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造像位于余杭區(qū)瓶窯西面約一公里處的南山,造像分布在海拔不到150米南山東南的山腰石壁上,延綿數(shù)百米。古時(shí),這里為采石場,采石后,山體上留有千仞峭壁,造像就是在這壁上起龕雕刻
因?yàn)閷ぴL線路錯(cuò)誤,所以找來頗費(fèi)周折,整整繞了山一圈,先看看沒尋到時(shí)拍的零散造像
以及風(fēng)景
好,開始正文
南山造像為元代開鑿而建。原有大小不等30余尊。據(jù)文物部門資料,1978年前后,當(dāng)?shù)卮迕裾ㄉ饺∈?,毀壞近三分之二,現(xiàn)僅存造像十二尊半。十二尊半造像從東到西自下而上依次為釋迦牟尼半身像、阿彌陀佛坐像、三世佛、如來坐、觀世音坐像、釋迦牟尼坐像、觀世音菩薩立像、尊華宿王智佛像、半尊殘缺佛像、釋迦牟尼坐像、真武大帝像
釋迦牟尼半身像,位于南山的東北坡“放生池”的西北石壁上,面向西南,通高2.3米,頭高1.1米,肩寬1.45米,螺發(fā)肉髻,臉豐滿呈方形,眼部微微突起,鼻子寬而扁平,嘴唇微閉向內(nèi)收起,短頸,著通肩袈裟,敞胸,佛身下部與池水持平,佛首左端刻有蓮花一朵,應(yīng)該為造像的題記。左邊巖石上橫刻“放生池”三字
阿彌陀佛坐像,面向南,龕作頭光和身光形式,通高2.8米,頭高0.6米,肩寬1米,軀體高1.6米,蓮座寬1.8米,座高0.6米,螺發(fā)肉髻,眉心有痣,身披架裟,敞胸,說法手印,善跏跌坐式,左手屈指向上置膝前,右手向上置于胸部。左肩側(cè)刻有蓮花一朵,上刻題記“本寺都寺比丘徒眾鐫造阿彌陀如來尊像功德普渡眾生有者至正元年(1341年)八月□日”
三世佛,位于阿彌陀如來坐像右側(cè),開門塘深潭之上,面向東南,三尊佛像并列雕鑿,屬半成品,只完成火焰形龕及頭至肩部輪廓,這三尊佛像高懸于開門堂之上,佛像數(shù)據(jù)未知,三尊佛像大小比例相同,唯一的區(qū)別是來世佛的面未曾開眼。這是由于前世今世已知,而來世未知,因此來世佛的面在刻造時(shí)不曾開眼。照佛教的說法,三世佛可分“橫三世”和“豎三世”?!皺M三世”是按地域范圍來分,具體指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和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豎三世”則是按時(shí)間前后來分,指前世佛(即燃燈佛,也叫過去佛)、今世佛(即釋迦牟尼佛,也叫現(xiàn)在佛)、來世佛(即彌勒佛,也叫未來佛)
?!皺M三世”與“豎三世”構(gòu)成了佛教的縱橫時(shí)空體系。像南山這樣獨(dú)特的“豎三世”佛像,在其他石窟造像中非常罕見
如來坐像,位于三世佛西側(cè),面向東南,通高6.6米,頭高1.5米,肩寬2.3米,臺(tái)座2.8米,蓮花臺(tái)寬3米,螺發(fā)肉髻,彎眉鳳眼,眼梢微微向上翹起,扁鼻厚唇,圓臉大耳,身披袈裟,袒胸,左手執(zhí)法螺,右手屈指向上。說法如來是除了三世佛外最高的佛像
觀世音坐像,位于如來坐像右側(cè),面向南偏西,坐像通高2.8米,頭高0.7米,軀身高1.55米,肩寬0.8米,蓮花座寬1.4米,觀世音菩薩端坐于仰蓮座上,頭戴寶冠,冠鑲嵌有飾化佛,著大氅,佩戴瓔珞,袒胸,雙手疊于腹部,手心向上,捧寶缽置于胸前,在像的右肩有題記一則,惜以湮沒不辨
釋迦佛坐像,位于觀音菩薩坐像西側(cè),面向南偏東,圓光淺龕,坐像通高2.6米,頭高0.6米,軀身高1.6米,肩寬0.8米,蓮花座寬1.3米,螺發(fā)肉髻,身著長袍,左手屈指手心向上于胸前,右手作與愿印。此尊佛像之前左上方半邊有坍塌損壞過,現(xiàn)在看到的是2006年整修的時(shí)候把坍塌部分修復(fù)回去后的樣子
觀世音菩薩立像,位于釋迦佛坐像西側(cè),面向南,蓮瓣形淺龕,像通高4米,頭高0.65米,肩寬1.25米,蓮葉舟長2米。觀世音頭戴寶冠,冠上有飾化佛,面容圓潤,神態(tài)安祥,胸掛瓔珞,寬袖大袍,左右垂有飄帶,右手按,左手背于腹部,左手持短佛珠一串,赤足立于片葉之上,共下浪花翻卷,浪花左端有一天馬神獸,回首仰望觀世音
尊華宿王智佛像,位于觀音菩薩立像右側(cè),面向東,通高3.3米,頭高0.78米,蓮花座寬1.9米,佛像造型是圓頂淺龕,螺發(fā)肉髻,眉心圓痣,鼻梁寬扁,兩耳垂肩,身披袈裟,左手心向上,右手垂膝,下設(shè)蓮花座,慈祥莊重。在像的左肩上側(cè)豎刻蓮花一朵,上有題記“泰定五年(1328)孟春吉日比丘明質(zhì)命工鐫刻尊像普頌尊華宿王智佛全忘勝劣印元因隨涌現(xiàn)南山石功德莊嚴(yán)萬相寺”7行楷書46字。
尊華宿王智佛在《大正藏·十方千五百佛名經(jīng)》中是“西北方一百五十佛名”第十二佛??赡芤颉白稹焙汀皟簟眱勺值囊粝嗤?,在《十方千五百佛名經(jīng)》是“凈華宿王智佛”。凈華宿王智佛是專門保佑?jì)雰撼鍪来笫碌摹P磐皆谏鷥河?,以“凈華宿王智佛”名號(hào)諷誦作禮,其人所生子女得天眼照應(yīng),不會(huì)生在下賤貧窮之處,也不會(huì)生在三惡八難之處,出生的子女身如金剛相貌出眾,永脫生死千萬億劫生死之罪
半尊殘缺佛像,位于尊華宿王智佛像右下側(cè),僅存佛像下半部及蓮花座,為2006年在清理石像時(shí)發(fā)的
釋迦牟尼坐像,位于半尊殘缺佛像西,面向東,像通高3.6米,頭高0.8米,肩寬1.3米,軀身高2米,蓮花座寬2.5米,高0.8米,火焰型淺龕,佛像閉目沉思,螺發(fā)肉髻,眉心有圓痣,面部圓潤,鼻梁寬扁,兩耳垂肩,身披架裟,袒胸露腹,左手食指、小指上,右手至膝,善跏趺坐式,下設(shè)蓮座
真武大帝造像,位于釋迦牟尼坐像西,也是南山造像最西側(cè)的造像,為唯一的一尊道教造像,面向南偏東,像通高2.45米,頭高0.55米,軀身高1.4米,肩寬0.85米,座寬1.25米,座高0.5米,造像披發(fā)垂肩,圓臉大耳,有須無髭,右手持利劍,鋒向上,劍長103厘米,斜在左胸前,左手搭膝上,著寬袖長袍圓領(lǐng)道服,盤腿端坐,右腳擱左膝,足外露,座下為蛇纏龜身(玄武)
南山造像除一尊屬道教造像外,其余均為佛教造像。在元代,這類二教合一的造像群,省內(nèi)少有,是一處十分珍貴的道教與佛教合一的文化遺產(chǎn)。1983年,造像被列為余杭縣文物保護(hù)單位。劃定了保護(hù)范圍,制止了開山取石,對(duì)南山摩崖造像進(jìn)行了有效的保護(hù)。如今,一路尋訪造像過來,依舊看到不少開山痕跡,想想當(dāng)年造像的宏偉以及人民的無知,不禁唏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