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guān)注我們 圖文丨管蘇清 紫色漸變的天幕中,月亮銀色撩人。天水麥積山還沒露出容顏,驅(qū)車膜拜到得過早了。雖是盛夏,涼風絲絲撲面,不同于江南的暑熱。 天水,陌生而生動的地名,僻居甘肅東南一角。天水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區(qū)人煙稠密,屋宇毗連,“山水靈秀,林木密茂”。秦末漢初,一天夜里,狂風呼嘯,雷電交加,一道金光閃耀,地上現(xiàn)出紅光。頓時大地震動,裂開一條大縫。只見天上河水傾瀉而下,注入縫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漢武帝就給湖旁新設之郡,起名“天水郡”。 麥積山受祖先垂青,終成天下名山。假如沒有麥積山,如今天水也許就會不起眼。其實天水是華夏文明重要發(fā)祥地之一,素有“羲皇故里”之稱,有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前688年秦國在此設立了邽縣和冀縣,是中國歷史上建城設縣最早的地方。 形如麥垛的麥積山,是秦嶺山脈西端的一座奇峰。石窟,開鑿于高20-80米、寬200米的垂直崖面上。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大地震,中部洞窟塌毀,現(xiàn)存洞窟成東、西兩崖分布,計窟龕194個,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壁畫1000余平方米。各洞窟間以棧道相通。 翻閱史料,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興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時期,后經(jīng)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斷開鑿擴建,遂成為中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雖遭歲月侵蝕,窟中雕塑依然楚楚動人,保存完好。順著凌空棧道,拾級而上,雕塑目不暇接。山上佛光璀璨,山下游人如織。在“東方微笑”石窟前,杜甫曾留下詩篇:“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石穿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 麥積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shù)聞名中外。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6米,小的僅有10多厘米,體現(xiàn)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tǒng)地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shù)發(fā)展和演變過程。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墻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墻面的圓塑,粘貼在墻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shù)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 通往山頂之路,砌石為磴,盤旋上行,石窟相連。麥積山最早的石窟,明顯受到印度犍陀羅模式影響,佛像高鼻深目,是剛從西方傳入的樣子,起步階段的中國內(nèi)陸石窟造像皆是如此。在人們印象中,佛像總是端莊威嚴的,然而從北魏開始,中國的佛像開始露出了“微笑”,這個“表情包”,從云岡、龍門向全國蔓延,并又向西回傳。 微笑的佛像,是佛教石窟藝術(shù)完成中國化改造的標志。麥積山石窟的微笑造像最多,也最動人,而且塑像的面孔就是天水當?shù)厝说男蜗?。?4窟美麗的主尊佛像,就是按照西魏皇后乙弗氏的形象塑造的,是北朝石窟造像中的至尊之作,儀容華貴,光彩照人。主佛頭上做右水渦紋高肉髻,內(nèi)穿僧祗支,胸前系結(jié),外披通肩袈裟,半結(jié)跏趺坐。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殘存彩繪痕跡,覆于佛座前的懸裳衣褶線條圓潤,質(zhì)感的厚重與線條的飄逸融為一體,既富于變化又舒暢自然,層次分明,且富裝飾趣味。結(jié)法印的雙手,纖細柔美,給人無限的慰藉與和順的力量?;ò臧愕囊埋臻g露出一足,圣潔無塵,昭示佛內(nèi)心的純凈。佛面形方圓適中,眉宇間透露出睿智而深沉的靈氣。鼻梁高而修直,與寬寬的額頭相連,可以看出此尊主佛像已逐步從“秀骨清相,懔懔若對神明”向隋唐的豐腴過渡。 神秘的微笑呈現(xiàn)在佛主臉上,薄唇小口,笑靨微綻,端莊典雅,微微俯視和藹可親……據(jù)《北史》卷十三《列傳第一·后妃上》中的《西魏文帝文皇后乙弗氏傳》所載,乙弗氏是文帝即位后冊封的第一位皇后,她容貌美麗,端莊文靜,沉著矜持。從小便表現(xiàn)出出眾的才能,文帝即位后被冊封為皇后。佛像臉上神秘的微笑,其實飽含著一種來自塵世的溫暖,拉近了佛與人的距離,讓造像充滿了人間煙火氣。在漫長歷史中,中國敞開懷抱學習吸收世界優(yōu)秀文化,同時也具有自主創(chuàng)新精神,有著強大的文化自信。 歷史有很多偶然,但無數(shù)個偶然就會匯成穿越古今的文化。在天南地北眾多石窟中,無論法相不一的塑像,還是絢爛多姿的壁畫,都提醒著后人,曾經(jīng)發(fā)生在這里的無數(shù)故事。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石窟和麥積山石窟,在中國石窟長廊,看到的是怎樣的文化中國?抗擊新冠疫情,全世界不同的國家,展現(xiàn)出的文化千差萬別,效果更是天壤之別。 天青如水,又是一個美妙的清晨,遠眺麥積山,朦朦朧朧,霞光漸漸明亮,紅日一躍而出,剎那間天地又醒了。揮一揮手,道聲再見,我只帶走那三生三世的微笑…… 責任編輯:財寶哥 文字撰寫:管蘇清 圖片來源:網(wǎng) 絡 期刊總數(shù):694期 精彩回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