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沉寂了多日的月亮悄悄爬了出來,告別連綿的陰雨天氣,今天難得收獲一個月明之夜,心情也格外的好。今晚的昆山當代昆劇院幾乎座無虛席,教育系統(tǒng)專場昆劇《顧炎武》在這里隆重上演。 一進入劇場,就被高雅的氛圍感染到了,舞臺前一排竹簾上“顧炎武”三個古色古香的繁體字映入眼簾,讓人很是期待。待燈光熄滅,演出開始了,觀眾們都屏住了呼吸,聚精會神地看起了演出。 我是一個昆曲的門外漢,但自打第一次聽到昆曲后,就莫名地愛上了它,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我以為,昆曲可以是陽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這不,昆曲《顧炎武》并沒有使用晦澀難懂的古音,演員的唱腔老百姓基本都能聽得懂。昆曲源于民間,盛于民間,理應為老百姓所接受,來之于民,惠之于民,順應時代進行科學合理的改良,符合科學發(fā)展觀,因為人民對美好藝術(shù)的向往就是藝術(shù)工作者的奮斗目標。 昆劇《顧炎武》實在精彩,情節(jié)生動,扣人心弦,演員表演精湛,精彩絕倫,觀眾的心隨著劇情起伏,跟著人物共鳴。昆劇《顧炎武》共有六折,分為“思歸”、“訣母”、“驚碑”、“對獄”、“論試”和“問陵”。有一種感動,叫做直擊靈魂,昆劇《顧炎武》做到了。顧炎武先生的人格魅力讓我們感動,讓我們傾倒?!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早已融入他的血液,滲透他的魂靈。不管是“舊征衣,留與孤燈照相思”的勇氣,“碑林多侵毀,發(fā)奮待我輩”的責任,還是“有志不在進退,胸襟不在明清”的大愛,無不反映出顧炎武先生的家國情懷。 昆劇《顧炎武》的唱詞也是一絕,它傳承了昆曲的精髓,可以說是百般磨礪,匠心獨運。因為劇場里不能拍照,在觀看的過程中,我只能不時用手機記錄下精彩的臺詞,只恨自己打字的速度太慢,錯過了太多精美的語句。如果主辦方能夠把唱詞印成小冊子,一定會是絕好的學習教材。 昆劇《顧炎武》開創(chuàng)了昆山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先河,把“顧炎武”和“昆曲”這兩張昆山名片進行了完美融合,交相輝映,給昆山市民奉獻了一場精彩絕倫的饕餮盛宴。 我對顧炎武先生是有感情的,我對昆曲也是動情的。因為工作關(guān)系,我曾幾度前往顧炎武先生的故里千燈鎮(zhèn),深入千燈中心校和炎武小學小昆班,拍攝制作昆曲題材的專題片。在小昆班,我深刻感受到昆曲教育工作者的孜孜以求,正是他們在先生誕生的這片熱土上默默奉獻,把昆曲這一藝術(shù)瑰寶一代代傳承下去;在先生故里,我更感受到孩子們,不管是本地的,還是外地的,在這片有著深厚文化滋養(yǎng)的土地上,汲取著昆曲的養(yǎng)分,傳承著先生的精神……不來不知道,孩子們對于昆曲的熱愛真的超乎我的想象。 《傳承》 《那一抹炎武紅》 其實,昆山在踐行亭林精神的道路上從未停止過腳步。昆山不僅在外在層面上紀念著這位偉人,比如用顧炎武先生的名或號命名的亭林公園、亭林中學、亭林路、炎武小學等,更在思想文化層面上傳承了先生的衣缽,發(fā)揚著先生的精神。舉世矚目的“昆山之路”不正是踐行亭林精神的一個生動寫照嗎? 昆山,這個亭林精神浸潤的土地,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學習、參觀、創(chuàng)業(yè),甚至扎根。也許這就是昆山這座魅力之城的魅力所在吧。 曲已終,人已散,心緒卻還在劇中。步出當代昆劇院,仰望天空,感覺月光更加明亮了。 1部手機,80余部作品一一聽聽他和學生"勵志但不雞湯"的故事 【小昆老師朋友圈】1部手機,80余部作品一一聽聽他和學生"勵志但不雞湯"的故事 |
|
來自: 新用戶7590xbWs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