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記載,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故口苦多從少陽論治,如用小柴胡湯,或龍膽草 枸杞子 牡蠣等,但有時(shí)候口苦不一定選用小柴胡湯。 姓名:L某 性別:男性 年齡:61歲 就診科室:中醫(yī)科 就診日期: 2021/02/05 主觀資料 主訴: 口苦口干半月余 現(xiàn)病史: 口苦口干,晨起尤為明顯,腸鳴略腹脹,飲冷則腹瀉,納可,脈滑,舌淡紅苔薄黃。 口苦口干,一般考慮上焦火證,同時(shí)該案腸鳴,飲冷則腹瀉,說明中焦脾胃虛寒較明顯,無心煩急躁,食欲差以及兩肋脹等,排出小柴胡湯,又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其中黃芩 黃連清熱瀉少陽火, 干姜 甘草 溫化寒濕去太陰之寒,黨參 半夏健脾養(yǎng)胃。 處置 黃芩 10g 法半夏 10g 干姜 10g 黃連 5g 黨參 15g 甘草 15g 7付,水煎 2付后口苦口干,腸鳴等明顯改善,但大便稀溏,考慮芩 連苦寒,囑其另配大棗。 該案辯證抓手為腸鳴,鑒別因素有遇寒腹瀉,上則口苦干。如果單純用理中法,可能會(huì)口干苦加重,用芩連法,胃寒則明顯。但本案中,芩連可能量還是偏大,所以患者藥后雖然癥狀改善,但出現(xiàn)了腹瀉癥狀。 半夏瀉心湯:半夏、黃連、黃芩、干姜、甘草、大棗、人參。 該方以寒熱平調(diào),消痞散結(jié)為主。心下即是胃脘,屬脾胃病變。脾胃居中焦,為陰陽升降之樞紐,中氣虛弱,寒熱錯(cuò)雜,故為痞證。脾氣主升,肝氣主降,升降失常,故見嘔吐,腸鳴下利。方中半夏散結(jié)消痞、降逆止嘔,故為君藥;干姜溫中散邪,黃芩、黃連苦寒,邪熱消痞,故為臣藥;人參、大棗甘溫益氣,補(bǔ)脾氣,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 用于寒熱錯(cuò)雜之痞證。臨床應(yīng)用以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為辨證要點(diǎn)。 牛年即將到來,祝福各位朋友牛年大吉,身體健康,闔家歡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