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 | 也可自話 圖片來源 | 網(wǎng)絡(luò) ◆ ◆ ◆ 元稹的《遣悲懷三首》,其二“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一聯(lián),成為千古名句,現(xiàn)在人引用這句話,多是形容夫妻生活貧困,艱難度日,若單純從字面上理解,容日常生活的角度出發(fā),這種說法倒也沒有錯,但如果用來賞析這一組詩,就未免斷章取義了。 要理解元稹這句詩,我們先要明白一下“組詩”的概念。01
▲ 組詩
第一種,以一個主題作許多詩,每一首詩表達(dá)的主題是一樣的,但每一首詩之間沒有聯(lián)系,或聯(lián)系非常小,比如張九齡的《感遇十二首》,陳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第二種,就是每一首詩之間是前后相承,彼此聯(lián)系緊密的,比如蘇軾《獄中寄子由二首》,又比如元稹這一組《遣悲懷》。所以我們讀《遣悲懷》的時(shí)候,一定要把三首詩結(jié)合起來理解,才能體會到元稹的真摯情感。01
▲ 元稹的“恨”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元稹到底在“恨”什么?通常,在古代文學(xué)中,“恨”的含義不同于現(xiàn)在的痛恨、討厭,而是遺憾。結(jié)合三首詩,我們來看看元稹到底有什么遺憾?這一首大意是說,昔日我們常常開玩笑說身后之事,誰承想那些玩笑竟都應(yīng)驗(yàn),你去世多年,我把你曾經(jīng)的衣物都已施舍,只留下針線睹物思人,還記得你最寵愛的小丫頭嗎,我對她也愛屋及烏。每次我夢見你啊,都會為你燒紙錢,你感受到我的思念了嗎?最后兩句說“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想起曾經(jīng)貧窮的日子,每一件事都讓人覺得難過不已。其一 元稹的妻子韋叢,當(dāng)年也是大小姐,可怕折服于元稹的才華,寧愿放棄富貴生活,和元稹一起甘于貧賤,你看他們的生活,真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可是韋叢不但沒有怨言,還賣掉自己的金釵為丈夫換酒,雖然吃著野菜,卻覺得食物甘美,這就是愛情的力量啊。可如今呢,“今日俸錢過十萬”,我高官得坐、駿馬得騎,你還沒有等到跟我享福,怎么就急著走了呢?沒能用今日的榮華富貴,彌補(bǔ)妻子過去的貧苦,這是元稹的“恨”,前一句“百事乖”,乖是違背、不稱心之意,呼應(yīng)后面“百事哀”,也回答了“貧賤夫妻”到底是如何貧賤。其三 這一首,先感嘆人生無常,然后引用了鄧攸和潘岳的故事,說鄧攸沒有后代,大約是命運(yùn)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也是徒然悲鳴。即使死后合葬,又有什么用呢,期待來世結(jié)緣,更是虛無縹緲。元稹悼念亡妻,引用潘岳的典故無可厚非,可他為什么要用鄧攸無子的故事呢?因?yàn)樵『晚f叢,雖是發(fā)妻,雖然貧困,但是也一起生活了六七年,卻沒有生下一男半女。古人生孩子,有傳承煙火之意,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更何況和自己深愛的結(jié)發(fā)妻子,竟然都沒有一個共同的孩子,試想,假如他們有個孩子,從孩子的眉眼之間,或許能看到妻子的一絲影子,可是沒有,所以元稹的思念,只能睹物思人,愛屋及烏。“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你為我付出一切,為這個家付盡心血,回首過往那段貧賤日子,怎能不讓人感到哀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