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為百病之長,風邪常兼寒濕暑燥熱諸邪,合而傷人,無孔不入,表里內(nèi)外均可遍及,侵害不同的臟腑組織,產(chǎn)生多種病證。 而若風的后面跟著濕這個小弟,常易引起關(guān)節(jié)腫脹疼痛,嚴重的甚至會手腳麻木,半邊身體麻木。 蘿藦科植物青蛇藤,生長于四川、湖北、廣西、云南等地的低山區(qū)林邊或溪溝兩側(cè)。其莖名烏騷風,可用于祛風除濕,甚至活血止痛。 烏騷是四川方言,有亂來不按常理出牌之意。烏騷風治病之時,由于偏性較大,且其毒性還要挑人,敏感性高的人可能會惡心,嘔吐,眩暈,心悸,心跳減慢,甚則昏迷,心跳停止,導致死亡。 故而用藥時宜從小量開始,逐漸加量,內(nèi)服煎湯最多不宜超過12g,且不宜久服。大概古代民間對于其能祛風治病又能傷人有點丈二和尚,于是為其取了個莫可言說的烏騷之名。 青蛇藤,為多年生攀援灌木。幼枝灰白色,老枝黃褐色,密生皮孔。葉柄短,葉對生,半革質(zhì),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 花是蘿藦科花常見的形狀: 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苞片卵圓形,有纖毛。 花萼深5裂,裂片卵圓形,有纖毛。 花冠深紫色,深5裂,裂瓣略向右旋轉(zhuǎn),互相迭合,內(nèi)表面密具白色柔毛。副花冠環(huán)狀,5裂,裂瓣線形,有長柔毛。 可裂開的果成對排列,長圓柱形。種子小,長圓形?;ㄆ?月。果期8月。 其莖烏騷風,又名烏骨雞、黑烏骨,黑骨頭、鐵夾藤。 味辛、微苦,性溫。辛走氣而祛風入肺。微苦走骨而除濕入腎,且辛苦之味均入血中,故能行血活血,通暢血脈,消散瘀滯。加上溫性能散寒壯陽,由此祛風散寒除濕,活血止痛。 主治風寒濕痹,肢體麻木,腰痛,跌打損傷。 選方: 1、治風濕手腳麻木: 烏騷風9g,紅活麻根15g,胭脂花根30g。燉肉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紅活麻為蕁麻科植物掌葉蝎子草或湖北紅活麻的全草。性味辛寒,祛風除濕,利水消腫。 胭脂花根甘苦平,利尿瀉熱,活血散瘀。 二味與祛風除濕的烏騷風共治病癥。 2、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疼痛: 烏騷風15g,刺五加9g,風仙花根9g,紅牛膝9g。泡酒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刺五加辛溫,微苦。補中益精、堅筋骨、強志意,久服“輕身耐老”。南北朝《炮炙論》載其有“陽人使陰,陰人使陽”的作用。 鳳仙花根苦辛平,活血止痛,利濕消腫。 紅牛膝苦甘酸平,補肝腎,強筋骨,逐瘀利尿,引血下行。 三味與烏騷風共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疼痛。 3、治跌打損傷腫痛: 烏騷風12g,石吊蘭12g,香巴戟12g,地蘇木12g。水煎,加酒適量兌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石吊蘭苦辛平,祛風除濕通經(jīng)絡(luò)。 香巴戟是木蘭科五味子屬植物。辛溫之性活躍于肝、膀胱經(jīng),可治跌打損傷血脹,四肢筋骨風毒引起的麻木,筋骨疼痛。 地蘇木為金星蕨科植物披針新月蕨的根莖及全草,散瘀血,除濕。 四味與烏騷風共治病癥。 以上就是烏騷風入藥選方,從其有毒卻又祛風除濕,讓人聯(lián)想到名氣更大且有毒的草烏川烏,救風濕痛于水火的次數(shù)更多。而由烏騷風煎湯服不能超過12克的用量,再次印證了一個真理:中藥之秘在于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