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敖讓 資治通鑒讀史悟道 2020-01-20 【材料】《資治通鑒》漢紀 孝成皇帝 綏和元年 前7年詔曰:“《春秋》,母以子貴。宜尊定陶太后曰恭皇太后,丁姬曰恭皇后,各置左右詹事,食邑如長信宮、中宮?!?/span>追尊傅父為崇祖侯,丁父為褒德侯;封舅丁明為陽安侯,舅子滿為平周侯,皇后父晏為孔鄉(xiāng)侯,皇太后弟、侍中、光祿大夫趙欽為新城侯。帝遣尚書令詔起莽,又遣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將軍師丹、衛(wèi)尉傅喜白太皇太后曰:“皇帝聞太后詔,甚悲!大司馬即不起,皇帝即不敢聽政!” 【譯文】五月十九日,立傅氏為皇后,她是傅太后的堂弟傅晏的女兒。哀帝下詔說:“《春秋》說,母以子貴。所以應(yīng)該尊定陶太后為恭皇太后,尊丁姬為恭皇后,各自設(shè)置左右詹事,食邑如同長信宮皇太后、中宮皇后?!?/span>同時追尊傅太后的父親為崇祖侯,丁姬的父親為褒德侯;封自己的舅父丁明為陽安侯,舅父的兒子丁滿為平周侯,傅皇后的父親傅晏為孔鄉(xiāng)侯,又封皇太后趙飛燕的弟弟、侍中、光祿大夫趙欽為新城侯,皇太后的弟弟、侍中、光祿大夫趙欽為新城侯。太皇太后王政君詔令大司馬王莽回到府邸,以避開哀帝的外戚;王莽上書請求辭職。哀帝派尚書令此詔書恢復(fù)王莽的職位,又派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將軍師丹、衛(wèi)尉傅喜向太皇太后報告說:“皇帝聽到太皇太后的詔書,十分悲傷!如果大司馬不繼續(xù)任職,皇帝也就不敢聽政了!”董宏上奏建議定陶恭王后丁姬為太后,和皇太后趙飛燕平起平坐,并舉了秦莊襄王時期華陽夫人和嬴異人的生母并為太后的例子為慣例,之后找到王莽的無情駁斥。但漢成帝的傅昭儀、漢哀帝的祖母、即材料中的傅太后不同意,大鬧鬧到了太皇太后王政君那里。追封漢哀帝劉欣的父親、傅昭儀的兒子劉康為恭皇。此時劉康已死,丁姬卻在世。王政君沒有讓劉康的老婆丁姬和皇太后趙飛燕平起平坐,卻封追封劉康為恭皇,給了劉康皇帝的名義,只追封死人而不封活人,一個死掉的皇帝、從沒當過皇帝的名譽皇帝影響力有限,而一個活著的皇太后的影響力卻非常大。封死不封活背后的實質(zhì),就是王家外戚只給帝系勢力名,而不給實的算盤??梢哉f這是王家和傅家各退一步,為了在一口鍋里吃飯而互相妥協(xié)的表現(xiàn)。 這個時候如果帝系勢力只是為了爭面子,事情發(fā)展到這樣已經(jīng)可以接受了。但帝系勢力的目的不僅僅是爭點面子,傅太后和哀帝更想從王家手里奪權(quán)。所以帝系并沒有止步于此,追封哀帝的父親劉康為恭皇后,哀帝不久又發(fā)詔書追封了傅太后、丁皇后的父親為侯,緊接著又封了丁家外戚丁明、丁滿為侯,傅皇后的父親傅宴為侯、同時拉攏皇太后趙飛燕,封她的弟弟趙欽為侯。于是王家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立刻讓侄子王莽辭官,名為退避三舍,實則是明晃晃的威脅,讓帝系外戚知道誰才是朝廷的主宰,誰才是老大。果然沒過多久皇帝又低聲下氣的請求王莽出來主持大局了。這段材料,大概就是講的這么一個故事。此時的西漢,外戚專權(quán)非常嚴重。而這時的外戚,主要又分為三派。首先是以太皇太后王政君為首的王家外戚,王莽是此時王家的話事人。王家是老牌外戚,早在漢成帝時期就已經(jīng)嶄露頭角,到了王政君的兒子漢成帝繼位以后,其權(quán)勢迎來了繁榮期。漢成帝19歲繼位,在位25年,期間都是王家獨掌朝政,話事人不停地換,從王鳳到王莽,但是王家執(zhí)掌朝政,這一點始終沒有變過,25年的時間,足夠王家把權(quán)力的觸角伸到帝國的各個神經(jīng)末梢了。其次是以皇太后趙飛燕為首的趙家外戚。漢成帝貪酒好色,趙飛燕、趙合德姐妹的上位,背后也有王家的推手,最起碼是縱容,只有漢成帝把精力放在酒色財氣上,王家才能更方便的繼續(xù)執(zhí)掌權(quán)力,否則漢成帝整天沒有事干,就得把精力放在朝政上了,所以在趙飛燕、趙合德的問題上,只要趙家不染指權(quán)力,就算占有再多財富,王家也是默許甚至支持的。但趙飛燕姐妹深得成帝寵愛,卻并不能影響朝政,僅限于窮兇極欲而已,這一點從趙合德的死可以看出來,成帝在未央宮白虎殿玩過頭了猝死,第一個倒霉的就是侍寢的趙合德,最后以趙合德的自殺來給成帝的死蓋棺定論,可見趙家姐妹在政治問題上并沒有話語權(quán),只是兩只寵物貓而已,王家才是真老虎。后世把類似于趙飛燕這樣的人視為紅顏禍水、亡國之音,太膚淺了。趙家姐妹上位的本質(zhì),就是王家需要這么兩個人去承擔成帝的經(jīng)歷,而成帝又好這一口,因此在這種供求關(guān)系下,總會有這個角色,來滿足王家和成帝的需求,沒有趙飛燕,也會有李飛燕,或者是錢飛燕、孫飛燕。只不過剛好是趙飛燕而已。組織領(lǐng)導(dǎo)者更應(yīng)該關(guān)心的是如何防止大權(quán)旁落,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帶領(lǐng)組織不斷取得新成就。紅顏并非禍水,而是禍水需要利用紅顏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訴求,所以從表象上看,世人皆稱紅顏禍水。再有就是漢哀帝的外家,即帝系外家。漢哀帝并不是漢成帝的兒子,而是漢成帝異母弟弟定陶王劉康的兒子。漢哀帝的祖母傅婕妤和太皇太后王政君,都是漢元帝的嬪妃。帝系外戚主要包括傅家、丁家。 傅家就是漢哀帝祖母,漢元帝的傅昭儀的外家,比如說傅宴、傅喜;丁家就是漢哀帝的母親丁姬的外家,比如說丁明、丁滿等。《漢書》上說哀平短祚,漢哀帝在位不過7年,小小年紀,才25歲就死了,其本質(zhì)原因就是漢哀帝的政治手段用錯了,或者說傅家、丁家政治素養(yǎng)太低,過于短視。西漢后期的政治斗爭,其本質(zhì)就是新老外戚之間的政治斗爭。皇帝換了,當時掌權(quán)的外戚卻不愿交出權(quán)力,但新皇帝帶來的外戚,卻急于登上歷史舞臺,執(zhí)掌天下,王家和傅家、丁家的利益沖突,主要就在這里。 漢哀帝的失敗,就在于太短視了,太著急了,在于按不住傅、丁兩家的外戚,受外親的影響太大。 翻遍《漢書》,權(quán)臣掌權(quán)的時候不少,呂后時期、文帝時期的功勛系、景帝時期的主要矛盾在封國、武帝時期的竇太后家、昭宣朝的霍家、元帝時期的許家、成帝時期的王家。 在大多數(shù)時候,新皇帝上位往往會和前朝掌權(quán)勢力,以聯(lián)姻的形勢媾和。比如說武帝娶了竇太后的親孫女阿嬌、宣帝娶了霍光的女兒霍成君、成帝娶了許嘉的女兒。聯(lián)姻的本質(zhì),就是安撫老派掌權(quán)勢力,娶前朝強勢勢力的女兒為皇后,立皇后所生的兒子為太子,讓老牌政治勢力的權(quán)力能夠得到繼承。至于是否真的能夠繼承,那就要看未來的發(fā)展趨勢了。比如說陳阿嬌、霍成君、許敬皇后;最終都被廢掉了。但一碼歸一碼,至少在新老勢力交替的時刻,作為新上位的皇帝,要有讓老牌政治勢力不反對的能力,否則,是無法安全著陸的。這是漢哀帝失敗的第一點,上來就直接來了一個親上加親,立了傅家人當皇后,這是完全不打算照顧王家人的感受了。王家感到權(quán)力得不到傳承,自然要搞掉這個皇帝。所以漢哀帝幾年就死了,至于怎么死的,宮帷之事,秘之又秘,誰知道呢?我們能夠知道的是,漢昭帝沒有娶霍光的女兒、孫女,而娶了上官桀的孫女、霍光的外孫女,漢昭帝早死;漢廢帝劉賀沒有娶霍光的女兒,劉賀被廢了;漢武帝娶了竇太后的親孫女,漢武帝坐穩(wěn)了;漢宣帝娶了霍光的女兒,漢宣帝坐穩(wěn)了;漢成帝娶了許嘉的女兒,漢成帝坐穩(wěn)了。王莽的權(quán)力遠甚于霍光,已經(jīng)達到了一辭職,朝廷就運行不下去的地步;為什么王莽一辭職,朝廷就癱瘓了?因為王家經(jīng)過25年的經(jīng)營,朝廷的官員、郡國的守相、邊軍的將領(lǐng),大多都已經(jīng)是漢皮王骨了,皇帝已經(jīng)使喚不動他們了。所以說,漢哀帝不娶王莽的女兒,其下場已經(jīng)可以猜測,是大概率事件了。王莽這種權(quán)臣,依托太皇太后,久在朝政。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豈是新上位的皇帝三下五除二可以打倒?漢哀帝這么心急的暴露自己的意圖,出手就已經(jīng)是死人了。再有就是漢哀帝的封侯也有些問題。正所謂王者無私,王道蕩蕩,講的就是圣王的公平、公正、公開。哀帝倒好,一上位,就大封外戚,一群外家占著高位,下面的人不聽你的,沒有實位,又有何用。你一上來就大力提拔外戚,不僅不感恩扶持你上位的王家反而恩將仇報。在其他人眼里,就算幫助漢哀帝扳倒了王家,也只不過是促成另一個和王家一樣的傅家而已。而且就憑漢哀帝這種恩將仇報,農(nóng)夫與蛇的做派,一旦扶植起來了,也未必有現(xiàn)在的王家好。對于官僚來說,我們都是王家提拔起來的,現(xiàn)在你漢哀帝表現(xiàn)成這樣,我們真的很難為你做事啊。因為我們背叛王家,扶持你起來只不過是另一個強權(quán)外戚而已。而且還是一個沒有王家懂得感恩、懂得分享的外戚。王家對我們有栽培之恩,造反有殺頭的風(fēng)險。誰也沒有必要冒著殺頭的風(fēng)險,將栽培之恩恩將仇報,去支持扶植上位了也看不到任何好處的傅家吧?因為根本沒必要啊。 所以我說,漢哀帝以及他背后的傅、丁兩家外戚,的政治素養(yǎng)是非常低下的,眼光是非常短淺的。正確的做法,應(yīng)該是上位借著上位感恩典禮,娶王莽的女兒,封王家的同時,大肆分封王家的次級勢力,一有機會就封,把王家的次級勢力封到不可收買的地步。只有王家的次級勢力不想聽王莽的話了,想自立門戶了,內(nèi)部亂起來了,皇帝才好借機撈取權(quán)力,慢慢的把下層滲透了,再翻手回來處理這些次級勢力,只有這樣,皇權(quán)才有機會慢慢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