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把獎勵作為前提,會讓孩子對本來有興趣的事變得沒興趣了。
——鹿媽
來源 | 米藍媽媽說育兒(ID:haomama23)前幾天有個朋友找我求助,說孩子之前學習成績不是很好,她就想了很多辦法來激勵孩子: 但沒過幾次,孩子就開始不耐煩起來,成績不升反降,這次考試更是考得一塌糊涂,朋友非??鄲?。獎勵手段確實是一種“簡單粗暴”、見效很快的教育方法,它代表著家長對孩子的正面行為進行肯定和激勵。但如果家長每次都企圖用獎勵來誘惑孩子進步,這樣很難幫助孩子真正改掉毛病。尹建莉老師曾說過: “把獎勵當做學習的誘餌提出來,是一種成人要求兒童以成績回報自己的行賄手段?!?/strong> 即使短時間內(nèi),物質(zhì)獎勵能夠刺激孩子做出一些改變,那也是暫時性的,持續(xù)不了多久,反而對孩子的認知和性格塑造非常不利。 尹老師說,自己女兒考試成績不管多優(yōu)秀,她都不會去進行物質(zhì)獎勵。反之,考砸了,也不會批評,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這次考不好的原因。她要讓孩子把學習看做一件純粹的、發(fā)自內(nèi)心愿意自己執(zhí)行的事情,而不是和一些雞毛蒜皮的“獎勵”連接起來。為什么你越獎勵,孩子越懈怠? 心理學家萊帕博士挑選了一些愛畫畫的孩子,分成兩個組。他對第一組的孩子們說: 對第二組孩子說: “老師很喜歡看你們畫畫,希望你們畫出更好的作品?!?/strong> 孩子們都興高采烈地拿起畫筆開始創(chuàng)作,第一組得到了相應的獎勵,第二組得到了萊帕的分析點評。 持續(xù)三周之后,萊帕發(fā)現(xiàn),第一組孩子的繪畫興趣明顯降低,很多人甚至不愿再嘗試創(chuàng)作。而第二組的孩子,仍然興趣盎然,和以前一樣熱愛繪畫。后來,萊帕博士把這個實驗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地區(qū)做了多次論證,得到的結(jié)果均大同小異。教育學上,把人們做事的動機分為內(nèi)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nèi)部動機,是人能夠發(fā)自內(nèi)心去做好某件事的信心和熱情,體現(xiàn)著我們對做好某件事的自我效能感、求知欲和驅(qū)動力; 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愿意身體力行把事情做好,就屬于內(nèi)部動機,也是我們追求的完美境界。外部動機,是由外界刺激所引發(fā)的做事動力,常常需要鼓勵、鞭策、獎賞才能維持下去。一位老人不堪忍受天天在他窗戶底下踢易拉罐的熊孩子,就想了個辦法,告訴孩子們,踢一天易拉罐,就有十塊錢獎勵。過了三天,老人告訴他們: “對不起,養(yǎng)老金還沒發(fā)下來,抱歉只能給你們五塊了”。 又過了幾天,老人裝出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 “對不起,收入縮減了,現(xiàn)在我只能給你們一天一塊錢?!?/strong> “一塊錢?”一個孩子嚷道: “一塊錢就想讓我們每天這么辛苦地給你賣命?不干了!” 從此之后,熊孩子再也沒有出現(xiàn)在老人家門前過。 同樣地,父母如果長期采用獎勵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把獎勵當成是目的,把學習、做家務這些本應屬于自己分內(nèi)事的責任和義務,當成是為了達到獎勵采取的手段,從而阻礙了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更有甚者,過分的獎勵會讓孩子對物質(zhì)的欲望無限膨脹。有位教育工作者說: “靠獎勵激發(fā)出來的行為,就必須靠不斷升級的獎勵來繼續(xù)維持。” 如果家長把獎勵作為唯一鞭策孩子的手段,那孩子的胃口也會水漲船高,愈發(fā)功利,甚至爆發(fā)出不可調(diào)和的家庭矛盾。
怎樣獎勵孩子最科學? 一味想用獎勵來”偷懶“,督促孩子進步的做法固然不可取,但我們也不必“趕盡殺絕”。獎勵是一柄雙刃劍,用得好,自然也會有正面積極的作用:現(xiàn)在天冷,我女兒賴床不想上學,我一著急,就說,你要是立刻起來,媽媽今天給你買麥當勞,女兒一聽,吭哧吭哧就爬起來了。后來我越想越覺得自己做的方法欠妥,晚上就把她叫到跟前說:“今天你和媽媽都犯了錯誤,你不愿意上學不對,媽媽為了讓你趕緊起來,就承諾給你買好吃的,這樣也不對。因為你可能以后會覺得,有了好吃的吃才會乖乖上學,是這樣嗎?” 小好低著頭說:“對不起媽媽,我今天不應該這樣的。”“因為你今天做的事情是不對的,所以今天的麥當勞不能算是獎勵,媽媽作為懲罰,會把今天吃麥當勞的錢在你下個月的零花錢里扣除。同時,媽媽也要懲罰自己,一星期不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你可以監(jiān)督媽媽嗎?” 沒想到,女兒真的還答應了,她還跟我表決心:媽媽,我今后一定不會再像今天這樣了!其實,比起具體的物質(zhì)獎勵,有時候精神獎勵更加能夠激發(fā)起孩子們的動力。歐美有些國家的小學老師,會采取很多豐富的精神獎勵方式,比如: 教師給學生家長打表揚電話;——與家長分享進步和成就的快樂減少作業(yè)量;——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特殊權利挑選午餐音樂,讓學生從家里帶來磁帶或CD;——享受自主選擇快樂把班里的錄音機帶回家一晚;——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特權 很欣賞這樣的獎勵方式,這樣更多體現(xiàn)的是孩子的責任感、榮耀感和成就感。 比起三分鐘熱度的玩具、下肚子就沒的零食,如果能給孩子一些特別的精神獎勵,會讓孩子覺得印象更加深刻,對父母也有更多的信任依賴感。當然,如果孩子成績考得好,給孩子買一件心儀已久的玩具、帶他吃平時沒機會吃的大餐,都是對孩子的肯定和認可。我們經(jīng)常說:期末考試考到多少多少分,就獎勵你什么什么。卻很少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具體來達到這個目標?如果孩子很努力了,但是沒有達到預設的目標,如果不給孩子一定的鼓勵,孩子會不會灰心喪氣?因此,我們不妨獎勵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獎勵結(jié)果,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激發(fā)孩子的學習動力,讓獎勵的作用真正落到實處。比如,我們跟孩子說好了,考進前十名,就會獎勵一套他夢寐以求的《哈利波特》,但成績出來,孩子只考了15名,這時候,還要不要獎勵?與其責罵孩子,取消獎勵,不如和孩子一起做一個總結(jié)復盤,如果孩子真的是盡了自己最大努力,認真地準備考試,也要對孩子這段時間的復習成果表示肯定。可以采取獎勵減半的方式,安撫孩子挫敗的心,也能讓他感受到來自父母溫柔的陪伴和鼓勵。最后,我們在制定獎勵計劃的時候,也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這樣也能夠更加充分地激發(fā)孩子的斗志和興趣,也能夠促進親子關系的融洽。養(yǎng)孩子沒有捷徑可以走,當初偷的懶,后面都要加倍還。獎勵不是一勞永逸的育兒之策,養(yǎng)孩子更需要我們付出心血,根據(jù)孩子的性格品行“對癥下藥”,這樣,才能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長。來源:米藍媽媽說育兒(haomama23),我是米藍,教育學碩士,二胎媽媽,每天5分鐘,米藍和你一起養(yǎng)出高情商,好習慣的孩子。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nèi)容為作者觀點,并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