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張志偉 一、條文字眼 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心下痞硬不是旋復(fù)代赭湯的最主要特征(是半夏瀉心湯證得主要癥狀);噫氣不除才是本方特征性的東西,呃逆噯氣頻作。 二、組成 旋覆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姜五兩 代赭石一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三、方解 1、旋覆花:味咸,溫。主結(jié)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bǔ)中,下氣?!侗窘?jīng)》 2、代赭石:味苦,寒。主鬼注賊風(fēng),蠱毒,殺精物惡鬼腹中邪氣,女子赤沃漏下。 3、旋覆花下氣散痰溫水飲上泛,消脹;代赭石重墜平?jīng)_降逆止嘔除噫氣;重用生姜止嘔降逆溫中焦去寒濕水飲:人參、甘草、大棗生津消痞。 總之本方由三組藥組成:一是消痞生津的人參,甘草,大棗;二是辛溫開結(jié)止嘔:半夏,生姜;三是下氣散結(jié),降逆平?jīng)_的旋覆花,代赭石。 四、辨證要點(diǎn) 1、噫氣頻頻為主證,脹滿為附屬證,還有一些虛寒證。 2、吞酸,嘔吐,特別是噯氣用生姜瀉心湯無效果者。 3、腹診:心下痞硬,其人常噫氣,大便硬,或反胃,或呃逆,或噎食等,為旋覆花代赭石湯證。 五、臨床運(yùn)用 1、太陰里虛寒引起噫氣頻作伴心下痞滿證。 2、葉天士在用本方時(shí)去草棗加茯苓,或是把生姜換成干姜。 3、合方運(yùn)用:本方可以合半夏瀉心湯、吳茱萸湯、四逆湯、烏梅丸。 六、類方鑒別 1、半夏瀉心湯(類)也治心下痞,半夏瀉心湯是太陰陽明水濕寒飲互結(jié)于心下引起寒熱虛實(shí)錯(cuò)雜,心下痞硬為主,噯氣為輔助; 2、旋復(fù)代赭湯是太陰寒濕水飲痰氣交阻而上泛而引起噯氣呃逆為主癥,心下痞為輔助癥狀。 3、生姜瀉心湯是治心下痞硬,同時(shí)有嚴(yán)重的干噫食臭。 七、注意事項(xiàng) 去滓再煎,旋覆花大于代赭石。 八、方歌 旋覆代赭三一兩,二參三草五生姜,半夏半斤棗十二,太陰虛寒噫氣滅。 【臨床驗(yàn)案】 1、梅核氣(黃陽生醫(yī)案) 劉某某,男,28歲,1981.年3月12日初診。咽中不適,如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有時(shí)咳出少量灰色粘痰,舌苔薄白,脈緩。屬梅核氣,乃氣滯痰郁所致。治以利氣開郁,化痰散結(jié)。用旋覆代赭湯加味: 旋覆花100克紗布包煎,代赭石150克,半夏50克,沙參50克,生姜20片,大棗20枚,甘草50克,茯苓30克。頭煎用水5斤。煎取3斤,再煎用水3斤,煎取2斤,兩次煎汁合一,裝入開水壺中,當(dāng)茶,隨時(shí)飲之,一日服完。 藥僅兩帖,其病若失。 (黑龍江中醫(yī)藥1985:(2):25) 2、噫氣頻作 魏生診治一婦女,噫氣頻作而心下痞悶,脈來弦潰,按之無力。辨為脾虛肝逆、痰氣上攻之證為疏旋覆花9克、黨參9克、半夏9克、生姜3片、代赭石30克、炙甘草9克、大棗3枚。令服3劑,然效果不顯,乃請余會(huì)診。診畢,視方辨證無誤,乃將生姜?jiǎng)┝吭鲋?5克,代赭石則減至6克,囑再服三劑,而病竟大減。魏生不解其故。余日:仲景此方的劑量原來如此。因飲與氣搏于心下,非重用生姜不能開散。代赭石能鎮(zhèn)肝逆,使氣下降,但用至30克則直驅(qū)下焦,反掣生姜、半夏之肘,而于中焦之痞則無功,故減其劑量則獲效??梢娊?jīng)方之藥量亦不可不講求也。魏生稱謝。 劉渡舟《新編傷寒論類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