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間與永遠 人的思想記憶是神奇的。在我們生命的歲月里,由于學習閱讀和所見所聞,古今中外一些英杰圣賢、志士仁人的豐功偉績、行為風范、嘉言壯舉,乃至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一些散發(fā)著真善美馨香的細微片斷……竟能有選擇地漸次沉淀存留在我們內(nèi)心深處,而且會潛移默化地浸染著我們的靈魂,薰陶著我們的氣質(zhì),修正著我們的認識,滋養(yǎng)著我們的精神,激勵著我們的意志,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什么是“永遠”,什么是“不朽”?我想,大概非此莫屬。 “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彪m然年少年輕時人們對每一分、每一天、每一年的流逝,可能不覺其短促其迅疾,往往數(shù)十年后回首一顧,方才感覺到時光匆匆,人生苦短,物易人非,四大皆空,半生、一生恍如白駒過隙,大夢一場。在時光的河流中,滄海變桑田,紅粉變骷髏,偉業(yè)變風煙,深情變往事……于是,陳子昂傷感:“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碧K東坡嗟嘆:“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李清照凄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苯鷮W者梁實秋先生則說的平淡一些:“生不知所從來,死不知何處去,生非甘心,死非情愿,所謂人生只是生死之間短短的一橛?!闭\然,在無邊無際的宇宙蒼茫中,一個人好似一只螻蟻;在無始無終的時間長河中,一個個體的一生就是“一瞬間”,你輝煌也好,平凡也好……你感嘆也罷,淡然也罷……客觀情形終究如此,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 縱觀歷史,絕大多數(shù)人在這匆匆的“一瞬間”,如蜂似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忙碌碌,默默無聞,期間不乏含辛茹苦,愁病交加,煩恚頻仍……而終其一生。一般謝世以后,兒女每年會去上墳祭奠,孫輩可能還有印象,而重孫輩能端詳過照片、記得住名字的恐怕已不太多……也就是說,一百多年后,當事人的這一場風算是如此這般地從地球上刮過去了,無影無蹤,僅此而已。至于有否魂魄升入天國、抵達極樂世界,或往生凈土、在那安享流年……那只是一種說法,而按“物質(zhì)不滅定律”,死后無論火葬、土葬,還是水葬、天葬……假以時日,肉身自然會分解為氮磷鉀等元素則是確定無疑的。所以說,人生實在是“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span> 所謂“永生”、“不朽”之語,大概既非肉身,恐怕也非魂魄,那是什么呢?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提出“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似乎為后世所普遍認同。唐人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對德、功、言三者分別做了界定:“立德謂創(chuàng)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于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梢?,“立德”系指道德操守而言,“立功”乃指事功業(yè)績,而“立言”則是著書立說,他們認為只有這三者在轉(zhuǎn)瞬即逝的時間之流中,似乎具有永恒、永遠、永垂的意義。而在我國歷史上能夠達到這一標準的有幾個呢?有人認為,中國只有兩個半人。即:孔夫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半個)。 美國現(xiàn)代哲學家詹姆斯在《人之不朽》一文中說:“不朽是人的偉大精神需要之一。”而“立德”、“立功”、“立言”,其實都是在追求這種具有“永遠”意義的“身后之名”、“不朽之名”,這也正是古圣先賢超越個體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質(zhì)欲求而追求精神滿足的獨特形式、不二法門??鬃印墩撜Z》中云:“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屈原在《離騷》中云:“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云:“立名者,行之極也?!彼麄儚恼磧煞矫姹硎隽恕胺Q名”、“修名”、“立名”的至關(guān)重要性。應(yīng)該說,正確的名譽觀、“永遠”觀可以激勵個體生命釋放出無比巨大的能量,去拼搏奮進,建功立業(yè);而置個人身后名譽于不顧的人,則難免流于酒囊飯袋、行尸走肉,甚或淪為惡棍暴徒、獨夫民賊。 當然,對這種“永遠”的追求,不是輕而易舉的。也就是說,不經(jīng)過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不特立獨行、做出巨大的個人犧牲,不放棄世俗的某些物欲與私利,一般是很難達成實現(xiàn)的。在這永遠的“三不朽”中,“立德”有賴于見仁見智、眾說紛紜的外界評價?!傲⒐Α毙枰獢D身競爭性和風險性極強的官場,非一般能力所及。而“立言”若無的深邃通達的思想、振聾發(fā)聵的真知灼見,也很難“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自傳于后”的。 然而,那種只有“兩個半人”的看法,似乎也過于偏狹。我認為,一個塵世的凡人只要在一生中所做的事情是有益于社會的、有益于人民的、有益于世界的,即使事情本身難以永遠不朽,哪怕是一件、一些并非驚天動地、轟轟烈烈的凡事,是一件、一些微不足道、轉(zhuǎn)瞬即逝的小事……它所彰顯出的那種意志、思想與精神也是可以薪火相傳,永遠不朽的。因為,當個人的一己行為與人類的發(fā)展、歷史的進步、社會的和諧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時,就可以給有限的個體生命賦予永恒的非凡的意義。 如是觀之,無論是古代之炎黃、堯舜、倉頡、老莊、蘇武、岳飛、包公、范仲淹、文天祥……現(xiàn)代之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羅榮桓、魯迅、黃繼光、董存瑞、劉胡蘭、華羅庚、李四光……還是外國之瑪科斯·奧瑞利阿斯、愛因斯坦、愛迪生、諾貝爾、馬克思、恩格斯、華盛頓、羅斯福、甘地、列寧、卓婭、保爾……本土之邱少云、羅盛教、歐陽海、王進喜、時傳祥、史來賀、楊懷遠、張秉貴、雷鋒、王杰、袁隆平、張海迪……這些圣賢領(lǐng)袖、專家英模、志士仁人,以及各行各業(yè)正直勤奮的勞動者、平民百姓,他們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那些美好的品格、善良的思想、進取的意志、超拔的風范……都會匯集成一種雍雍氣象、卓卓精神,放之四海而皆輝,布于五洲而常馨,代代承繼,永遠不朽的。 遺憾的是,數(shù)千年來每每亂象迭出,浮云擾日,司空見慣地充斥著林林總總、狗茍蠅營的短期行為,熙來攘往奔走于名利場上的人們根本無暇顧及真正“永遠”、“不朽”之名的訴求?!@大抵是人類社會在一定階段所不可避免的吧?君不見,以往那些利令智昏、不擇手段、喪心病狂的集大成者自然難逃秦代之趙高、宋代之秦檜、明朝之嚴嵩、羅馬之墨索里尼、德國之希特勒、日本之東條英機……可悲可恥的命運。至于現(xiàn)今那些在“立德”方面的假仁假義、外廉內(nèi)貪的道德作秀……在“立功”方面所做的那些嘩眾取寵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在“立言”方面那些倚馬可待的土龍芻狗、荒誕無稽的著作等身……這些企望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能夠速成的種種行為,恐怕也往往會像近段播放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的丁義珍、祁同偉、肖剛玉、劉新建、高小琴、高育良、趙立春、趙瑞龍……之流那樣“聰明反被聰明誤”,事與愿違,適得其反?!麄冚p則是“速朽”,重則是“遺臭萬年”的“永遠”了。 所以讓我看,在這人生的“一瞬間”,最相宜的、還是要腳踏實地,老老實實地做事為人,即使身后不能以奕奕大德、煌煌偉業(yè)、犖犖巨著或危難之際的凜凜義舉見之經(jīng)傳,但做為蕓蕓眾生中的一員,在曾經(jīng)的歲月里、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倘能以所體現(xiàn)、所彰顯出的正直、勇敢、善良、勤勞、堅強、樸實……這些高尚品質(zhì)、美好精神而融匯凝聚于偉大人民的群體雕像中,也是善莫大焉、德在“永遠”。而切記的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頭腦發(fā)昏、逞性妄為、肆無忌憚地做出那些惡舉丑行,以致罪孽深重,難以自拔,死有余辜,最終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為萬人罵、天下笑、親者羞。 如果…… 四月三十日上午,我突然接到大弟的電話:外甥珂華歿了!我驚愕之際不敢相信,從沙發(fā)上站起來又連問了三遍,得到的卻是無可置疑的事實。我跌坐在沙發(fā)上,慟從中來,黯然淚涌…… 一個生氣勃勃、風風火火,一米八三的小伙子就這樣在籃球比賽中猝然倒下,一個風華正茂、英俊瀟灑的在讀碩士研究生就這樣在校園里倏然而殞,一個和氣可親、滿懷憧憬的晚輩就這樣遽然逝去……我震驚、悲慟之中,不禁哀思綿綿…… 如果,如果他能在我每次見面勸告后平時注意飲食,不要熬夜,注意日常保健……如果我?guī)犃私】抵v座之后他能認真消化接受那些新理念新知識,明白了人為什么會得病,人在目前環(huán)保問題、食品問題十分突出的境況下如何才能不得病,平時注意盡量維護好健康六大基石……然而,普遍的事實是——許多年輕人對自身的健康問題都是不太在乎的,甚至有些已過而立之年的中年人也是如此,不吃早餐、晚上熬夜、平時一忙起來就用垃圾食品對付一日三餐……而且,囿于思維慣性、囿于傳統(tǒng)觀念,他們總是把自身的健康寄望于藥物和手術(shù)刀——平時不注意保健養(yǎng)生,一旦身體出了問題,扛不住時只有靠藥物和手術(shù)刀;他們不曉得臨床醫(yī)學的局限性——主要作用是應(yīng)急、治標,不曉得身體這個機器很復雜很微妙,平時不注意身體健康的維護有時候是會出大問題的;不曉得身體健康與否的關(guān)鍵在自己,在自己如何認識好、運用好6+1健康密碼(法則),在自己如何發(fā)揮營養(yǎng)醫(yī)學的卓越性——治本、固本主要作用…… 如果,如果他父親能在我的勸導下,在退休后的空閑時間里能少打點兒牌、少釣會兒魚,而去認真學習汲取些新的健康理念、健康知識、健康方法,在做好自己健康的基礎(chǔ)上再影響教育兒子注重健康…… 如果,如果他所在的體育學院能設(shè)置健康教育課程……如果學院醫(yī)務(wù)人員具備各種危病急救知識、能力和措施,并在意外發(fā)生的情況下能及時、恰當?shù)貞?yīng)對,實施有效的急救處理…… 如果,如果政府能及早采取措施,使全社會能像日本那樣每月以社區(qū)或團體為單位開展必要的健康教育,并以法律的形式推行引導,促使全體公民無一遺漏地接受這方面的教育、監(jiān)督與指導…… 如果,如果有關(guān)部門能盡早推動營養(yǎng)醫(yī)學知識的普及,營養(yǎng)醫(yī)學的內(nèi)容盡快進入醫(yī)學院校的教程,臨床醫(yī)生能順利接受這一“治本”的理念和知識,“標本兼治”已在整個社會全面實施……那么,這種悲劇會發(fā)生嗎? 這種悲劇,僅僅是一個人的悲劇、一個家庭的悲劇、一個家族的悲劇嗎? 這是一種觀念的悲?。∵@是一種社會的悲??!這是一種時代的悲??! 這種悲劇,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還會繼續(xù)發(fā)生嗎? |
|
來自: 智泉流韻原創(chuà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