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題桃源洞詩云:天下幽奇多僻壤,真疑造化惡人知。而今桃源洞一線天景區(qū)也算是遐邇聞名了,然而或許是一線天太過著名,絕大部分的游客從鎖洞橋起,穿一線天,過望象臺、沿古山寨返回鎖洞橋之后,整個行程就告結(jié)束了,殊不知曲徑通幽,精華內(nèi)斂,更優(yōu)美的景致卻深藏在山澗深處。 鎖洞橋下碧水盈盈,幽篁流翠,橋頭有小碼頭,提供腳踏小船供游客悠游。我們沒有選擇乘船,而是過橋沿修竹掩映的石板小徑信步前行。石徑在綠蔭中蜿蜒,一邊是青翠的山崖,一邊是潺潺的澗水。初時,隔著茂密的竹林還能聽到澗中乘船游客的嬉笑,行不到里許,笑漸不聞聲漸悄,整個桃花澗似乎只剩下我倆的足音了。 這是一處優(yōu)美靜謐的山澗。雖然在這個季節(jié)里看不到桃花流水迥然去的繽紛熱烈,卻因夏日午后的陽光渲染出格外的翠綠,而峻拔對峙的巖崖劃著優(yōu)美的曲線,時而契合,時而開放,山澗于是也就時而寬敞,時而收束,溪聲因此也就時而舒緩,時而急促,如同一曲自然造化的交響曲。澗流是清淺的,潺潺淅淅,錚錚淙淙,在變幻不定的丹崖巖石間跳躍著步伐。巖崖是最具風(fēng)情的,或高聳而驚險,或峻峭而森嚴(yán),或流暢而綺麗,有時遮天蔽日令峽谷幽深,有時突兀詭異見奇特造型。棧道就在澗流與巖崖的間隙中斗折蛇形,蜿蜒迂回,茂密的植被披離曼垂,日光從崖壁和植物中灑落下來,光怪陸離,參差斑駁,間或有幾聲鳥叫蟲鳴,令峽谷更顯清幽靜謐。在桃花澗中漫步,總有些似曾相識的感覺,這里有雪竇山三隱潭的山水旖旎,有泰寧上清溪的奇逸峻峭,卻比三隱潭更逼仄,比上清溪更柔美。 眼看百丈巖就在眼前,或許是要讓我們仔細感受桃花澗的秀美,棧道上一道鐵門攔住了去路,大門緊鎖,只能原路返回,重新飽覽一遍桃花澗沿途風(fēng)光。出了桃源洞口,取車之后,繞行三公里,從另一條偏僻的山道轉(zhuǎn)到百丈巖下。抬頭遠眺,就看見懸在崖高近140米峭壁半腰處的明代建筑"馬氏仙姑廟",檐牙飛翼,恍如懸空。 欲登仙姑廟,先過桃花澗。崖下澗中水流湍急,已建有一個漂流基地。幾間簡易房屋之下,澗下蘊有深潭,崖壁上刻“放生潭”,潭中卻有一龜形巖石露出水面,殊為奇特。潭上益群橋長20米,寬4米,建于明代,民國重建保留至今。過橋登崖,山階陡峭如掛,中有步瀛亭,亭子雖小,卻是西方教堂風(fēng)格,建于民國,正面對聯(lián)寫著"勝地?zé)o雙概,升階第一門",所以又稱第一門。亭的背面還有一副對聯(lián)"過門都信善,參佛沐祥庥"。亭對面雙峰,一座頂部渾圓平禿象圓鼓;另一座腰大頂尖,象一口懸掛著的洪鐘,故名鐘鼓峰。鐘鼓兩峰對峙而立,換個角度再看,鐘峰儼然是一位戴著兜鍪的武將側(cè)面頭像,鼻眼畢肖,英武威嚴(yán)。而鼓山與后面的山體連起來,酷似一匹大駱駝昂首翹望東方,"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造化神奇。 過步瀛亭不遠就到了馬氏仙姑廟。廟依山而架,基石鑲嵌于峭壁之中,規(guī)模雖不甚大,卻四壁生輝,香火旺盛。馬氏真仙菩薩位于殿堂的正中,左右兩尊菩薩是二妹和其嫂杜氏。門前立著有關(guān)馬氏仙姑的信仰傳說,據(jù)傳每年正月和六月的廟會,本地及周圍縣市數(shù)以百計的善男信女都要舞獅、鳴炮、敲鑼打鼓列隊來到這里取火回鄉(xiāng),祈求保佑一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家家平安。廟宇前方有小小平臺,臨虛俯瞰,則桃花澗在峽谷密林間奔突回旋,川流不息。 廟旁挨著懸崖峭壁也建了幾間房屋,是為廟祝所居。廟祝是位六七十歲的老者,熱情地招呼我們泡茶,由于也沒有別的客人,遂坐而閑談,論起馬氏仙姑信仰,滔滔不絕,并言若逢公眾假日,山間必定人潮如涌,來此爬山進香。清風(fēng)徐來,通體暢快,我們也就于此深山之中、懸崖之畔、神廟之下,飲茶閑聊,拜神求簽,偷得浮生半日閑。 曲徑通幽處,山中草木深。 高崖對峙,清澗逶迤,斗折蛇形,清幽靜謐。 隱象巖、回風(fēng)洞、連環(huán)坳……移步換景,層出不窮,賞心悅目。 山石清奇,萬木蔥蘢,流水淙淙,造化鐘神秀。 遠眺仙姑廟,如空中樓閣,云中宮闕。 放生潭、龜背石、益群橋,自然勝景與人文古跡并存。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鐘鼓巖、駱駝峰形神俱肖,充滿奇趣。 懸崖上的曼珠沙華——彼岸花,遺世獨立。 步瀛亭,內(nèi)陸深山民間神廟外卻有這么一座西洋風(fēng)格的建筑。 百丈巖上仙姑廟,孤懸半壁,巧奪天工。 江山風(fēng)月無常主,做得閑人即主人。浮生有閑,自得暢快。 往期回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