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 深 緣 淺 總 是 緣 張 翔(關中渭北)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重生,或者再生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至于永生的奢望,比呂祖“點石成金”的傳說還要虛幻,比空中起樓閣還要荒唐,比死后的虛無還要恐怖。 生命的有限性與宇宙的無限性相比,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在茫茫人海中,每個人都是小小的分子,有與無,無足輕重。在社會關系的鏈條中,每一節(jié)對另一節(jié)、對于整體,都是不可或缺的。每個人的一生,都會偶然或者必然地遇到一些人:有的,會與你擦肩而過;有的,只與你相伴一時;有的,則與你廝守一生。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和你一生也不能謀面,更遑論相見相識相愛?無論是一生不得相見,是瞬間的偶遇,是短暫的陪伴,是終生的相守,還是心交神交----在往昔,相當困難和少見;在網絡與信息時代的今天,已經變得相當普遍,即使不能面對面相見,通過電話、微信、視頻也可謀面。如此種種情形,都與緣分相關。因此,也就形成了有緣無緣、緣深緣淺的說法。一生不能相見,且沒有心交和神交事實的絕大多數人,對我們而言,就可以被認定是無緣分的。 緣分,是出自佛教的一個宗教概念,我國土生土長的儒家與道家并不講緣分,也不講你我有緣無緣。佛教傳入漢民族居住地是在東漢明帝時期,經過五百多年的演變、發(fā)展,到隋唐時期達到鼎盛。經過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演變和積淀,“緣分”這個詞語在我國文化歷史長河中,由于佛教的興盛,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慣常被提及的主導語詞之一,充斥于涉及人類情感聯系的方方面面?,F在大家所說的緣,喻義為命運糾纏與交錯的絲線,亦作緣份、塵緣。它揭示的是人與人之間一種無形的連結、聯系;是某種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機會和可能。包括人類所有情感牽絆的遠近與深淺程度。 緣分是什么?緣分,是一次機遇的把握與流失,是人際間的分分合合,是生活中演繹的恩恩怨怨,是似是而非的因果關系。用佛家的概念理解,一個人與其他任何人的邂逅、相處、廝守,都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緣屬天定,分乃人為。是說,緣分,是天時、地利、人和,諸多機緣的同一、巧合;是說,上天有好生之德,為各種人際關系的建立,提供了一個可能的機會,怎樣取舍、經營這種基本的淵緣,全靠個人的抉擇與努力;是說,你選擇了,得到了,就得珍惜;是說,你選擇了,也不一定適合你,注定還得失去。緣分,有親疏,有遠近,有深淺,有長短。有緣有分,有緣無分,有分無緣三種劃分,把人世間的緣與分勾勒得清晰明了又模糊迷離。以愛情為例,只有在一個合適的時間,一個合適的地點,你才能碰到一個適合你的人。除此而外,不是無奈,便是悲哀。人生無常!由此可見,緣分,是多么地來之不易,多么地難能可貴!這就為珍惜緣分、善待有緣人找到了事實與理論上的依據。 緣分,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緣分,指在社會關系網中人與人之間建立的一種相遇、相處、相伴的遠近距離關系,也是關系密切程度的某種體現。比如父子、夫妻、兄弟、姐妹、朋友、同學、戰(zhàn)友、同事關系等等,縱然一面之交,萍水相逢,也有厘頭,便會被認為比陌路人更有緣分,亦被簡稱為有緣;狹義的緣分特指男女之間的愛情關系,或者婚姻、伴侶關系。生活實踐證明,絕大多數人與“我”終生也不會相遇,不會發(fā)生任何關系,也就是無緣;即使有緣人,處理同樣一種社會關系的方法行為,也是因人而異,因為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供所有的人去遵循。分淺緣深,或者緣淺分深的事實在社會生活中不勝枚舉。 無論廣義、狹義,緣分,約定俗成,只能說是人與人之間存在的理論與事實上的遠近、親疏的程度關系。在有限的人生歷程中,關系紐帶既可以是短暫休憩的驛站,也可以是永恒依靠的港灣,對于社會性感情動物而言,彌足珍貴。 緣分,對當事人雙方是互向的,其中,沒有任何的功利成份。它,在友誼上表現為真誠,在親情上表現為豁達,在愛情上表現為清純。包含利益的社會關系與緣分無關,如果非要把相互利用的社會關系牽強附會地與緣分混為一譚,便是對神圣緣分的褻瀆。 緣分,這個生活中歷久彌新的普適性語詞,之所以家喻戶曉、婦幼皆知,就在于它的朦朧和神秘。沒有無緣無故的緣與分。 緣分,是一種很奇怪的東西,說不清,道不明。能夠相識的,卻未必相知;能夠相知的,卻未必可以相守;今天擁有的緣分,未必是明天擁有的;現在保持的緣分,并不代表可以永久保持。緣分,如果已經說清道明,就無須贅言。對際遇的感懷,對人生問題的思考,鬼使神差般要我來湊湊熱鬧,興之所至,以隨心順性自娛。不糾結于是非,不在乎對錯,妄自言欲言,純屬管窺之見,無論偏頗膚淺,還是刻薄犀利,就事論事,無傷大雅。 整體來說,漢民族是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正因如此,才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具有更多更大更廣的包容性,任何地域、國家的文化都可以“拿來”,加以改造,吸納融合,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世界各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之精華都可資借鑒,為我所用。這由唐、宋代的古文運動、清代的“洋務運動”、民國時期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可見一斑。 從上面的敘述與分析來看,在生活中,無論我們是有意無意、自覺不自覺地談及“緣分”,或多或少地無不隱藏著神秘的宗教成份和色彩,這種異質文化的本土化,生活化,與中國的深層文化結構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對于原本沒有宗教情結和宗教信仰的漢民族而言是非常奇特的個例。探究其中的緣由與奧秘無可厚非,如果就探究這個事實本身評頭論足純屬愚昧無知,必定要貽笑大方了。世界上任何民族,對于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向來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漢民族當然也不例外。對于人力永遠不能解決的“神秘”問題,心理機制會發(fā)生作用,從而把它歸咎于神明,與宗教最終達成和解,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平衡與慰藉。 俗話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萬年修得共屋檐。五百次回眸的執(zhí)著才換來今生的的擦肩而過,是千年不變的守候才有了今生的默默相伴??梢娙伺c人之間的緣分與前世修煉的密度、長度,與今生的努力程度有密不可分的聯系。經過對人與人之間存在關系的分析,如果要用緣分來劃分,我認為,看似繁復龐雜的人間緣分,可以簡單歸納為三種:親緣,情緣,友緣。除了以血緣為紐帶的親緣,其余兩種緣分,都是以感情為紐帶,聯系在一起的。親緣,是指一切有血緣關系的人,一般指家人和有基因遺傳關系的親戚,也是最親最重的緣分;情緣,是指愛人、伴侶,或者婚姻關系之外的情人,這是人生最美最深的緣分;友緣,包括同事、朋友和知己:同事是很近的緣分,朋友是不可缺少的緣分,知己,不論紅粉藍顏,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緣分。 親緣,猶如一首清麗的小詩,讀著動心,想著舒心,品著甜心;情緣,猶如絲絲小雨,浸淫著醇香的瓊漿玉液,是無與倫比的風景,讓人纏綿、留連、陶醉;友緣,猶如縷縷清風,送來淡淡清香,給人溫馨。 無論哪種緣分,既需要上蒼的恩賜,也需要人為的經營,都來之不易,需要用感恩的心善待和珍惜。 緣聚緣散,緣來緣去,是任何人無法抗拒的事實;緣深緣淺,緣近緣遠,也不是人的主觀意志所能決定的。有緣無緣,緣短緣長,世俗通常認為是前世修為的結果。而每個人對于前世的所作所為,由于在轉世輪回時的一碗“孟婆湯”,徹底失去記憶。是心理的補償機制導致一種籠統的認識:人的命運,包括緣分,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佛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今生的生活現實是前世作為帶來的,來生的生活幻像是今生的作為造成的。由于漢民族普遍沒有宗教情結與宗教信仰,自然拒不相信基督教的“末日審判”與佛教的六道輪回,我以為,把今生的善行善舉當作心安無憾的緣由,本身就是一種可貴的修煉。我贊同崔永元的看法:作惡之可怕/不在于被人發(fā)現/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于別人夸贊/而在于自己之安詳。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為什么呢?因為欲求過于強烈。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也沒有滿足的時候。有人說,人的基本現狀是“求之不得,得之不求”。摘不到的星星,是最閃亮的;錯過的電影,是最好看的;失去的情人,是最美麗的。其實,無論失去,還是得到,都是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交錯碰撞融合的必然結果,很難發(fā)生改變。得到,不狂喜;失去,不悲泣。緣來時坦然接受,緣去時也不刻意強留。盡管情會散,愛在變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如果以愛開始,就應該懂得不去傷害。執(zhí)著,既可以成就輝煌,也可以導致毀滅。一念之差,結果迥然。人生,需要一份飄逸灑脫,緣分,也需要一份從容淡定。 緣分,是生活的依靠,是精神的寄托。所有的緣分,給我們不一樣的溫暖與情感慰藉。珍惜善待有緣人,珍惜善待美好的生活,就是珍惜善待僅有一次的生命,就是珍惜善待我們自己。 作家簡介: 淡淡如水,本名張翔。二十世界三年自然災害之后出生于關中渭北平原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87年寶雞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作為一名熱血青年自愿投身于格爾木發(fā)展建設的洪流之中。親眼目睹見證了資源開發(fā)與西部大開發(fā)兩個熱潮。 業(yè)余文學創(chuàng)作始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創(chuàng)作體裁經歷了格言,散文,隨筆到小說的流變。 作品散見于《青海日報》、《金世界》(現更名為《格爾木》)、《文化格爾木》雜志。出版中篇小說集《燕爾林》一部。發(fā)表散文隨筆、小說四十余萬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