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十二字箴言: 少說多做,懂得示弱,做局外人。 想想看,我們是不是硬生生把畫風變成了這樣: 多說少做,只會示強,做控制人! 多說少做,講大道理,嘮叨,埋怨,批評。卻不做陪伴孩子的事,溫暖孩子的事,連個擁抱,都不想給孩子。 我見到太多的父母,陪孩子沒時間,帶孩子沒時間,自己的孩子就像是抱來的一樣,覺得吃飽穿暖,就已經(jīng)盡到了父母的責任。 但是,只是停留在“吃吃喝喝”階段的孩子,他不知道自己應該怎么生長,于是會向身邊看到的一切學習,這顆樹,也就長歪了。 如果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我們解決了孩子的吃喝,那只是生理需要,我們帶孩子出外,注意其安全,也只是滿足了安全需要。 但如果不給予親情、友情,這個孩子也會得不到足夠的安全感,由此再往上的尊重、信心、成就,乃至責任心和價值觀等等高端層次的塑造,就不可能產(chǎn)生出來。 這樣長大的孩子,他的視野里,就只有生存,和如何保證自己的安全。 不能獲得父母的陪伴,他會向外求,如果是女兒,會因為別人的小恩小惠而感動,進而因為感動而產(chǎn)生“愛情”,實際上,那往往不是愛情,只是因為溫暖讓她不自覺就想靠近。 如果是男孩,他會卑微,膽怯,內(nèi)向,和敏感。 他受不了別人的嘲笑,他會因為沒有親情而給不了別人感情。 他會很在意別人的感受,但因為自己內(nèi)心缺乏安全感和能量,他會苛求自己的另一半,一旦觸動了敏感的神經(jīng),往往會大發(fā)雷霆。 在親愛關(guān)系的處理上,往往也會束手無策,因為沒被父母愛過,所以他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 除非,他與自己的過去割裂,對自己進行療愈,與過去和解,重新找到能量。 再來說說示強。 作為父母,我們的角色天生就是權(quán)威與強勢的。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的天與地,天地之間,就是孩子生存的空間。 所以很快,我們習慣了我們強勢的做法,孩子也習慣了自己處于弱勢的角色。 但有一個重要的變化出現(xiàn)了,那就是成長。 成長意味著孩子在不斷地長高長大,隨之而來的,是對自己,對父母,和對身邊事物的認識也會改變。 也許在父母眼里,孩子永遠只會是孩子。但在孩子眼里,他明明已經(jīng)“長大成人”了,為什么還要像小時候一樣受父母強力的控制? 所以,成長就是孩子在不斷想獲得更多的自我控制,和父母不愿放棄控制的斗爭。 所以,我們要學會示弱。 你的弱,就是孩子的強,父母悄然讓出舞臺,就是孩子登上舞臺的時刻。 我和庭媽在女兒面前,經(jīng)常會有意示弱。 學習英語時,我告訴女兒,爸爸英語水平在全家排名墊底,希望她學會了新的單詞,可以來教我。于是,女兒每每學了新的單詞,總是會不厭其煩地告訴我,并且教我應該怎么讀。 現(xiàn)在,英語已經(jīng)是她拿手的學科,期末考試100分。 我們總會尋找機會讓女兒表現(xiàn),她愛讀書,我講小時候自己讀書難的經(jīng)歷。她有責任心,我和庭媽就總是接受她的“指揮和監(jiān)督”。 就這樣,期末時,女兒全班第二,8項獎勵拿了7項,同學們紛紛問她,你怎么能拿到這么多的獎勵的? 想想看,一個孩子在學習上獲得這么多的榮譽與成就,學習還只是媽媽要求和爸爸期望的事情嗎? 學習最寶貴的內(nèi)驅(qū)力,就會在孩子心中,生根發(fā)芽! 所以,適當?shù)氖救?,是讓孩子看到自己在變強?/strong> 這是與成長規(guī)律相一致的。 小時候,我們感慨“牽著蝸牛在散步”,但卻沒意識到,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我們成了“千里馬”的阻礙。騎在馬上的我們,一看到馬要奔跑,總是拉緊韁繩,卻不知道,策馬飛奔,才能練出奔跑的能力。 要讓孩子有自信,一定要讓他在某些方面發(fā)現(xiàn)自己的力量。這個發(fā)現(xiàn)的過程,就是找到自我的過程。 再說局外人。 孩子的事情,我們卻置身事外,這怎么可能呢? 正是抱著這樣的看法,我們對孩子的控制會越發(fā)加強。 但是,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變得不夠獨立,并且開始依賴我們,凡事沒有主見。 小時候,習慣了被媽媽命令式學習,一旦媽媽不在身邊,就不知道怎么做。 再大一些,害怕被批評,只聽媽媽的話,乖巧馴服得沒有個性,孩子在壓抑自己的天性。 更大了,要住校,要離家很遠,得不到媽媽的指示,孩子煩躁又無助。 青春期的到來,孩子想獨立,卻發(fā)現(xiàn)自己無能為力。 于是化為對父母的怨恨與叛逆。 所以,不能徹底置身事外,但我們可以“假裝做局外人”。 剛學走路的孩子摔倒了,先別急著沖上前去一把抱起,再對地上罵罵咧咧的。 在確信孩子沒受傷不會有危險時,給他時間自己處理,甚至可以藏起來,讓孩子自己爬起來。 開始交給他一些事情,幫助父母,這樣的事情可以是幫媽媽拿點東西,也可以是幫爸爸記住媽媽交待的事情。生活中有很多細小又要擔當?shù)氖虑椋唤o孩子來做,恰如其分。 學習時,碰到難題怎么辦? 先自己想辦法解決,實在不會可以問,但只有三次機會。 冬天早晨起不來會遲到,媽媽叫了你還不起來,那你就要自己承擔后果。父母“置身事外”。 但這么做,會讓孩子記得不能遲到。 所以,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的放手,留給孩子的空間,就會一點一點的增加。 這就是成長。 所以,還請我們,能夠少說多做,懂得示弱,做局外人。 雖然我知道,這對你來說,真的不容易。 但不努力和實踐,我們就永遠幫不了孩子成長。 讓我們成為孩子的榜樣,讓孩子成為我們的驕傲!在努力成長自己的路上加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