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7草書筆法04 2.2用筆的基本技法
今天講第四點“草書執(zhí)筆”,還是“用筆的基本技法”之下?!皥?zhí)筆”在一級課程已經(jīng)講過。今天深入討論,草書執(zhí)筆和真書有什么不同嗎?“執(zhí)筆”是用筆的準備姿勢,它有兩個要點:一是所謂準備姿勢,就是正鋒位置,歐陽詢說:“每秉筆必在圓正。當審字勢,四面停均,八邊具備?!惫P心垂直于紙面,方便八面出鋒,“圓正”就是這意思。
古畫中有各種斜執(zhí)筆的情況,大致有三種,
或準備寫,或正在寫,或停筆思考。準備寫時可見執(zhí)筆姿勢,筆心和紙面還是要垂直的。正在書寫時,搖腕會導致筆管傾斜,當然也會回到正鋒位置。停筆思考時手指夾著毛筆,非常隨意,各種姿勢都可能。 執(zhí)筆第二個要求,是感到自然舒服。張旭說:“妙在執(zhí)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拘攣”就是手腳抽筋,明清有些人主張要把手腕的筋抽緊。如龍睛回腕法,它雖然可以做到筆心垂直,但肯定不舒服的,而且左右搖腕困難,不是好方法。執(zhí)筆兩個要點,對各種書體來說都是一樣的。 古籍中講到執(zhí)行和草書關(guān)系,最出名就是唐代虞世南這一句:“筆長不過六寸,捉管不過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實掌虛?!?/span>
注意古人用字,第一句他說“筆”,后一句說“管”?!肮堋笔枪P桿,加上筆頭才是整枝“筆”。虞世南不說“執(zhí)筆”,而說“捉管”,就是捉拿,捉持筆管。古代捉筆有用兩指單勾的,也有三指雙鉤,或用五指包圍的。無論哪一種,大指和食指是“捉管”的主要一組。執(zhí)筆的高低,真書低一些,草書高一些。 還有一段,出之于托名衛(wèi)夫人的《筆陣圖》:“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凡學書字,先學執(zhí)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zhí)之?!备菔滥喜煌氖?,這里把行草書合并為一種情況。這個觀點可以接受,行草寫法相當接近。但這段話也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執(zhí)筆位置用不到精確到分的。對于實際書寫,“二寸”和“二寸一分”沒什么差別。
把衛(wèi)夫人和虞世南所方執(zhí)筆高低標志在同一張圖上,可以看到,執(zhí)筆最高點差不多的,只差一分。而最低點兩人所言相差一寸一分,也不算什么嚴重分歧。
這樣執(zhí)筆,手指集中在筆管下半部分,可稱低位執(zhí)筆。最高不超過筆管五分之三,即0.6外,比一半只高出0.1。如果是“作草如真”,執(zhí)在真書位置寫草書也是可以的。 與低位執(zhí)筆相反的是高位執(zhí)筆,手指集中在筆管上部。韓方明《授筆要說》所記錄的張旭“五執(zhí)筆”,其中三種是高位執(zhí)筆,每一種都有評論。第四、第五兩種“非書家之事”,故可不論。
第二種高位執(zhí)筆,或用五指或用三指。韓方明說:“無體之書,或起稿草用之?!辈粚儆谑裁磿w,打草稿可以用用,所以也不推薦。省下第三種,與第二種相似,只不過橫過來執(zhí)。韓方明說:“惟大草書或書圖幛用之?!边@里所為“大草書”,意思是尺寸比較大的草書?!搬ぁ笔菓c吊時所用的長條布帛,如壽幛、喜幛、祭幛等。唐代屏風亦稱屏幛(屏障),杜甫《觀曹將軍畫馬圖歌》:“貴戚權(quán)門得筆跡,始覺屏障生光輝”,就是一例。這么一說,第三種雖然跟草書有點關(guān)系,但用途有限。 書圖幛這件事,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見了。日本京都禪林寺藏有近衛(wèi)信尹所書屏風。近衛(wèi)信尹是江戶初期的大書法家,被后世尊為“寬永三筆”之一。你看他這作品,屏幛先畫樹木,所以叫圖幛,圖畫可以出自于他人之手,也可以是書寫者自己畫;然后在空白處寫草書,字的尺寸相當大。由引想到韓方明所說的第三種執(zhí)筆,應該是站著寫的。我沒有查到近衛(wèi)信尹怎樣執(zhí)筆,他是四百多年前的人。相當于中國明朝,也許不是唐朝那樣執(zhí)筆。
但所為“書圖幛”,我想就是這樣的。 日本正倉院《國家珍寶帳》記錄中有大唐輸入的屏風。前幾年展出的屏風,是受唐太宗箴言屏影響而制作的,也是畫有底紋,然后在上面加以漢字,內(nèi)容是各種箴言警句。篆文用羽毛貼成,釋文是寫的,書法水平不高。也許是出自于工匠,并非書法家來寫。
所以后來有“屏幛體”一說,清代楊賓這樣評論:“學書在得筆法而會古人之意,不在學其規(guī)模。不則,學《圣教》成院體,學歐、顏成屏幛體……”又說:“顏太師‘虎丘劍池’四字,雖蒼勁,然有屏幛氣?!?/span>
“屏幛體”,就是寫得表面相似,規(guī)模名字名帖。這里“規(guī)模”就是摹仿表面樣子,未得筆法、筆意。韓方明說到第三種執(zhí)筆,語所明顯帶有批評。所以崔邈老師所傳張旭五執(zhí)筆,只推薦了一種“執(zhí)管”法。張旭本人真書、草書都寫,成就非常高??梢酝贫?,他就是用第一種執(zhí)筆法的,只此一種。 沈尹默先生評論“五執(zhí)筆”時說:“第二第三執(zhí)法共同的毛病,就是捉管過高。過高了,下筆便浮飄,不易著力。所以‘全無筋骨’,只好稱之為‘無體之書’,寫大字時或可一用,日常應用則不適宜?!?/span>
從這段話可以知道,沈先生是反對高執(zhí)管的。我很贊成“過高了,下筆便浮飄,不易著力”這看法。 執(zhí)筆是指法,運筆有腕法。我們用來回搖腕控制筆心狀態(tài),但手腕高點好還是低點好呢?一級課程介紹了三種腕法,為了方便,我先標示兩個點。 手腕之下為A點,手肘之后為B點。以前只說手腕、手肘,實際上重要的是這兩個點。手肘跟桌子接觸,手腕高于桌面,這是以前說的提腕法。也就是B點之下有墊襯,有依托,A點之下沒有。
第二種是手腕話在另一個手的手背上,這是枕腕法?!逗擦忠E》說:“枕腕,以左手枕右手腕。”這句話規(guī)定了所枕的位置,墊在右手手腕之下,也就是A點下有墊襯,B點下沒有。第三種手肘和手腕都高于桌面,這是懸腕法。懸腕法A、B兩點之下都沒有墊襯。 我把剛才講的三種腕法排個表,打叉表示沒有墊襯,打勾表示有墊襯。如提腕法,手腕是懸空的,A點下沒有墊襯,所以打叉。手肘靠在桌面上或桌子邊,所以打勾。枕腕法反過來,A點有墊襯,B點沒有。懸腕法兩個都沒有,所以是兩個叉。一排出表,就容易看清楚了。理論上還有種,A和B都有墊襯,兩個勾。這又是什么法呢?也歸提腕法,等下詳細講。
寫字運筆,搖腕是手腕的功能,手肘只是起支援的作用。所以A和B兩點作用不是平等的,腕法當然以手腕為主。所謂提腕法、枕腕法和懸腕法,都是“腕”之法。小字只需動下腕,搖腕一個來回大約三五寸。寫大字才會用到肘關(guān)節(jié)和肩關(guān)節(jié),就是上腕。
有個書法老師,給我來信說對腕法還有不明之處,他寄來啟功先生寫字的照片,希望我進一步解釋。
第一張啟功先生寫字,右手腕放在左手上。但左手沒有懸空,也就是說,左手固定在桌面上,這等于桌面高了一手掌。他問能不能歸入枕腕法。我看法“是”。枕腕法要點是手腕下A點有墊襯,《翰林要訣》只說有“枕”,沒有說這個“枕”多少高,可不可以移動。這就像我們每天用的枕頭,睡覺時枕頭也不動的。這跟以前用臂擱一樣,可以使腕部高一點,穩(wěn)定一點。只要是枕住手腕,都是枕腕法。
這位是中國書協(xié)第一屆主席舒同先生。這次寫字姿勢和啟功先生一樣,我以為也是枕腕法。 第二張照片,那位書法老師問:“左手不是枕在手腕之下,而是枕在手肘之下。這能不能叫枕腕法呢?”我以為手腕A點沒有墊襯,換句話說手腕下面是懸空的;手肘B點有物托住,根據(jù)定義應該說是的提腕法。提腕通常手肘靠在桌子邊,照片上因為是寫新一行第一個字,啟老俯身向前,所以不是靠在桌子邊,而是左上背上,這時左手就起著替代桌子的作用。
第三張照片,啟老整個小臂都放在桌上。那位先生問我,“這又是什么法呢?”這樣寫字姿勢在老一輩人中非常普遍。尤其是長時間寫小字,比較省力且穩(wěn)定。這就是表格中A、B兩個點都打勾的情況。手腕A點有依托,下面有墊襯,根據(jù)定義,也可以歸入枕腕法。 所以,剛才這表格就要改一改,打兩個勾的歸入枕腕法。
腕不著案,手腕A點下面是空的,然后再手肘怎么樣。手肘B點下有墊襯,有依托,這是的提腕法;B點下面沒有依托,這是懸腕法。凡手腕下有墊襯,無論是枕住桌面、還是臂擱、左手手背等等,都是枕腕法。腕部A點之下枕住了某物,手肘之下B點作用就不大了。實際上是阻斷了上腕起作用,寫小字只有下腕就夠了。
所以這三個腕法,可以分為兩組:第一組是腕無依托,第二組是腕有依托。最后有兩個勾的,可以合并到枕腕法中。 書法要作為一門學科,基本概念都要有明確的定義。歷史上的講法往往有點模糊,學科要求概念清晰。我知道有些同學對這項研究很感興趣,正在整理書法術(shù)語的定義,這是非常好的事。
再進一步,“腕無依托”時,究竟要提多少高呢?唐宋時就出現(xiàn)了兩派,北宋黃伯思《東觀余論》說:“流俗言:‘作書皆欲懸腕,而聚指管端,真草必用此法乃善’,予謂不然。 逸少書法有‘真一、行二、草三’,以言執(zhí)筆去筆跗遠近耳。今筆長不過五寸,雖作草書,必在其三,而真行彌近。今不問正草字,必欲聚指管端,乃妄論也。今觀晉宋及唐人畫圖,執(zhí)筆者未嘗若此,可破俗之鄙說。” 從這段話知道,高執(zhí)、高懸是民間流行之說,像黃伯思這樣的專家,是非常不贊成的。 《翰林要訣》說:“提腕、肘著案而虛提手腕?!弊⒁膺@個“虛”字,不是“高提”手腕,而是“虛提”。《爾雅釋詁下》邢昺、郝懿行疏:“虛,間也”,有間隙為虛。文意很清楚,提腕只要略為提起,和桌面有間隙就可以了。
一級課程我介紹過沈尹默先生的論述,他在《書法論》中說:“腕卻只要臨案面一指高低說行,甚至于再低一些也無妨?!蛑峁P不必過高,過高了徒然多費氣力,于用筆不會增加多少好處,或許因吃力而反有壞處?!?/span> 簡言之,沈先生不但是低執(zhí)筆,而且主張低提腕。這是沈先生臨池一生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在書法界影響很大,我也是這一派。 一級課程我拍了一下錄像,專講提腕高低。 一是照沈尹默先生所說“腕只要離案面一指高低就行”。 二是放一本很薄的書,只有幾十頁,大約半指高。 三是腕下放一張紙,只要紙可以抽動這就是提腕。 這后面兩種就是演示沈老師所說“甚至于再低一些也無妨”。 【個見:執(zhí)筆高低,提腕高低,不必如些追究,只要感覺舒適,書寫方便即可。這是與書寫姿勢相關(guān),自然為要。】
高執(zhí)筆會引起“吊臂”“聳肩”,沈尹默先生進一步解釋說:“寫字和打太極拳有相通的地方,打拳時要松肩垂肘,運筆時要抬肘松肩,若不松肩,全臂就會受到牽制,不能靈活往來。提筆過高,全臂一定也要抬高,臂肘抬高,肩必聳起,關(guān)節(jié)緊接,運用起來,自然就不夠靈活了?!?/span>
直到現(xiàn)在,民間主張高懸腕還很流行。像這圖所示,執(zhí)筆手指都在筆管上半部,執(zhí)在筆尾。這樣迫使整個手臂提高,導致整個肩膀傾斜。這時如果你摸一下肩膀肌肉,就是緊的。做不到松肩,靈活性就失去了。黃伯思說:“今觀晉宋及唐人畫圖,執(zhí)筆者未嘗若此,可破俗之鄙說?!?/span> 定義清楚了,今后看人家寫字,就明白指法和腕法,如舒同先生寫大字,人站立,用五指執(zhí)管法,高度大約三寸左右,低位執(zhí)管。手腕懸空,沒有依托,所以是懸腕法。手腕下部(就是我說的A點)只有兩個筆頭高,兩寸左右,垂肩,非常自然。
這里要強調(diào)一點,書法家不是泥于某一種執(zhí)筆法。前面你舒同坐著用枕腕法,這次站立用懸腕法。是根據(jù)實際情況,隨時調(diào)整的。 所以你不要學了一種執(zhí)筆法,一種腕法,就永遠只會這一種。
像這樣小的草字,用下腕足以寫出來。有些人學了懸腕法,不管大小,都是一招懸腕。這不是又累又不容易寫好嗎?何必呢。 你讀沈先生《書法論》這些話,文字較長我不念了??芍蚶现鲝堉庖欢ㄒ獞移?,而且還要懸得比腕高一些。這一來就只能用懸腕法,否定了提腕法和枕腕法,只剩一法了。但我們看見,舒同、啟功等先生都是根據(jù)需要來選擇腕法的。拿沈先生這張照片來看,確實是懸腕,且肘部高于腕部,但這不是桌子,是個案幾。普通桌子高度在73到75厘米,跟肝部相平。如果用普通桌子,那肘就在桌面上了,沈老也是如此。
因為工作關(guān)系,幾十年來我拍攝和收集了五百多人照片,結(jié)論就是三種腕法都可以用,都應該學。前人所說小字動下腕,大字需懸腕,也是正確的。其實跟家具高度有關(guān),如果你有一條矮桌子,或者把家中桌腿鋸掉一尺,或買一張吧臺高凳,可保證你肘高于腕,且不會吊臂聳肩。這等于你站起來寫字,你的肘就自然離開桌面一樣。 總起來說,就指法而言,虞世南、韓方明所說的執(zhí)筆高低,無論真行草,都在筆管的下半部,不要高執(zhí)?!救绻麑懙貢?,用普通毛筆,就宜高執(zhí)管。隨書者姿勢而定?!烤屯蠓ǘ?,我贊成沈尹默先生所言低懸,離開桌面一指甚至更低到一紙都可以,不要高懸。
就肘法而言,那要看具體情況。桌子的高低,所寫字的大小,站立還是端坐,你可以在三種腕法中選擇,根據(jù)實際情況來決定。謝謝。
“掌能豎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豎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夠靈活運用。肘總比腕要懸得高一些?!?/span> “前人把懸肘懸腕分開來講,主張小字只須懸腕,大字才用懸肘。其實,肘不懸起,就等于不曾懸腕,因為肘擱在案上,腕即使懸著,也不能隨己左右地靈活應用,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至于有主張以左手墊在右腕下面寫字,叫做枕腕,那妨礙更大,不可采用?!?/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