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一篇網(wǎng)文刷了朋友圈。公司開除了那個不和同事一起吃午飯的新人。認為這名員工不和同事們一起吃午飯,證明他沒有團隊合作精神,與企業(yè)文化格格不入。真是小題大做,這個公司還彌漫著陳舊落后的人際文化觀。 我曾在公司負責團隊建設,也面臨著團建很難的情況。比如,以前利用周六周日搞團建,參加人大約在三分之一左右。后來利用周五搞團建,下午4點前結束,員工直接早點回家,參加人提升到三分之二左右。再后來改變發(fā)運動品方式,以前先發(fā)東西,現(xiàn)在是結束時現(xiàn)場發(fā),不去的或早走的都沒有。參加人數(shù)達到四分之三。依然還有四分之一的人,永遠也不參加集體活動。 那么,不參加集體活動的人,有幾種心理呢? 第一,對公司失望的人。 這部分人感覺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心里委屈,怨恨公司,但也沒什么辦法,只把工作當作養(yǎng)家糊口的工具。他們從不參加集體活動,只做好本職,不惹事、不攬事、不熱情。不參加集體活動,也算一種無聲抗議吧。 第二,個性獨立的人。 這部分人能力強、個性也強,人際關系緊張,對公司談不上熱愛,對工作喜歡就事論事,憑能力和業(yè)績吃飯,別扯什么感情犢子。他們習慣獨來獨往,保持自己的作息習慣,很少參與集體活動。 第三,家庭負擔重的人。 許多公司搞團建,不是晚上,就是周末。一些員工家里本來事情就多,晚上要帶孩子、照顧老人,周末要輔導孩子、到醫(yī)院陪床。哪里有時間、哪里有心情,去跟同事蹦蹦跳跳、吃吃喝喝啊。他們恨不能飛回家里,家里離不開他們。 第四,不喜歡社交的人。 有些同事天性不喜歡熱鬧,不喜歡社交,不喜歡亂哄哄的集體活動。這類人喜歡安靜、獨處,喜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何必委屈自己去參加不喜歡的團建呢?有的同事喜歡社交,人前瘋,人越多越嗨,有的同事恰恰相反,熱鬧的場景令其不舒服,何必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的員工呢。 第五,自卑且敏感的人。 有些同事特別喜歡搞聚會、團建、晚會,大出風頭,享受被眾人喝彩羨慕的感覺。有些人天性自卑,又比較敏感。搞個集體活動,讓他出丑怎么辦?被同事笑話怎么辦?同事的笑聲,因為天性敏感,可能認為這是同事在嘲諷他,于是干脆刻意回避集體活動。 總之,團建是一種培育團隊精神的手段。但是,大家對集體活動也不要看得太重,喜歡參加的人,團隊意識未必就強;不喜歡參加的人,也未必缺乏合作精神。做出默默貢獻的人,恰恰是那類不聲不響、埋頭做事的人。職場就是一個“工作場”,以能力、業(yè)績、情商來衡量,參加集體活動只是一個方面,不要對那些同事妄下結論。 幻想一下,未來的職場生態(tài)。未來的職場,人與人之間的鏈接,慢慢會“去中心化”的。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和5G技術的發(fā)展,以后的職場生態(tài),還非要一堆人湊在一起吃飯嗎?也許未來的職場生態(tài),每位員工都是平等的個體,我輸出智力,你付出報酬,人不被你擁有,你只使用智力,每個人都是信息大海里一條游動的魚。也許,老板與員工之間更平等,員工在契約精神約束下按時完成工作任務,然后各自快樂工作、幸福生活,難道不是更美好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