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銀錠銘文較少發(fā)現(xiàn)戳記的。除“金花銀”之外,一般都是鏨刻。文字排列間隔不規(guī)范,盡管有序,但依然給人的感覺是雜亂。 古代銀錠的重量,與當時的度量衡制是相吻合的。古代銀錠一般分五十兩、二十五兩、十兩、五兩和一兩等數(shù)種,多見的是五十兩重的銀錠。不同時期實行不同的衡制,所以,同樣是重五十兩的銀錠,重量上也有差異,因為唐代的一兩合42克,宋代的一兩合39克,金代的一兩合39.8克,元代的一兩合36.6克,明代一兩合37克左右。所以,古代五十兩重約合今天的1809克到2100克之間,給人的感覺是沉甸甸的。 電視劇中有一個很常見的場景,百姓們得了銀子都要用牙齒咬一咬,因為他們真的沒有見過幾次銀子,顯示出了銀子的寶貴性。 到了晚清時期,人們已經(jīng)很少用銀子進行交易了。后來,民國時又出現(xiàn)了銀元和銅元,銀子基本就退出歷史舞臺了。 自明代初期起,銀錠鑄造有了顯著的發(fā)展。明代銀錠形制長度較元代變短,而厚度卻增加,束腰已較小,兩端的弧形消失,周緣增高,特別是兩端更為突出,形成一個雙翅。明代奠定了以后歷代的白銀流通局面,今天我們所見的銀錠,以明清兩代及民國初期留存下來的居多。這主要是因為這段時期的銀錠成為主要流通貨幣,加之民間收藏盛行,流傳下來的就相對要多一些,而前朝大量的銀錠因被熔鑄而能完好保存下來的已是鳳毛麟角,偶爾所見的也多為出土不久之物。因此人們所收藏的銀錠主要就是以明清兩代發(fā)行的銀錠為主,畢竟明清銀錠在鑄造工藝、重量、銘文及形制上都更為規(guī)范,其收藏價值不容小覷。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時期2000-4000元。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銀總量太少,價值過高,還沒有成為流通貨幣,只存在于朝廷賞賜與會計結(jié)算當中。銀兩成為流通貨幣只是明清兩代對外貿(mào)易活躍,外國白銀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中國用銀作貨幣的歷史由來已久,清代是中國銀錠鑄造和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由于地域不同,鑄造工藝流程不同,各地銀錠的器型各異、形式多樣、名稱繁多,現(xiàn)介紹一枚江西五十兩方形銀錠,與同好共賞。 銀錠,中國古代貨幣,即熔鑄成錠的白銀。重量不等,因此以“兩”為主要重量單位,故又稱銀兩。始自漢代,其后各代皆有鑄造,但流通不廣。銀錠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國家法定銀錠貨幣。直至清朝,開始作為主要貨幣流通。清代是中國銀錠鑄造和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由于地域不同,鑄造工藝流程不同,各地銀錠的器型各異、形式多樣、名稱繁多,深受銀錠集藏者喜愛。銀錠具有較高的保值功能,近幾年價格暴漲,清代最小的銀錠也價值不菲。 商業(yè)價值基本價值白銀數(shù)千年來一直是貴價金屬. 在古代, 白銀的相對價值, 要比現(xiàn)在高出至少百倍. 在今天, 白銀的購買力雖然已大不如前, 但卻是在交易所炒賣的商品, 價格隨著市場需求而波動. 值得一提, 在1970年代和80年代, 白銀的價格刷新紀錄, 攀升至每兩五十美元的高位, 暴漲十數(shù)倍. 非??上? 于這段期間, 許多銀錠都被當作白銀賣出去溶掉, 換取暴利. 無論如何, 每件銀錠都有其基本價值, 由銀的含量與銀價決定. 例如, 今天的銀價大約是每兩六美元, 一件五十兩的銀錠, 不管品相如何, 至少都值三百美元. 古董價值沒有人會愚蠢到把銀錠以基本價值賣出. 中國鑄造銀錠有很悠久的歷史. 最早的銀錠, 可追溯至秦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最晚的銀錠是1942年, 雖然國民政 府在1930年代已嚴禁銀兩流通, 并回收市面銀錠改鑄為銀圓. 因此, 現(xiàn)今存世的銀錠都是七十年以上到超過二千年的古董了. |
|
來自: 新用戶9980815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