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十年前去過西安碑林,那時還沒正式寫字,基本看不懂;這次借出差機會,又去看了下,時間倉促,走馬觀花;期待下次專程拜訪,花1-2天時間,靜下來認(rèn)真看一遍。 西安碑林包括碑林、孔廟、石刻藝術(shù)館三部分,本文主要講述碑林,側(cè)重作者書法成就評述。 文中圖片都是采用現(xiàn)場碑石實物照片,因有玻璃罩,效果不好,有部分照片來自網(wǎng)絡(luò)。要仔細(xì)看碑文,從網(wǎng)上找拓片看更加清楚。本文旨在講述碑林本身,不具體欣賞書法?!?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西安碑林的形成歷史----- 從姜子牙“封神”開始,西安(時稱鎬京,漢始稱長安,明至今稱西安)就作為泱泱華夏的首都雄踞西北。之后一直至大唐結(jié)束,斷斷續(xù)續(xù),十三次主宰中國,跨度二千余年。它是中華帝國資歷最老、任期最長、連任最多的首都。 因此,西安也是中國“古氣”最濃、“古跡”最多的城市,沒有之一。 在這個古老首都眾多的古跡中,碑林可能是西安作為首都時最后一個古跡,算是個“幺兒”了,還是個“遺腹子”。 大唐天寶四年(745年),朝廷號召以孝治天下,頗有才藝的唐玄宗李隆基親筆書寫儒家《孝經(jīng)》,并讓工匠刻碑,碑座由三層石臺砌成,因此也叫《石臺孝經(jīng)》。 《石臺孝經(jīng)》是唐玄宗為碑林播下的第一粒種子。 開成二年(837年),唐文宗李昂為了讓讀書人校對方便,詔令艾居晦、陳介兩位文臣用唐楷書寫《周易》、《詩經(jīng)》、《尚書》等十二部儒家經(jīng)典,并刻勒于石,共計65萬余字,用石114塊,人們把這一組石碑叫做《開成石經(jīng)》。 《開成石經(jīng)》是唐文宗為碑林播下的第二粒種子。 兩位唐朝皇帝完成播種任務(wù),接下來的接生和撫養(yǎng)的任務(wù)落到了兩位大臣手上,他們是北宋陜西轉(zhuǎn)運副使呂大忠和清朝陜西巡撫畢沅。 唐朝滅亡后的一百多年,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呂大忠把因戰(zhàn)亂到處散落的碑石收拾歸攏,和石臺、開成二經(jīng)一起搬運到孔廟附近,并修砌院落安置。 風(fēng)雨滄桑中,儒家石經(jīng)聚攏到儒家圣人身邊,仿佛游子回家,身歸心安。 至此,以《石臺孝經(jīng)》和《開成石經(jīng)》為基礎(chǔ)、集合眾多石碑的一個固定安靜的院落形成了,碑林正式誕生。 此后數(shù)百年,這里仿佛形成了碑石藝術(shù)的磁場,周邊凡有一定規(guī)制和藝術(shù)價值的碑石都被搬移到這里,碑林在春風(fēng)桃李、江湖夜雨中默默成長。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至清康熙五十九年,此時的碑林已經(jīng)擁有相當(dāng)規(guī)模,儼然出落成一位精壯青年,人們考慮是時候給他起一個正式名稱了,仿佛古人的成年冠字,于是“碑林”之名開始傳向大江南北。 這個過程中,畢沅作為主導(dǎo)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再后來,林則徐為碑林題寫了匾額“碑林”。 原來,冰冷堅硬的石頭,也能承載有溫度有情義的歷史文化。 -----走進西安碑林----- 今天的碑林占地3萬多平方米,包括碑林、孔廟、石刻藝術(shù)館三部分,總收藏4000多塊各式碑石,陳列展出的有1000多塊。 【碑林格局---展室】 “碑林一哥”:《石臺孝經(jīng)》 進入碑林各展室之前,首先觀瞻的是《石臺孝經(jīng)》,它是碑林體量最大的一塊石碑,是唐玄宗為碑林播下的第一粒種子,一哥之位理所當(dāng)然。其書體為八分隸書,較一般八分隸書要豐肥得多,從這里也能窺得李三郎為什么那么癡迷玉環(huán)妹妹。 第一展室:《開成石經(jīng)》 《開成石經(jīng)》也是種子選手,而且是規(guī)模最大的組碑,把儒家五經(jīng)《周易》、《尚書》、《詩經(jīng)》、《禮記》、《春秋》分拆擴充成十二經(jīng)。其中,《禮記》擴充為《周禮》、《禮儀》、《禮記》三部,《春秋》分拆為《左傳》、《公羊傳》、《谷梁傳》三部,又加入《論語》、《爾雅》、《孝經(jīng)》。清代再增補《孟子》,共《十三經(jīng)》。 第二展室:唐代精品書法石碑 1. 《皇甫誕碑》,歐體楷書,為“歐體”創(chuàng)始人、初唐第一書家歐陽詢所書,其最著名的《九成宮醴泉銘碑》在陜西麟游縣博物館,不在這里。 2. 《孔子廟堂碑》,虞體楷書,為智永弟子、二王法脈第一個外族傳人虞世南所書,虞世南為唐太宗李世民的書法老師。 3. 《同州三藏圣教序碑》,褚體楷書,為“褚體”創(chuàng)始人褚遂良所書,褚遂良另一個更出名的《雁塔圣教序碑》在大雁塔內(nèi),不在這里。這兩個碑和后面懷仁集《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的內(nèi)容是一樣的,都是唐太宗為玄奘大師西游取經(jīng)回國而撰寫的。 褚遂良先學(xué)歐陽詢,后學(xué)虞世南,兩位老師故去后他自成一家,創(chuàng)立“褚體”。 4.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王羲之行書,這是懷仁和尚搜集書圣王羲之的墨跡,然后刻石而成。所謂“一字千金”,就是懷仁曾經(jīng)花費1千兩黃金懸賞征求散落民間的王羲之墨跡單個字。 5. 《三墳記碑》,玉箸篆,李陽冰書丹。李陽冰是“詩仙”李白的族叔,偏愛篆書,自詡“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意思是自“小篆之祖”秦相李斯之后,再也沒有篆書比他寫得好的了。后面顏真卿的《顏家廟碑》的碑額也是李陽冰所書,能和顏真卿合作,可見其所言不虛。 6. 《多寶塔碑》《顏家廟碑》,顏體唐楷,《爭座位帖》,行書。均為“顏體”創(chuàng)始人顏真卿所書。書法史上,王羲之當(dāng)然是書法造詣最高、影響力最大的人物,顏真卿書法造詣排不上第二,至少不如其師張旭,但其影響力足以排第二,后世如柳公權(quán)、蘇東坡、黃庭堅等很多唐宋大家都深受顏真卿書風(fēng)影響。 7. 《不空和尚碑》,唐楷,徐浩書丹。徐浩是顏真卿同學(xué),二人同師張旭,也是唐楷大家。 8. 《玄秘塔碑》,柳體唐楷,為“柳體”創(chuàng)始人柳公權(quán)所書?!邦伣盍恰斌w現(xiàn)了顏、柳兩家的書風(fēng)差異,但“顏柳”并稱是不太合適的,柳體出自顏體,而且無論書法造詣還是影響力,柳公權(quán)都無法與顏真卿并稱。 第三展室:歷代精品名碑 1. 《熹平石經(jīng)》,漢隸,東漢大書法家蔡邕書丹。蔡邕是隸書集大成者,創(chuàng)造“飛白書”,只是“飛白書”后世流傳不廣?!鹅淦绞?jīng)》開創(chuàng)了把儒家經(jīng)典刻石以供讀書人校對的先河,《開成石經(jīng)》完全仿照,只是書體采用唐楷,內(nèi)容有所擴充而已。 2. 《曹全碑》,八分隸書,無名氏書丹?!恫苋酚涊d了東漢末年合陽縣令曹全率領(lǐng)軍民參與鎮(zhèn)壓黃巾起義的歷史事跡。其書法成就很高,為八分隸書的最高代表,可惜作者沒有留下姓名。 3. 智永《真草千字文》,草書與楷書,為書圣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俗名王法極)用草書和楷書并行書寫。在智永之前,二王書法都是在家族內(nèi)部傳承,因智永出家無后,所以就把王氏書法秘笈傳給了同鄉(xiāng)人虞世南,從此,二王書法更加廣泛地傳播,也因此,王羲之開始走上登頂書法寶座的道路。 再說下“千字文”,千字文是梁武帝為推廣王氏書法而令大臣周興嗣編排的四字駢文體教學(xué)課本,之后千字文成為最常用的書法IP。 從這里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作為一個僧人,不書寫佛經(jīng)(如《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而是書寫儒家《千字文》,據(jù)說智永一生總共書寫了800本《千字文》流傳于世。原來,智永志在推廣自家書法,并非弘傳佛法。 4. 《斷千字文》《肚痛帖》,小草,張旭書跡。張旭可以說是“二王系統(tǒng)學(xué)校校長”兼“今草草圣”,座下一大幫徒子徒孫,如顏真卿、徐浩、韓愰(《五牛圖》作者)、柳公權(quán)、懷素、柳宗元、劉禹錫、日本書圣空海等等,其書法造詣極高,只可惜留下的墨跡太少。 5. 《千字文碑》,小草,“醉僧”懷素所書。懷素和柳公權(quán)同師張旭弟子鄔彤,也受過顏真卿指導(dǎo),懷素不肯練基本功,只揮灑性情作狂草,其代表作《自敘帖》頗為后人追捧。歷史上經(jīng)常把他和張旭并稱為“顛張醉素”,這和“顏柳”并稱一個毛病,懷素只是追尋張旭的書風(fēng),但始終只能望其項背,根本不能相提并論。 另外,作為一介僧人,又喝酒又食葷腥(懷素喜歡吃魚),終不似佛門中人。 6. 《大觀圣作之碑》,瘦金體,宋徽宗趙佶書。趙佶是中國歷史上藝術(shù)成就最高、治國水平最差的皇帝??退浪l(xiāng)未免慘,藝術(shù)珍寶永流傳。 第四展室:宋至清名碑 1. 《集歸去來辭詩碑》,行書,蘇東坡書。大文豪蘇東坡的書法水平歷來評論有分歧,按照傳統(tǒng)筆法來看,東坡在“宋四家”中水平可能是最低的,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但是如果按照書法尚意的觀點看,東坡天生是個藝術(shù)家,藝術(shù)感覺特別好,其《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僅次于書圣王羲之的《蘭亭序》。 2. 《黃庭堅詩帖》,行書,黃庭堅書。黃庭堅緊跟蘇東坡,既是“宋四家”之一,也是“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其字特點是“長撇大捺”,曾有故事調(diào)侃蘇東坡的字偏扁,如“石壓蛤蟆”,黃庭堅的字偏長,如“死蛇掛樹”。 3. 《四條屏詩碑》,行書,米芾書。傳統(tǒng)筆法觀點認(rèn)為米芾是“宋四家”中水平最高。宋徽宗曾經(jīng)讓米芾評述眾書家,米芾言:蔡襄勒字,黃庭堅描字,東坡畫字。宋徽宗讓他自評,米芾自評“臣刷字”。“刷字”主要說筆法好,會調(diào)鋒,寫字快速。無論是“描字”還是“畫字”肯定不如“刷字”,可見米芾的自信。 4. 《樂志論碑》,行書,祝允明書。祝允明是“吳中四才子”之一,其行、草俱佳。 第五展室:地方史料碑石 1. 《嶧山刻石》宋摹本,小篆,李斯書。李斯是秦始皇的宰相,法家代表,既是杰出政治家,也是大書法家?!败囃?,書同文”就是在他手上完成的,其中,小篆的統(tǒng)一寫法即為李斯本人親筆書寫,因此被稱為“小篆之祖”。秦朝短暫,漢立后,隸書逐步替代篆書,漢末又出現(xiàn)草、行、真,篆書大概只有限地應(yīng)用于碑額等。此后一直到清晚期,一千八百年間,幾乎無用武之地。只在盛唐時期出了個李陽冰,也難怪小李夸口“斯翁之下直至小生”,其實按照后來的情況,還可以再加句“完白之前,唯有老李”,完白是指清代篆書改革家鄧石如。 2. 《寧靜致遠(yuǎn)》,楷書,康熙帝書。在有清一代中,康熙書法最好,其次雍正,再次乾隆,可謂一代不如一代。 第六展室:文人詩詞歌賦、格言警句等 1. 《游天冠山詩碑》,趙體行楷,趙孟頫書。“歐顏柳趙”,四大楷書名家,趙孟頫是宋之后唯一與唐代大家合稱的后輩書法家,在宋之后的書法家中,趙孟頫如果排第二,估計沒人敢排第一了。 2. 《秣陵旅舍送會稽章生詩碑》,行書,董其昌書。董其昌作為“明朝第一”問題不大,清康熙帝極力推崇董書,頗類唐太宗力推王羲之,只是無論是推者還是被推者都無法與前者相比,所以也就不了了之。清中晚期,碑學(xué)興起,董書作為帖學(xué)代表只好歸于寂寂了。 3. 《難得糊涂碑》《吃虧是福碑》,六分半書,鄭板橋書。鄭板橋和金農(nóng)一起領(lǐng)銜“揚州八怪”,其書從八分隸書、魏碑中混合而出,他自己戲稱為“六分半書”,其作品章法如“亂石鋪街”,極其怪異,是晚清“丑書”之代表,然自成一家,別有韻味,在其家鄉(xiāng)乃至江浙一帶很有影響力,擁躉甚多。 4. 《游華山詩碑》,楷書,林則徐書。在歷史書上,林則徐是“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是賦詩“茍以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擔(dān)當(dāng)重臣。他的書法也是頗有造詣的,“碑林”匾額正是出自其手。 5. 《曾貢生裕漢碑》,楷書,康有為書。康有為是光緒帝信任的帝師,是“戊戌變法”的主將。在書法史上,康有為也是一位激進改革家,他大力鼓吹“尊碑抑貼”,其書法理論名著《廣藝舟雙楫》在“碑派”先鋒包世臣的《藝舟雙楫》基礎(chǔ)上繼續(xù)力挺“尊碑抑貼”。 第七展室,《淳化閣帖》復(fù)刻碑 北宋淳化三年,宋太宗詔令翰林院翻刻內(nèi)務(wù)府所藏歷代名家墨跡,共十卷,145石,其中有一半為二王墨跡。如果說梁武帝扯起挺王的大旗,唐太宗把王羲之送上“書圣”寶座,那么宋太宗就是為“書圣”之位貼上封條,永不打開。也就是說,宋太宗進一步鞏固了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不可逾越的圣人地位,從此之后,書法界不再討論“誰是第一”的問題,只可能討論“誰是第二”的問題。 【碑林格局---碑廊】 連接各展室的是碑廊,總共六條,陳列著很多著名的北朝碑石、各類墓志等。如著名的魏碑《元楨墓志》、《元簡墓志》、《貴華恭夫人墓志》、《穆亮墓志》等。 魏碑是北碑的杰出代表,是隸書向楷書轉(zhuǎn)變過程中第一個出現(xiàn)的楷書大類,之后才是唐楷。 歷史上,北魏王朝定都洛陽,所以洛陽是魏碑的大本營,如龍門造像記,北邙山碑刻、墓志銘等。 這里最杰出的北魏作品當(dāng)數(shù)《元楨墓志》,雖為魏碑,然透過刀鋒,能感受到其行書筆意,雄強中透露著優(yōu)美。 【吐槽】 一 陳列格局有點亂,七個展室,既沒有按照碑石產(chǎn)生年代順序,也沒有按照書體歸類,甚至同一位書家的碑石被分放到多個展室。 二 古碑石都是文物,都應(yīng)妥善安置到室內(nèi)保護好,不少碑石竟然直接嵌在外墻上,任風(fēng)吹雨淋日曬。 三 碑林應(yīng)該以碑學(xué)為重點,而碑學(xué)的杰出代表——北碑卻沒有登堂入室,大多被安置在走廊間,甚至外墻上。 四 碑林中發(fā)現(xiàn)有些碑石文字是倒著的,不明原因。網(wǎng)上搜來搜去,只有一處官方“西安碑林博物館”的解釋:一塊石頭兩面刻字,一面刻正,另一面刻反,所以只能選擇一面文字朝上。為何要一面刻正另一面刻反呢?完全可以兩面刻正的呀。希望能得到官方進一步的解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