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各種不同版本的四大名硯,或者N大名硯之說,甚至還能引用一些名人評論來論證。而歷史上真有什么三大名硯、四大名硯之說嗎?歷史真相又是什么樣的呢? 我們先來看看古籍上所記載的歷代名人對硯的評價: 《舊唐書·柳公權(quán)傳》有柳公權(quán)對硯的評價:“常評硯,以青州石末為第一,研墨易冷,絳州黑硯次之”。 南宋羅愿《新安志》巻十《敘雜說·研》有云:“蘇易簡《文房四譜》中載研四十余品,以青州紅絲石第一,端州斧柯山第二,龍尾石第三,余皆在中下?!保ìF(xiàn)存蘇易簡《文房四譜》無此記載,應(yīng)有缺失。) 清帶吳景旭《歷代詩話》卷五十《庚集中》有云:“青州紅絲石一,洮河石二,端溪石三,歙州石四,?邨(村)石五,皆石也。有玉,有金,有磁,有漆,其類不一。” 北宋唐詢《硯錄》云:“自紅絲石以下,可為硯者共十五品,而石之品十有一:青州紅絲石一,端州斧柯石二,歙州婺源石三,歸州大沱石四,淄州金雀山石五,淄州青金石六,萬州懸金崖石七,戎瀘試金石八,青州紫金石九,吉州永??h石十,登州駝基(砣磯)島石十一”。 以上評論并沒有明確地說明是幾大名硯,但有羅列第一至二、第一至三,第一至五,第一至十一等不同排序認知。古時典籍里是沒有四大名硯之說的。 再來看看沒有排序的關(guān)于硯的記載: 北宋米芾《硯史》是現(xiàn)存最早的專門化的硯史著作,所列二十六種沒有排序,但對端硯、歙硯描述最為詳細。 明帶高濂《遵生八箋》卷十五《論研》認為:“古人以端硯為首,端溪有新舊坑之分?!ㄊ鳊埼蚕?,其石堅勁發(fā)墨,故前人多用之。以金星為貴,石理微粗。……洮河綠石,色綠微藍,其潤如玉,發(fā)墨不減端溪下巖,出陜西,河深甚難得也……?!笨梢?span style="font-size: 16px;">高濂最重視的是端硯、歙硯、洮河硯。 南宋高似孫所撰《硯箋》第一卷為端硯,第二卷為歙硯,第三卷為其它硯六十五種。沒有排名。 以上雖然沒有排名序位,但對端硯、歙硯的描述最為詳實,可見評價者對各種硯態(tài)度上的傾向性。 此外,我們可參閱宋代、明代一些名人對各類硯的評價: 北宋歐陽修《文忠集》卷七十二,《外集二十二·硯譜》有云:“青州、濰州石末硯,皆瓦硯也。其善發(fā)墨,非石硯之比,然稍粗者損筆鋒?!?/span> 《文忠集》巻一百四十八,《書簡五》有對紅絲硯評價:“若謂勝端石,則恐過論?!?/span> 《端明集》卷三十四,《雜著》記錄歐陽修對紅絲硯的評價:“唐彥猷(唐詢)作紅絲石硯,自第為天下第一,黜端巖而下之,論者深愛端巖,莫肯從其說?!?/span> 《文忠集》卷七十二,《外集二十二·硯譜》有云:“端石出端溪,色理瑩潤,本以子石為上?!耸仟氈赜诹魉?,官司歲以為貢,亦在他硯上。然十無一二發(fā)墨者,但充玩好而已。歙石出于龍尾溪,其石堅勁,大扺多發(fā)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端溪以北巖為上,龍尾以深溪為上,較其優(yōu)劣,龍尾遠出端溪上?!?/span> 《文忠集》卷七十二,《外集二十二·硯譜》有云:“青州紫金石,文理粗,亦不發(fā)墨,惟京東人用之?!?/span> 北宋米芾《硯史·用品》中有對紅絲石(紅絲硯)評價:“大抵色白而紋紅者,慢發(fā)墨,亦漬墨,不可洗,必磨治之?!呓?jīng)暍則色損,凍則裂,干則不可磨墨,浸經(jīng)日,方可用,一用又可滌,非品之善”。 《硯史·用品》有云:端州巖石 巖有四:下巖、上巖、半邊巖、后礫巖。余嘗至端,故得其說詳。下巖第一?!瘚跽?,如泥無聲,不著墨;清越者,溫潤著墨快,不熱無泡,然良久微滲,若油發(fā)艷,亦有不乏者。 《硯史·用品》有云:歙硯婺源石 今人以細羅紋無星為上。……見一小圓硯,青羅紋,一星紫金如鵝眼錢。此二硯最奇,大抵發(fā)墨不乏,獨以色如常之石,而以奇怪為品高。 《寶晉英光集》卷八,《雜著》記載有米芾對瑯琊紫金石(青州紫金石硯)評價:“人間第一品也,端、歙皆出其下。” 南宋曾慥在《類說》卷五十九,《文房四譜·硯譜》有云:“青州紫金石,狀類端州西坑石,發(fā)墨過之?!?/span> 南宋髙似孫《硯箋》卷三,《諸品硯》有云:“紫金出臨朐,色紫,潤澤,發(fā)墨如端歙,姿殊下?!?/span> 南宋胡仔《漁隱叢話后集》卷二十九,《東坡四》有云:“余今折衷此三說,東坡之說與彥猷合,而永叔之說太過。余嘗見此石,亦潤澤而不枯燥,但堅滑不甚發(fā)墨?!?/span> 《漁隱叢話后集》卷二十九,《東坡四》有云:“青州紫金石,文理粗,亦不發(fā)墨。” 明代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二,《器用》有將紅絲硯與端硯、歙硯對比:“自今論之,細潤發(fā)墨,總不如端,而歙次之?!?/span> 通過以上評論可知,古人對硯之優(yōu)劣有不同的論斷。 那么,古人謂之良硯又是什么標準呢?(可參見一鑒齋《尋一方良硯》) 北宋蘇軾對良硯理解為:“硯之美,止于滑而發(fā)墨,其他皆余事也?!庇衷疲骸皾涣艄P,滑不拒墨”屬上品。 米芾有云:“器以用為功......,石理發(fā)墨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縁飾,雖天然,失硯之用?!?/span> 清中晚期的計楠,曾經(jīng)在《石隱硯談》中總結(jié)了宋以來人們對發(fā)墨的理解:“米趙諸公皆謂發(fā)墨之妙如漆如油,又謂下巖之石,發(fā)墨直如熬盤搨蠟。東坡則云硯之美止于滑而發(fā)墨。至君謨所論,尤極明晰,直謂發(fā)墨非易磨,墨在硯中,生光發(fā)艷,隨筆旋轉(zhuǎn),滌之泮然立盡,乃石性堅潤能發(fā)起,不滯于硯耳,故識者以易磨為下墨,墨如油泛為發(fā)墨。水坑之佳者,下墨發(fā)墨二者相兼,別坑石下墨則有之,發(fā)墨殊少。如以易磨為發(fā)墨,則謬矣。前人譜中,往往誤認下墨為發(fā)墨,無怪后人不知也。” 硯在古時是文人日常生活中必備的書寫工具,古人對精良硯的標準為磨感穩(wěn),下發(fā)墨好的硯才是優(yōu)良之硯,而所謂硯石的石品等要素,卻是次要的。所以,在古人心中,所謂第一至第N,大底是按照硯使用時的下發(fā)墨能力也就是實用性來排序的。 那么為何古人會有很多不同的評論呢? 一是絕大多數(shù)硯種,都有多個坑口。特別是端硯、歙硯,常見的都有幾十個坑口。各坑口的硯石,其下、發(fā)墨水平參差不齊,相差巨大。端硯的名氣是來自老坑、坑仔(清代增加麻子坑)。歙硯名氣來自羅紋坑、眉紋坑、金星坑、水???,也包含樟樹背類似坑口。洮河硯名氣來自喇嘛巖上層等等。而這些硯種的其余坑口,研墨下發(fā)大多不堪用,還不如一些二線的硯種,如清代的松花硯,部分易水硯坑口,部分祁陽石等。古時交通不便,信息不發(fā)達,一般人試硯難以達到一定的廣度和深度,所以樣本也是不全面的。如果拿端歙普通坑口,與二線硯種的上好坑口對比,猶如田忌賽馬,當然某些情況下的二線硯種也有可能會優(yōu)于端歙。 另外一種情況是客隨主便。有人熱情相贈地方硯種(如贈送友人自己家鄉(xiāng)的硯),或是到某地訪友,見到地方硯種,出于禮貌稱贊一番。這樣的贊譽有時不可當真,那只是一種禮貌。 現(xiàn)今,市面上常常會出現(xiàn)幾大名硯的爭執(zhí),這也是后人對前人用硯的一個評級標準,說起來是要恢復(fù)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其實那心里全是生意! 因為只要爭上幾大名硯,就更容易推銷產(chǎn)品。在這方面,端州、原徽州區(qū)域的硯石就得了便宜,如今無論評幾大名硯,大家都會拉上名聲屬一屬二的端硯和歙硯,綁在一起即成N大名硯了 。于是乎,無論是不值錢的沙浦諸坑(當然也有極少數(shù)不錯的)端硯,還是歙硯其他雜坑,都借著四大名硯之首(端硯和歙硯)的名氣,充斥旅游市場,以求得善價。 參考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