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會有這種心理“不愿意麻煩別人,也不愿意別人麻煩自己?!比缓蟊е@樣的心理,再大的苦都自己吃、再累的事情都自己做、所有的負面情緒都自己扛。你認為這是為別人省事,但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人格。 本杰明·富蘭克林曾說過“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一座孤島,也沒有一個人能真正的與世隔絕?!奔热灰嗷ヒ来?,就要懂得適當的“麻煩”別人。 一般不愿意麻煩別人的人有這兩種心理: 一、不愿意麻煩別人,你們也別來麻煩我。或是害怕自己的請求會被拒絕。 二、自己的事情絕不開口請求幫忙。當別人有請求時,就算是不愿意也會去幫忙。 我們先來說說第一種: 不愿意麻煩別人的人,他們的潛在臺詞也是你們也別來麻煩我,他們認為這樣就可以規(guī)避矛盾,還可以讓自己遠離麻煩。 生活中你是不是發(fā)生過這樣的事情:別人主動為你做一點小事,也會被你很快的拒絕或是很快的還別人人情。 這是因為別人對你的好,在你看來是有壓力的。 不管依賴別人還是被別人依賴,對你而言都是很麻煩的事情,因為你認為只要有依戀就容易產生依賴,而依賴會給你造成傷害。 在心理學上這樣的想法通常被稱作“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一般指回避型人格障礙,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對負面評價極其敏感為特征的一類人格障礙。這類患者總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 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處于劣勢,因而顯得過分敏感和自卑。自尊心過低再加上對事情過分敏感,導致擔心自己會被別人拒絕,使得患者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 心理學家肯伯格說:“每一個人對自己的理解都是由三部分組成的:自我映像、他人映像、情感色彩。 自我映像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價。 他人映像就是他人的態(tài)度讓你對自己的評價。 情感色彩就是如果你一直體會到的情緒如何,就會影響你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根據研究證明這種人格存在的原因,通常是小時候沒有得到太多的回應或是肯定,導致他們的自我映像出了問題,開始對自己自我否定。
這些想法在你成長的過程中根深蒂固,一直伴隨著你。它讓你開始變的過分敏感和自卑、開始讓自己盡量不出現在別人的面前、你開始覺得就算自己開口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所以干脆直接不開口尋求幫助。 總結來說:回避型人格的人會對“拒絕”十分的敏感,害怕虧欠對方。但其實他們的內心是很渴望愛和被愛的。 第二種心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心理被稱作“圣母型人格”。對于這類人格的人來講,講出他們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卻又努力地迎合他人。 生活中有這樣的人,他們通常把自己的精力都花在別人身上,對任何人都是有求必應,如果自己沒有幫助別人,甚至會感到內疚。心理學家把這些始終把友善待人作為唯一行為準則并因此受盡委屈的人稱為“圣母型人格”。 這類人具有的特征就是:“不去拒絕別人,也不愿意麻煩別人。” 這種人格也是十分危險的,因為你會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逐漸丟失真實的自己。它的形成也源于童年時的經歷。
這讓你開始進行自我否定,導致對自己的自我映像出了問題,從此次你開始變的自卑,認為他人永遠比自己優(yōu)秀,所以總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上。 心理咨詢師雅基·馬森稱這類人格的人為“可愛的詛咒”,我想之所以是可愛的是因為他們總為他人思考吧,不過是“詛咒”的話還是盡早的擺脫這種人格比較好。這種無休止地討好他人的想法,他總有一天會占據你的內心。 由此可見這兩種人格都是十分危險的,不愿意麻煩別人的想法也是十分危險的。因為“只有打開窗戶,光才能照進來?!?/strong>要想擺脫這些危險的“詛咒”那么你就應該主動開口尋求幫助,其實被需要也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 因為麻煩別人是對別人的認同,當你向他人尋求幫助的時候,這說明你信任他,認同他的優(yōu)點。這可比“拍馬屁”還讓對方開心。 拉近彼此最好的方式就是“麻煩”。因為只要你開口向別人請求幫助了,別人才會向你也提出請求,一來二去的互相幫助,彼此就會對對方有更多的了解,拉近彼此的距離。 萬事只有開頭難。很多人都覺得能用錢擺平的事情,就不要去麻煩別人了。但錢買不來友情,買不來關系。適當的“麻煩”不是彼此之間的包袱,而是打開交際大門的關鍵鑰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