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了瓜埠古渡。長江上還有兩大著名古渡。 鎮(zhèn)江 的西津渡和 揚州 的 瓜州 渡。我就想著要去看看這兩個古渡??纯催@兩個古渡現(xiàn)在是什么樣?說實話我一直不認為我在寫游記,我覺得我在說故事,正如我自己介紹中所說,談天說地,歷史掌故,市井傳奇。。。當然這過程也有游的學的意思在里面。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行了,看了,也學了。 古戲臺 一走進這西津渡文化街區(qū),看到的就是濃濃的古韻,亭臺樓閣,綠樹成蔭。原來這西津渡,原來這古街不是在平地上,是順山坡而上,是建在山上的古渡,古建筑,古街,古文化??吹降氖窃髑甯鱾€時期的各種建筑,各種文化。我真的驚住了,真的震撼到了。 這種景,這種建筑,這種植被,這種蜿蜒而上。。。驚艷! 順坡上,更驚艷的石塔,昭關。 引人注目的則是立于古街之上的一座過街石塔,白色的喇嘛塔矗立于 通道 的上方,讓人頓生敬畏之感,塔基之下有修葺紀念碑,上書“西津渡過街塔又稱昭關石塔、觀音洞喇嘛塔、瓶塔,系元武宗海山皇帝命畫塑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劉高仿京剎梵相而作的 金山 般若禪院的一部分。竣工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或稍前”。由此可見這一建于元代的過街塔至今已經歷過600多年的風雨滄桑,且與 北京 老城中的白塔寺還有著嫡親淵源。此塔為 江南 獨一無二,全國亦不多見。 2000年石塔做加固維修。2000年12月20日告竣??梢苑糯髨D片看一下。 元朝,重點文保。 重修塔碑記 。 觀音洞,疫情期間不開放。 穿過昭關石塔,是一座黑色鐵質香爐,香爐正對的門洞上書有“觀音洞”三字,觀音洞臨街而建,高大古樸,雖然風雨斑駁了立面,卻依舊顯示出宗教的肅穆莊嚴。在數(shù)百近千年的時間跨度中,當西津渡已經成為橫渡長江的重要港口時,長江天塹之于當時的交通工具仍然意味著巨大的風險,面對難以卜測的風浪,人們只有祈求于宗教的護佑。 香爐, 觀音洞的歷史,發(fā)展介紹。歷史上 鎮(zhèn)江 的江面是非常開闊的。老百姓有一句俗話說,“長江無風三尺浪”,一是說它的氣勢,二是指它潛藏的危險性。傳說,有一天大慈大悲的觀世音 菩薩 腳踩祥云途經 鎮(zhèn)江 ,親眼目睹了江面上船毀人亡的慘烈一幕,于是伸出援手,將掙扎在波濤中的遇難者救上了岸。人們感念于觀世音 菩薩 的恩德,在昭關石塔旁的山體上鑿成了觀音洞,表達了人們祈禱平安的一種美好愿望。 救生會, 救生會旁邊的亭子里有個大鐘。 救生會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事實上,救生會的創(chuàng)設應追溯到宋代。救生會,顧名思義就是濟渡救生的意思,是帶有慈善性質的水上安全救助機構。隋唐以前, 鎮(zhèn)江 江面寬40多里,到唐代時還有20多里寬。每每風起浪涌,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聲格外驚心動魄。唐天寶十年(722),一次就有數(shù)十艘渡船沉沒;南宋 紹興 六年(1136)一艘渡船離岸不久即遇上風濤,連艄公在內的46名渡客無一生還。明萬歷十年(1582)的一陣狂風竟摧毀了千余艘漕船和民船。由于西津渡特殊的交通位置和軍事地位,加強安全管理就顯得尤其重要。 觀音洞旁邊的地藏殿。不開。 飛閣流丹,說的古街兩邊紅色建筑。 古月樓,小商品啥都有,沒人買。 。 唐代那個詩人張祜,留下了“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 沿街而下,各種古建筑,各種商品。 上上下下,滿目古韻。我不能忘了我的初心。那個古渡口在哪呢? 看到了一處景色,待渡亭,說的是這里就是古人來往送行,文人懷古憑吊之處。在我找古渡口時,沿著小道一直往西走,走到出口,(街區(qū)本來沒有出入口,因為疫情就在各路口設卡檢查。我在出口處問了一個姑娘,我問特指的長江三大古渡口的西津古渡在哪里?西津這里渡口有不少?也難為這個女孩了,人家也不是專業(yè)人士,不過是個志愿者而已,她跟我說那個古渡口已經不在了,就是現(xiàn)在的待渡亭,她說的似乎有道理,但我回來查資料,看地圖發(fā)現(xiàn)也很難說那個古渡口到底在哪?這個待渡亭在說明處寫著是1999年重修,原來的位置在西津渡街與長江路交匯處。在旅游圖上標著是清代小碼頭遺址。實際上這些說的都不清楚。下面看一下地圖標識。 這是待渡亭,下面看一下地圖 畫圈處為現(xiàn)在的待渡亭,也是說的清時的小碼頭遺址。劃橫線處西津渡街和長江路口是原來待渡亭地址。畫箭頭處方向是長江。這里都不應該是最早的古渡口。因為在元時這里就有渡口了。 在看這張圖畫圈處是清碼頭遺址,其它同上。 這張圖圓圈處,西津古渡遺址,就是指的待渡亭處。箭頭處是長江,橫線是對岸 揚州 瓜州 渡。這可以看出這待渡亭離著長江很遠了。而且這還不是最初的渡口處。后面我在找古渡口時又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后面再說。 待渡亭處 各方向指路牌,邊游邊看,邊不忘初心找古渡。 這已經是半山腰,可以看到遠處的民房。 路邊有許多小亭子供游人歇腳。 上 云臺山 ,找云臺閣。 涼亭 一路上的涼亭。 亭。小路彎曲,還有點陡。 半山還有一處觀景臺,新修的,實際沒啥意思。還是上云臺閣看景有意思。 到了云臺閣,基本就是山頂了。 云臺閣,疫情期間不開放。 涼亭 賣點紀念品的小店 到處都有這種休息的小椅子。寓意不錯。 看看云臺閣的介紹,云臺閣是現(xiàn)代的仿古建筑。氣勢磅礴,古韻悠悠。還是不錯的,特別是可以環(huán)顧四周遠眺 鎮(zhèn)江 城。 這是導覽全景圖,在這上面發(fā)現(xiàn)了還有玉山寺,玉山大碼頭遺址。 局部圖,發(fā)現(xiàn)剛才那古街是山的北面,山的南面也有很多古跡,特別是有很多民國建筑的遺址。
整個西津渡街全長約1000米,從刻有“西津渡街”的頭道券門至待渡亭大約500米,從待渡亭到長江邊500米,而其中濃縮的歷史遺存最多、建筑藝術最精的則是從頭道券門至待渡亭的500米。如果從 云臺山 腳下的蒜山石崖仰望的話,西津古街實際上是一條依附于 云臺山 麓的棧道,雕檐翹角的亭臺樓閣仿佛是以一顆顆古樸典雅的傳統(tǒng)建筑為“珍珠”鑲嵌在 云臺山 麓上的精美“項鏈”。 鎮(zhèn)江 香醋,節(jié)日剛過,總的來說游人不算多。 雖然很整潔清爽,但是這青磚,爬山虎還是很有味道的。 老街上各種食品。酒坊。 很干凈,很清爽,也很有感覺。 有一家賣鍋蓋面的,據(jù)說上過央視,絕不能放過做廣告的機會。平常日也沒有多少人。老板在門口喊著,上過中央電視臺的鍋蓋面。 小路燈,小街牌,據(jù)說這里的夜景很不錯。 沿著古街一路往西走,街道兩邊鱗次櫛比的兩層小樓把我們帶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古街上的建筑多為明清時期的遺跡。磚木結構,飛檐雕花的窗欄一律油漆成朱紅色,給人以“飛閣流丹”的感覺。現(xiàn)在,我們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國元年春長安里”、“吉瑞里西街 · 1914 ” 、“ 德安 里”等題額。據(jù)老人們回憶,從觀音洞下行一直到現(xiàn)在的長江路,這短短的幾百米長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鋪 150 多家。從行業(yè)種類上看,大致有飲食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當然,這里還有許多為船家服務的店鋪,諸如木匠店、纜繩店等。解放前這里還專門設了一個警察分局,這些林林總總的店鋪加上救生會和救火會,簡直就是一個完整的小社會。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車轍足以證明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當年的繁華。那錯落有致的兩層小樓,那翹閣飛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駁的柜臺,那杉木的十板門,無不向我們娓娓訴說著“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走在這條被車輪磨礪出深深印轍的青石板路上,耳邊傳來了千年的歷史回聲,這一切使我們情不自禁地激發(fā)出無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 西津渡街景 我順著街一直走到西頭,到了那個出口,就是前面我說的問到哪個姑娘,玉山寺在哪里?玉山碼頭在哪里?我試圖去找更古老的碼頭。姑娘求助一位保安大叔,保安說,這里面走不到。怕外面人隨便進,四面全部都圍起來了。你要從這里走出去。繞到外面到長江路才能看到玉山碼頭。我謝過,從出口出去。 我出了出口不遠就看到了那個玉山寺,這個玉山寺其實叫超岸禪寺,舊為玉山報國寺,始建于元代至大三年(1310)。寺內原有觀音殿、觀瀾亭、釣鰲亭等建筑。清朝 咸豐 年間曾毀于戰(zhàn)火,后于清末重建修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寺內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偏殿等硬山式古建筑保存尚屬良好。寺廟總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明末曾在此建立避風館。 超岸禪寺,不知為何現(xiàn)在的導游圖上又叫玉山寺了?,F(xiàn)在四面都封起來了,可能在整修吧。 。 。 。 這是玉山大碼頭遺址,我看了半天,琢磨了半天,就是個遺址,一塊石刻。啥都沒有我倒是看的很有意思, 就是這塊石碑,估計不喜歡的沒人看,也確實沒人看。這塊石碑寫著玉山大碼頭的變遷 我把這照片局部放大,在濾鏡,以方便看的清楚。最上面現(xiàn)代長江岸線遠離 云臺山 ,就是云臺閣那個山,就是那條街的的山,遠著呢。 看這個更直接,靠近 云臺山 的邊上是唐宋碼頭遺址,前面是唐朝宋朝的岸線,再往上是元明碼頭遺址,岸線。就是在玉山,就是我現(xiàn)在所在的位置。玉山碼頭。再往前是清朝岸線,再往前民國岸線,再往前現(xiàn)代岸線。就是說最早的渡口在 云臺山 下,就是那個待渡亭處,是唐宋時期的碼頭,而且也是最早的渡口,就是我要找的古渡所在地。那個姑娘說的沒錯?,F(xiàn)在要看最早的古渡口是看不到了。但是那個待渡亭處原來沒有亭子,那個待渡亭原來在西津渡古街和長江路口處,是清時的待渡亭。那時的岸線已經前移了。這個待渡亭是后來重修的。我現(xiàn)在看石碑的地方,玉山大碼頭遺址是元朝明朝時的碼頭和岸線的地方。而現(xiàn)在的長江在哪里看都看不到。能看到的一條小河也是長江的一條小支流。關鍵現(xiàn)在也看不到,不知道是疫情的原因,還是在維修的原因那里全部都擋起來了。好了,當時看到的,回來查資料看地圖看到的,我搞清楚了。我也算是了了心愿了。我看到了搞清楚了西津古渡,長江上著名的古渡所在地。 看這圖就更直接清楚了。玉山大碼頭是元明時的渡口。 玉山這里是有點小丘的感覺?,F(xiàn)在這里成了市民公園。 玉山游園 往前走走到了長江路。路邊很多民國風建筑。曾經的 江蘇 省會。 民國建筑很漂亮。和山上的建筑風格截然不同 雖然都是裝飾,也是很好玩。 。 。 。 這邊還有個蒜山公園,蒜山是座小山,關于蒜山也有很多很多傳說故事。說一段。 蒜山公園,走到這我在進去,進到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qū),我剛才是在外圍轉,在出示一下健康碼,跟她們講了一下剛才從里面出來的。沒有在登記。(整個街區(qū)都是用這種欄桿擋著) 里面的各種飲食店各具特色。應該能滿足各種需要。就是吃個鍋蓋面,除了小店還有非常高大上的鍋蓋面展示館。各取所需吧。 。 又上坡。 義渡局,義渡局支巷什么意思?查了一下資料。由于長江主泓道發(fā)生變化,形成北沖南淤的態(tài)勢,原來位于江中的 金山 被淤沙包圍,竟逐漸與南岸陸地相連。大約于清代同治初年,西津渡玉山碼頭(大碼頭)也終于被淤塞廢棄,江渡事宜只能暫遷到救生碼頭(小碼頭)施行。但由于救生碼頭本來規(guī)模較小,憑空加添了江渡任務,使得碼頭設施難以應付。就在這樣的情形下,當時旅居 鎮(zhèn)江 的 浙江 商人魏昌壽等聯(lián)合起來,于同治十年(1871年)共創(chuàng)“江船義渡局”,出資在救生會西側建辦公處所,置造義渡大船10只,擴建救生碼頭,興建樓宇式待渡亭。從此,在 鎮(zhèn)江 與瓜洲之間每日按時對開渡船,免費渡客,極大地方便了南來北往的行旅。關于義渡局,救生碼頭,待渡亭,經過不斷考古,勘察還有很多的故事和傳說。就不多說了。 在街上看到了一段傳說故事,說的是一個民國時期的一個馬副官與聾啞女子在西津渡巧遇,開茶館,做善事,演繹一段浪漫傳奇愛情故事的傳說。有意思。 。 馬副官的店 好像還有不少名頭 這青磚這爬山虎。 又上去看看 準備出去了??磳γ嬗袀€牌坊,想過去看看水啊什么的,雖然是看不到長江了。馬路過不去從地下 通道過去。 通道 里也是有工作人員在檢查。我問了一個清潔工大姐,對面能看到長江嗎?她說長江看不到。一條小河。小河也不是,是個湖。。。清潔工大姐果然說話很有水準?;貋砗罂吹貓D。街對面的那一面果然是個像湖的一片水。雖然我沒看到。 遺憾的是,小河也好,湖也好,啥都看不到。不是砌了墻,就是有圍擋。 本來這里可能確實是個公園。只是不知是何情況?全看不到了。疫情?維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