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民:平,一般。一般的民眾,即老百姓。“如使平民皆習于兵”(《教戰(zhàn)守策》) 2.百姓:在春秋以前,“百姓”是奴隸主貴族的總稱,因為在當時只有貴族才有姓,平民是沒有姓的。戰(zhàn)國以后,“百姓”成為平民的通稱。這種變化顯示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進化。“寧斬吾頭,奈何殺百姓?(《閻典史傳》) 3.平頭百姓:平頭,光頭。光頭的平民。古代官紳戴各種帽子,平民是不戴帽子的,所以平頭也就是平民。“若是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范進中舉》) 4.萬民:眾百姓。“《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問說》) 5.黔首:戰(zhàn)國時秦國及秦朝對平民的稱呼。黔,黑色。秦尚黑色,當時平民都用黑布包頭,故稱黔首。“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過秦論》) 6.黎民:眾民。黎,眾。一說“黎”通“驪”,黑色;“黎民”因用黑布包頭而名。“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 7.白?。?/span>平民,沒有功名的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陋室銘》) 8.布衣:即平民。古代富人穿絲織品,平民穿麻、葛織成的布品,所以平民稱布衣??勺苑Q,也可以他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師表》)這是自稱。“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活板》)這是他稱。 9.庶人:又叫“庶民”,西周以后對農業(yè)生產者的稱謂。西周時庶人可作被封賜的對象,其身份略高于奴隸。春秋時,庶人的地位在士以下,工、商、奴隸之上。秦漢以后,庶人泛指沒有官位的平民。“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jié)。”(《教戰(zhàn)守策》) 10.閭(lǘ)左:貧苦百姓。秦漢時豪族大戶人家住在城市或鄉(xiāng)村的右邊,稱為豪右或閭右,而貧民只能住在左邊,稱為閭左。“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 11.甿(méng)隸:甿,通“氓”,耕田的人;隸,奴隸。甿隸泛指平民。“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毗隸之人。”(《過秦論》) |
|
來自: 昵稱7132246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