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了一身肉是壞事嗎 文/陸方野 如果你的身上多長了一些肉,那也好,別嫌棄它,存在即有理由,有了理由心靈便可自由。比如,一身肉壓在自行車的座子上,雖然輪胎扁了點,但若斜坡而下,那速度比起瘦子來,又快又穩(wěn)。從物理學(xué)上說,這叫勢能轉(zhuǎn)化成了動能。 兵法里邊講,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這講的就是勢。歷史車輪滾滾而過,無人可阻擋。這也是勢,有勢就有能。 《三國演義》里邊,諸葛亮擺下空城計,就等司馬懿來。你說,諸葛亮心里慌不慌?城門都開著,擔(dān)心司馬懿直接沖進來嗎?諸葛亮在城樓上撫琴,是裝腔作勢,還是真有心情聽聽琴聲,聽聽風(fēng)聲,看看云聚云散、風(fēng)搖旗動? 其實,諸葛亮心里門清,他料定司馬懿不敢沖進城來。因為司馬懿性格多疑啊。這就是諸葛亮登得高,看得遠,掌握了勢。 那司馬懿知道諸葛亮背后是一座空城嗎?他也知道得清清楚楚。曹操把他從牢籠里放出來,派他出來對付諸葛亮,就是看中他有兩把刷子。他若沒點智商,怎么帶兵打仗?沒有他這樣的基因,他的后代怎么可能竊國?——既然司馬懿知道得清清楚楚,為何不帶兵進城去呢?因為他知道,他在曹操眼里有價值,是因為諸葛亮的存在。因為諸葛亮的存在,所以曹操才把他從大牢里面放出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個道理,司馬懿是懂的。他能進城去卻不進去,這也是一種勢。 那諸葛亮知不知道——司馬懿知道他擺下了一個空城計呢。牛就牛在這里了,諸葛亮也是知道的。他心里很清楚,如果沒了他諸葛亮,司馬懿也就沒有用武之地了。 所以,擺下空城計,諸葛亮、司馬懿知己知彼,是一場高人對決。彼此都知道自己的價值。此情此景,諸葛亮是飛鳥,司馬懿是良弓,盡管箭在弦上,他還是不發(fā),不敢發(fā),不能發(fā)。有句話叫“在其位謀其職”。其實,在其位,有他的視野與他的勢能,這決定著他的事業(yè)。一樓看一樓的風(fēng)景,二樓看二樓的風(fēng)景,三樓看三樓的風(fēng)景。一樓不會懂三樓的風(fēng)景,三樓卻把一樓看得清清楚楚,一如我們很容易掌控一只螞蟻的行動。 《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歷史。歷史上擺下空城計的是趙云。但是,正因為《三國演義》是小說,它進入一種理想狀態(tài),如何演繹它,值得我們玩味。它要塑造人物形象,而諸葛亮的人設(shè)就是聰明,所以這決定了他作為故事人物的勢能。所有好事,作家都白紙黑字地往諸葛亮身上拉。所以魯迅講諸葛亮“近似妖”。 諸葛亮還有一件事也是為人樂道的,那就是草船借箭。小學(xué)語文課文里都有這篇文章。其實這件事也不發(fā)生在諸葛亮身上,而是發(fā)生在孫權(quán)身上。一次,孫權(quán)與曹兵戰(zhàn)。箭雨射來,把船的左側(cè)扎得像只刺猬。箭是有重量的,多了,船就向左側(cè)傾斜。此時孫權(quán)下令,調(diào)轉(zhuǎn)船頭,于是在箭雨之下,船的右側(cè)也扎滿了箭。如此一來,左右就平衡了,船又安穩(wěn)了。 不管歷史還是小說,都是故事,都是現(xiàn)實。看歷史,看它的趨勢,看它的勢能,看它的格局。凡事看兩面,好的一面,壞的一面,表面的一面,里面的一面。 現(xiàn)在,請你再想一下:長了一身肉,難道真全是壞事嗎?有必要那么糾結(jié)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