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釋疑 一、為什么要釋疑“大夏”一詞? 原因很簡短,因?yàn)椤妒酚?/span>.大宛列傳》記載了一個由張騫出使大月氏發(fā)現(xiàn)的一個大夏,這個大夏與中國先秦典籍記載的大夏經(jīng)常被人故意混淆。所以有必要說清楚。 張騫出使大月氏,是在漢武帝建元中。出使大月氏的目的是聯(lián)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大月氏原本游牧于中國西北的敦煌、祁連山【根據(jù)【正義】:氏音支。涼、甘、肅、瓜、沙等州,本月氏國之地。漢書云“本居敦煌、祈連間”是也。】,被匈奴驅(qū)逐,向西遷到伊犁河流域,再越蔥嶺進(jìn)入中亞地域,在媯水(今阿姆河)“臣畜大夏”建立了新“大月氏”國家。 二、我關(guān)于“夏”的定義:半坡文化之“人面魚紋圖”就是圖文夏,即夏族徽 關(guān)于“夏”族徽的論述,我已經(jīng)寫了多篇文章,這里不復(fù)述,以圖文夏代復(fù)述。 圖文夏-----就是半坡文化“人面魚紋圖” 三、中國古籍中的“大夏” 1.《左傳.昭公元年》記載:子產(chǎn)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shí)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shí)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當(dāng)武王邑姜方震大叔,夢帝謂己:『余命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諸參,其蕃育其子孫。』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由是觀之,則實(shí)沈,參神也。 以上記載的意思就是:從前高辛氏有兩個兒子,大的叫閼伯,小的叫實(shí)沈,同住在礦林,不能相容。每天動用干戈互相攻打。帝堯不能夠容忍,就把閼伯遷移到商丘,負(fù)責(zé)大火星的觀測。商朝人把大火星得觀測職責(zé)沿襲下來,所以大火星成了商星;把實(shí)沈遷移到大夏,負(fù)責(zé)參星的觀測。唐國人把參星的觀測職責(zé)沿襲下來,歷經(jīng)了夏朝、商朝。唐國的末世叫做唐叔虞。當(dāng)武王的妻子邑姜懷著太叔的時候,夢見天帝對自己說:‘我為你的兒子起名為虞,準(zhǔn)備將唐國給他,屬于參星,而繁衍養(yǎng)育他的子孫。等到生下來,在他的掌心有像虞字的紋,就得名虞。等到成王滅了唐國,就把唐國封給了太叔,所以參星是晉國的星宿。從這里看來,那么實(shí)沈就是參星之神了。 引用這一段史料,可以說明早在帝堯時期(公元前2145年到公元前2046年)就有“大夏”的地區(qū)名,大夏對應(yīng)的星野就是參星,唐國就設(shè)在大夏地區(qū)。大夏地區(qū)是觀測參星的最佳地域。古老的唐國經(jīng)歷了夏、商,到西周武王滅了古唐國,封其子太叔于唐,唐太叔沿用了唐的國號,到太叔的后代更國號為“晉”,所以參星就成了晉國的星宿。 述說這段史料的人是子產(chǎn)。子產(chǎn)是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姬姓、公孫氏,名僑,字子產(chǎn),又字子美 ,謚成 。他是鄭穆公之孫,前554年為卿,前543年執(zhí)政,先后輔佐鄭簡公、鄭定公,卒于前522年。歷史典籍通稱“子產(chǎn)”,又稱"“僑”、“公孫成子” 、“國僑”。 2.《左傳》定公四年敘述了周武王分封唐太叔之事:【“命以《唐誥》,而封于夏虛,啟以夏政,疆以戎索”杜注:夏虛,大夏,今太原晉陽也,此處故夏虛也,稱大夏之虛。】這段史料可以說明,唐太叔的封地是古唐國之地域。古唐國處于大夏之墟,即帝堯時期的大夏地域。那么大夏在哪里呢?杜注今太原晉陽,也就是夏禹之下都晉陽。 “啟以夏政,疆以戎索”是周武王《唐誥》敕封給唐叔的建國方略,就是沿用夏朝的政治執(zhí)國,用戎人的制度劃分土地。同期周武王敕封齊、魯、衛(wèi)的建國方略是“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就是沿用商超的政治執(zhí)國,按照周朝的制度劃分土地。只有歷史地看,才能明白周武王敕封的建國方略的內(nèi)涵。為什么晉與齊、魯、衛(wèi)的建國方略不同?大夏原本是華夏故地,即冀都之域,唐堯、虞舜、夏禹及夏啟均在冀都之域立都,尊帝堯的平陽為天下之上都。這個立都于冀都之域的傳統(tǒng),在少康復(fù)國之時還在遵守。到了西周武王時期,冀都之域也就是大夏之墟的大部,已經(jīng)為戎人占據(jù),所以在大夏之墟建國,就要恢復(fù)夏代的法統(tǒng),同時要考慮到戎人的傳統(tǒng),逐漸使大夏華夏化。齊魯衛(wèi)是建立在商朝的地域上,面對的是商朝遺民,所以要考慮到商朝的制度進(jìn)行治理,而用周朝的制度來實(shí)現(xiàn)新舊王朝的對接。 被周武王所滅的古唐國,是夏后別封帝堯的后裔劉累的孫子于大夏之墟為唐侯?!?/span>《括地志》“夏后別封(堯裔子)劉累之孫于大夏之墟為唐侯。”】劉累是帝堯的后裔,御龍?zhí)?/span>劉姓始祖。劉累曾向豢龍氏董父學(xué)豢龍、御龍于豢龍氏。夏朝孔甲帝時,天降龍,孔甲派劉累御龍。因劉累御龍有功,孔甲封他為御龍氏,代為豕韋國君,劉累養(yǎng)龍失敗而逃,孔甲又讓豕韋復(fù)國。所以劉累之孫被封,是“別封”。 3.《史記·秦始皇本紀(jì)》“禹鑿龍門,通大夏。”,是說大禹鑿?fù)堥T,黃河水通達(dá)大夏。 《史記.秦始皇本紀(jì)》:【維二十八年......六合之內(nèi),皇帝之土。西涉流沙,【正義】:解見夏紀(jì)。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索隱】:協(xié)韻音戶。下“無不臣者”音渚。“澤及牛馬”音姥?!菊x】:杜預(yù)云:“大夏,太原晉陽縣。”按:在今并州,“遷實(shí)沈於大夏,主參”,即此也。)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這段史料是說,秦始皇疆域的北界越過了大夏。實(shí)際上秦始皇的北邊疆域,遠(yuǎn)遠(yuǎn)地越過了大夏,而且越過了大同,古并州、幽州直到遼東均為秦始皇之疆域。之所以說北過大夏,是與“功蓋五帝”對應(yīng),比功與五帝,五帝之中,堯舜禹最富盛名,大夏就是堯舜禹的冀都之域,今山西中南部。 4.《逸周書.王會》伊尹朝,獻(xiàn)商書,湯問伊尹曰:“諸侯來獻(xiàn),或無馬牛之所生,而獻(xiàn)遠(yuǎn)方之物事實(shí)相反不利。今吾欲因其地勢,所有獻(xiàn)之,必易得而不貴,其為四方獻(xiàn)令。”伊殷受命,于是為四方令曰:“臣請正東,符婁、仇州、伊慮、漚深、十蠻、越漚,剪發(fā)文身,請令以魚皮之鞞,烏鰂之醬,鮫鼥利劍為獻(xiàn)。正南,甌鄧、桂國、損子、產(chǎn)里、百濮、九菌,請令以珠璣、玳瑁、象齒、文犀、翠羽、菌鶴、短狗為獻(xiàn)。正西,昆侖、狗國、鬼親、枳巳、闟耳、貫胸、雕題、離卿、漆齒,請令以丹青、白旄、纟比罽、江歷、龍角、神龜為獻(xiàn)。正北空同、大夏、莎車、姑他、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樓煩、月氏、韯犁、其龍、東胡,請令以橐駝、白玉、野馬、騊駼、駃騠、良弓為獻(xiàn)。” 《逸周書.王會》記錄的是東南西北即四方臣服于商朝的邊疆之國。商朝正北之國有“空同、大夏、莎車、姑他、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樓煩、月氏、韯犁、其龍、東胡”,其獻(xiàn)為“橐駝、白玉、野馬、騊駼、駃騠、良弓” 所謂的“獻(xiàn)”,就是“貢”。受“貢”是國家的權(quán)力,納“貢”是臣屬的義務(wù)。向商朝納貢的國家,都是商朝的臣國,其國土均為商朝的疆域。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到,商朝的疆域超越了《禹貢》記載的夏朝的九州地域。 《史記·匈奴列傳》所謂“(匈奴)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扆、驢、騾、駃騠、騊駼、驒騱”與《逸周書.王會》記載的商朝正北屬諸國之“獻(xiàn)”有共同之處。橐駝(tuó tuó),指駱駝。出自《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騊駼(táo tú)為北方產(chǎn)的一種毛色以青為主的野馬,為歷代名馬。出自《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卷八》,《史記》也有記載。駃騠(jué tí),亦作"駃題",古時良馬名,其實(shí)就是騾子的一種。白玉、野馬、良弓是大家都熟悉的。 商朝正北的屬國,匈奴、樓煩、月氏、東胡在后來的歷史中常見。大夏在西周就不是國家名,而是地名,即大夏之墟,就是夏墟。在商朝初期,大夏是商朝正北的一個國家名稱,這也說明在商代初期,黃河以北的晉南地區(qū)仍是“大夏”的聚居之地。 近年來,考古發(fā)現(xiàn),代表夏朝的“二里頭文化”地兼古黃河南河南北。這與歷史文獻(xiàn)中的“大夏之墟”(夏墟)在古黃河南河以北(秦漢河?xùn)|郡),“有夏之居”在古黃河南河以南(秦三川郡、漢河南郡)。所謂的二里頭文化,起源地應(yīng)該在夏縣東下馮遺址。 從現(xiàn)在的地圖上看,《山海經(jīng).北次三經(jīng)》之“太行之山”,就位于晉南夏縣東不遠(yuǎn)處,而“夏縣”正是夏王朝曾經(jīng)的都城,“禹都安邑”,夏啟接帝位也建都于夏縣之域,少康復(fù)國回到夏縣之域登帝位,桀也都于夏縣之域。夏都安邑的地點(diǎn)就是夏縣東下馮遺址。 這里說一下樓煩。樓煩是北狄的一支,約在春秋之際建國,其疆域大致在今山西省西北部的保德、岢嵐、寧武一帶。另外有一種說法認(rèn)為,古樓煩國不是戎狄之國,而是周天子所封諸侯,為子爵。 到戰(zhàn)國時期,列國間戰(zhàn)爭頻仍,兼并之勢愈演愈烈,樓煩國以其兵將強(qiáng)悍,善于騎射,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并對相鄰的趙國構(gòu)成極大威脅。于是,趙武靈王萌生了向樓煩等部學(xué)習(xí),推行“胡服騎射”的構(gòu)想。到前127年,漢將衛(wèi)青“略河南地”,趕走樓煩王,在此置朔方郡。從此樓煩人消失在茫茫的草原中。唐代有樓煩郡。 春秋樓煩國 唐代樓煩郡 5.綜述:我已經(jīng)說過,距今4300年前(即在顓頊與共工爭帝之前),夏氏族的夏鯀作為夏氏族北支,就已經(jīng)活動在秦晉高原。那個時候,古黃河并沒有穿越秦晉高原,沒有把秦晉高原分成東晉西秦。在現(xiàn)在的河套地區(qū)的西北部和西部河道區(qū)域,形成了一個或多個巨大的古湖泊,這一帶的氣候如同現(xiàn)代的江南一樣。所以我經(jīng)常說,在大禹治水之前,黃河是不存在的(對應(yīng)的就是長江也是不存在的)。那是黃河與渭河是一條河流。 夏鯀在陜北神木建立了石峁古城,又進(jìn)入晉南,建立了陶寺古城,從陜北到晉南成為了夏氏族的居地,號稱大夏。 顓頊(公元前2294年到公元前2217年在位)與共工爭帝勝利之后,在濮陽立都,帝嚳(公元前2216年到公元前2154年在位)接帝位后,在西亳(偃師)立都。帝堯(公元前2145年到公元前2046年在位)先被帝嚳(公元前2216年到公元前2154年在位)封于陶(菏澤定陶),又被帝摯封于唐(太行山東麓河北唐縣)。 帝堯登帝位,上古中國再次爆發(fā)大洪水,加之海水倒灌(古籍所謂逆河),上古中國東部被淹,作為抗洪總指揮的帝堯,遷都到大夏,以陶寺古城為都,稱平陽。 實(shí)際上在東部被淹的同時,西部同樣遭遇洪水,西部多個湖泊擴(kuò)大到了極致,這也包括河套古湖。所以大禹開鑿龍門,河套古湖消瘦成黃河上游河道,河水從北向南經(jīng)大夏流入渭河入海,黃河形成。洪水平,海浸退,帝堯晚年別居在陶。 在我的論述中,廣義的大夏,包括甘、陜、晉,俠義的大夏,是晉中南。因?yàn)榈较挠頃r期,夏氏族的北支,主要生活于晉中南,如安邑(夏縣)之域、晉陽之域。 為什么大夏地域又有唐和虞之稱呢?因?yàn)閳蛩从頃r期,帝堯的陶唐氏族、帝舜(公元前2042年到公元前1993年在位)的有虞氏族,也生活于這一區(qū)域。但是帝舜時期,封堯子丹朱于房(湖北房縣,房之稱來源于這里再遠(yuǎn)古有女媧房),所以陶唐氏族遷于房;帝舜時期,封自己的兒子義均于商丘,所以有虞氏族分成兩部,一部遷到了商丘,這就是夏代有虞氏國,其地在今商丘虞城;一部留居在晉南,所以晉南也有虞地。帝舜的這個布局挽救了夏朝,成為少康復(fù)國、夏朝中興的堅實(shí)的基礎(chǔ)。以后有虞氏大部分族人向南方江浙太湖流域地區(qū)(今浙江良渚古城遺址)遷移,回到了有虞氏故地。有虞原本是良渚古國的帝君,被鳳姓少昊所廢。 晉中南被稱為大夏,一直流傳到了秦始皇時期。這個地方建立的國家,卻都稱唐,這是對帝堯的繼承,如古唐歷經(jīng)夏商,周武王分封之唐國初號為唐,唐叔之子燮即位后改為晉。李唐興于太原,國號唐。 在以后的中國歷史上,夏的國號多被匈奴后裔所用,因?yàn)樾倥耐踝寮词窍氖献灞敝У暮笠?,在中國建立政?quán)采用“夏”以示承夏之正統(tǒng)。 五、留居大夏的夏氏族北支除一部進(jìn)入草原外,余部可能在公元前1500年逐漸西遷,最終在媯水(阿姆河)流域建立大夏 這個假說的理由: 1.東下馮遺址從距今4300年(公元前2300年)前就已經(jīng)開始,到公元前1500年消失,這里就是夏都及夏邑的中心區(qū)域。我的解釋就是公元前夏氏族北支就在夏鯀率領(lǐng)下進(jìn)入晉南,并一直生活到公元前1500年撤離遷徙。這800期間,太康失國,一部分夏族人隨太康入河南;少康復(fù)國,在這里恢復(fù)夏政;夏桀從這里遷入河南,從河南又遷回這里,直到商湯伐夏夏朝結(jié)束;夏桀子帶部分夏族及夏桀多位小妾離開這里遷入草原;夏族余部繼續(xù)留住在這里直到商朝初期;公元前1500年后,夏族余部逐漸西遷,最終在中亞的媯水(阿姆河)建立大夏,在張騫出使西域時期再現(xiàn)于中國歷史。 2.商朝與西域是有聯(lián)系的。《逸周書.王會解》中正北之諸國之獻(xiàn)中包含有“白玉”,我們知道這白玉應(yīng)該來自西域于闐。商初的大夏與西域的于闐也應(yīng)該有聯(lián)系,不然無法向商超獻(xiàn)白玉。這是大夏西遷的方向選擇基礎(chǔ)。到白玉的出產(chǎn)地去是大夏人最向往的事情。 3.《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記載:【海內(nèi)東北陬以南者。鉅燕在東北陬。國在流沙中者埻端、璽【日奐】,在昆侖虛東南。一曰海內(nèi)之郡,不為郡縣,在流沙中。國在流沙外者,大夏、豎沙、居繇、月支之國。西胡白玉山在大夏東,蒼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侖虛東南。昆侖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雷澤中有雷神,龍首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瑯邪臺在渤海間,瑯邪之東。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間。韓雁在海中,都州南。 始鳩在海中,轅厲南。會稽山在大楚南。】 昆侖丘或昆侖虛在《山海經(jīng)》多處出現(xiàn),好像不分東南西北,所以昆侖虛并不能起到定位的作用?!逗?nèi)東經(jīng)》給人的方位也是錯亂的?!逗?nèi)東經(jīng)》原本的定位是從東北角向南的(海內(nèi)東北陬以南者。鉅燕在東北陬。),又在其后冒出“國在流沙中者埻端、璽【日奐】,在昆侖虛東南。一曰海內(nèi)之郡,不為郡縣,在流沙中。”接著說“國在流沙外者,大夏、豎沙、居繇、月支之國。西胡白玉山在大夏東,蒼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侖虛東南。昆侖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這就跳到了西北。忽然又跳回到東(雷澤中有雷神,龍首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樞芭_在渤海間,瑯邪之東。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間。韓雁在海中,都州南。始鳩在海中,轅厲南。)再到南(會稽山在大楚南。)我只能理解是錯簡所致。 好在“流沙”始終在西北。 這個記載,說明大夏已經(jīng)從晉南西遷到流沙以西,也就是西域了。 4.于闐和莎車也在西域?!兑葜軙?/span>.王會》記載的商初“空同、大夏、莎車”處于商朝正北,大夏與空同、莎車可能是同盟。莎車遷到了西域,大夏也遷到了西域,那么空同也應(yīng)該西遷到西域,于闐可能就是空同。有虞氏一部也留居在晉南,與留居的大夏余部一樣?!坝凇笔恰坝荨?,所以于闐可能就是西遷的有虞。但是有虞—空同—于闐之演變,我不知道。有虞氏族與夏氏族的同盟關(guān)系,我以前就說過。 5.我認(rèn)為司馬遷記載的張騫出使西域發(fā)現(xiàn)的媯水(阿姆河)與大夏,不是翻譯,而是原語記錄。生民無疆有一篇文章,認(rèn)為大月氏使用的是梵語,是起源于上古中國西部的原始語言,大月氏西遷把梵語帶到了中亞,大月氏建立貴霜王朝時期傳到了古印度。 我認(rèn)為中亞古大夏國使用的是上古漢語。媯水之“媯”,并不是一個常用字,要把阿姆河譯名為“媯”,是一件特別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張騫在中亞就聽說了“媯水”,這個“媯水”無論怎么解釋,都不會是音譯所來,只能是原始語言而來,大夏也不可能是音譯所來,而是原始語言所來,而且要與原始文字對應(yīng)。只能以中亞之大夏國人使用古漢語才能解釋通。這與我把古夏人(華尼夏)分成東夏(華夏,中原地區(qū))、戎夏(西夏,西及西北地區(qū))和尼夏(大夏,西域及蔥嶺以西地區(qū))的理論是一致的,他們有共同的語言。在印度河流域,雅利安人進(jìn)入是遇到的勁敵就是dasa,翻譯稱達(dá)薩,其實(shí)就是大夏,是早期西遷古夏人西支【見《說出西方學(xué)者不愿說出的事實(shí),文明的本源在華夏》一文】。 古人對域外的族群或國家記錄使用的文字,都不是優(yōu)美的文字,使用的大多帶有貶低性、侮辱性和排斥性的文字。象媯水、大夏這樣的,怎么舍得用于夷狄呢? 6.綜上,我認(rèn)為張騫出使西域發(fā)現(xiàn)的媯水(阿姆河)之南的大夏,是晉南大夏人西遷建立的。所以中亞古大夏與希臘沒有絲毫的關(guān)系。 黃飲冰2020年8月2日星期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