識將決定日后婚姻,親密關系,親子關系及人際關系中的很多關系模式,今天在此小探一下俄期對婚姻和親密關系的影響。
俄期時孩子開始努力“插足”父母之間,和同性父母展開競爭爭奪異性父母的愛(假想之一這也是嘗試日后與異性建立關系的學習過程,為什么是異性而不是同性,因為競爭對象就是同性父母而非異性父母)。
如果競爭失敗,孩子將會認同同性父母同時認同自己的性別,在受到挫敗的同時也為日后進入親密關系作好了鋪墊,父母的婚姻牢不可破,同性父母的地位穩(wěn)固,認同同性父母認同自己的性別意味著將來的自已進入親密關系也會如同同性父母在關系中的位置一樣穩(wěn)固,堅信在親密關系中對方也會如同異性父母認可同性父母一樣認可自己;從另一方面來說,父母婚姻關系的親密穩(wěn)固也有助于孩子能安心地將力比多貫注于自我發(fā)展。
如果競爭成功,不僅說明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婚姻關系有問題,同時也說明原生家庭中角色錯位。
孩子競爭成功就意味著“第三者”“插足”成功,必然地取代同性父母成為異性父母在家庭中的“伴侶”,譬如成為爸爸的“妻子”或者成為媽媽的“丈夫”;關系角色的錯位也可以說是一種“心理亂倫”,這在很多家庭中比比皆是,然而很多父母并沒有意識到,在夫妻關系出現(xiàn)問題時,因為各種原因不面對自身和關系的問題,而將重心轉移到孩子身上,與孩子結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對抗另一方,或者借孩子的問題雙方彼此攻擊等等。
中國有俗語:“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在這樣重血緣親子關系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下,親子血緣關系往往是優(yōu)先于婚姻關系的,也為錯位埋下了伏筆。
孩子俄期競爭成功雖然戰(zhàn)勝同性父母成為獲勝者贏得了異性父母的“愛”,但卻失去了認同同性父母的機會,從物種生存的本能來說,也沒有人會向失敗者學習。
在孩子心中,同性父母并不能作為自己認同的對象,在成為一個迷茫的獲勝者的同時對自己的性別也難以認同。
在進入親密關系后,很難堅信堅守自己的位置,不能認可自己也無法信任伴侶對自己的愛,進入穩(wěn)定的二元親密關系就意味著喪失愛(從原生家庭父母關系中習得)。
對于這樣的孩子,對穩(wěn)定的二元親密關系是持置疑態(tài)度的,怎么辦?
回到熟悉的三角關系中,把自己或者伴侶邊緣化或者再成為第三者,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做一個第三者,這樣才會吸引異性,獲得異性的認可與“愛”,就像當年擠進父母的婚姻關系一樣,這樣才是安全的;不僅是體驗幼年時作為“第三者”獲得“愛”的感覺,同時也體會著幼年時因為競爭獲勝帶來對同性父母愧疚自責,對父母關系破壞的欠疚感。
熟悉就意味著安全,不僅是熟悉的人,環(huán)境,也包括熟悉的模式和關系,哪怕這熟悉的模式是扭曲的令人痛苦的。
三角關系帶來的競爭,壓力以及不確定感會帶來刺激增加快感強度,而這些也都是在俄期熟悉的,這個熟悉的游戲不用重新學習就可以上手,但如何進入穩(wěn)定的二元關系,如何在二元關系中建立穩(wěn)定的關系卻是一門新課程,也是新模式,雖然是消耗更小事實上也真正更安全的模式,然而對于俄期競爭獲勝的孩子來說,卻是一個在心理層面消耗更大更不確定更危險的模式,所謂境由心造。
不是不想進入二元關系有穩(wěn)定的親密關系,而是恐懼親密的二元關系,有著深深的阻抗。
即便進入二元關系,作為“第二者”,在關系中會各種無意識破壞關系并不會維護修復關系,并且將“我不值得愛,不會被愛”投射給對方,導致對方投射性認同,最后重復原生家庭中的模式。
同時,這樣的個體在尋找親密關系對象時,也會尋找潛意識中吻合與自己模式相匹配的對象,也就是說,一個第三者找的也會是一個向外尋求第三者發(fā)展關系的對象(對于向外尋求第三者發(fā)展關系的個體也是曾經的創(chuàng)傷所致,在此暫不展開探討),這樣的“親密關系”因為隔著“第二者”,永遠保持著距離,看起來是尋求建立親密關系,實質上卻是對親密關系有著深深的阻抗的無法建立真正親密關系的“親密關系”。
也就是說,不斷重復三角關系和第三者的游戲,在無意識的狀況下,第三者并不真正想“上位”進入二元關系,即便進入也很難建設經營二元關系。
神話中俄狄普斯之母伊娥卡斯忒因此自殺身亡,而俄狄普斯則因此自刺雙目自我流放,直接呈現(xiàn)了與同性父母競爭獲勝帶來深深愧疚與自責后自我懲罰的過程與后果,孩子在俄期競爭獲勝帶來的自責與愧疚又成為強迫性重復中的一項內容,在后來的親密關系中無意識地構建相似的情境重復體驗。
俄狄普斯的愧疚與自責內容是多種的,有對弒父娶母倫常的罪惡感,也有對父母直接間接被自己所害的愧疚自責,甚至還有對于父親曾經犯下的罪孽的羞恥,然而從悲劇起因來看,從他的父親誘拐克律西波斯就開始種下了因果,后來又因懼怕咒語而拋棄自己的親生兒子,以致被兒子所殺實在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自己才是悲劇的始作蛹者,俄狄普斯如果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世,性格不那么火爆,他的父親如果能在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勇于面對自己的所做所為......都無法吻合悲劇齒輪咬合,每個因素都是悲劇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在神話故事中主人公是如此,而在心理世界中,個體在強迫性重復中不斷構建與原發(fā)性創(chuàng)傷相似的現(xiàn)實情境,也是為了重復體驗與原發(fā)性創(chuàng)傷相似的心理創(chuàng)傷,從而形成繼發(fā)性創(chuàng)傷。
創(chuàng)傷本身是熟悉的,也是有快感的。
特此說明:在本文中,第三者是相對二元關系來說的關系位置,不具備任何道德評判涵意。
作者介紹:湘霞,阿蘇心理工作室合作伙伴(2014~今),心理咨詢督導,精神分析傾向心理咨詢師。中國石油大學兼職咨詢師(2016~2017),中央財經大學咨詢助理(2016),中南大學兼職咨詢師,長沙理工大學兼職咨詢師(2017~今)。大學畢業(yè)后一直從事教育工作,成為一名媽媽后將心理學,教育學深度融合到家庭,婚姻,育兒及生活之中,不斷體驗證實,知之行之不懈不怠。
湘霞微信:yaya-2008
公眾微信:asuxi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