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上好,歡迎打開剽悍晨讀,每天進步一點點,堅持帶來大改變。今天是2021年2月10日,我們要給大家分享的書是《思想本質(zhì)》。這本書是由當選《時代》雜志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的史蒂芬·平克所寫。在以往的晨讀中,我們曾分享過書中部分內(nèi)容,這次我們重點解決的問題是:“人際關系的三個底層邏輯。”著名人類學家阿蘭·費斯克提出了一個廣義的人類社交關系理論。這個理論把人際關系總結(jié)成三類,分別是:集體型、權力型和平等型。這三種人際模式都遵循著不同的底層邏輯,不了解它們的內(nèi)核,只用相同的方式處理所有的人際模式,是一種看不清自己身份的表現(xiàn)。需要注意的是,這三種關系類型是由人類長期的社交活動進化而來,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學會了,你會少走很多人際彎路。第一種關系類型是公共分享,簡稱集體型。它的主要特征是“我的就是你的,你的也就是我的”。它主要指的是血親類的家庭關系。集體型關系在血親之間會自然發(fā)生,對于進化生物學家來說,一家人共同生活、勞作,很難分清誰是誰的。雖然在局部會有所不同,比如家庭的大家長會偏向于男性和第一個孩子。但是相比外人來說,總體還是家庭內(nèi)部矛盾,外人很難插嘴,更無法分享物質(zhì)層面的東西。集體型關系共享的基礎是基因紐帶。這種關系的優(yōu)勢是:情感突出;弱點是:只有互惠才能共生。雖然各種專家對人際的探討大多是理性的,但是“情感”是集體型關系賴以為繼的核心要素。一旦有了“親兄弟明算賬”“樊勝美式家庭”或者“認錢不認人”的物質(zhì)干預,這種關系就可能宣告破裂。有這樣一句話很得人心,它說“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原因就在于它道出了集體型關系的本質(zhì)。權威等級的邏輯是“協(xié)同配合”。在古代,它主要以君王形式存在,而現(xiàn)代的表現(xiàn)形式變成了職場的上下級關系。權力型關系是所有關系中最難處理的。因為不管怎么配合,它都是以利益為驅(qū)動的。不論是下級不能幫上級解決問題,還是上級無法帶領下級持續(xù)做出成績,這種關系都很難維持。這種關系破裂的形式基本以調(diào)走、辭職和跳槽為主。在經(jīng)營權力型關系時,上級和下級最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社交態(tài)度。因為權力的最大衍生品就是:面子。上級處于權力的強勢地位,需要下級給予一定的面子;下級處于權力的弱勢地位,同樣需要面子做支撐。所以,在其他關系類型中,面子可能是裝飾品,但是在權力型關系中,面子是必需品。簡單講,它是具有實際價值的社交貨幣。站在這個認知高點上往下看,權力型關系就容易處理得多。它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朋友、同事以及有合作關系的人。它的維護邏輯很簡單,說到底就是“你幫我,我就幫你”。從社交關系學上看,在平等型關系中,人們要么等價交換實物和服務,要么一碼歸一碼地進行貿(mào)易活動。雖然在平等型關系中,有時也會摻雜一些情感因素,但更多還是要求關系平等。當任何一方打破了平等的原則后,這種關系也就宣告結(jié)束。比如,朋友之間如果沒有平等的真誠和互助,那么這種關系就終止了;同事之間如果沒有平等的職場權力和互助互惠,那么兩人也會形同陌路;合作中的兩人如果沒有等價交換商品或服務,那么合作關系也會宣告終止。研究發(fā)現(xiàn),在平等型關系中,交換的心理更像是一種運算:一種確保平等付出與平等受益的玩家的行為算法。誰不遵循這個算法,誰就得出局。總結(jié)一下,關系的本質(zhì)是人際關系的“道”。所有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方法和策略,都得以這些道為基礎。理解了這三個人際底層邏輯,在社交時你會更得心應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