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十五講》是原西北大學(xué)校長、清華大學(xué)教授、著名歷史學(xué)家張豈之先生主編的一部“名家通識講座書”,該書用了15個專題,概括出了中國歷史最主要的內(nèi)容,洋洋灑灑近四十萬字,但這已經(jīng)是非常精煉的“濃縮本”了,因為中國歷史太過源遠(yuǎn)流長了! 中國悠久深遠(yuǎn)的歷史,即便大才如張豈之教授,也不能詳盡到方方面面,我在閱讀這本書時,便有這樣的感受。所以,每一個專題,其實都能挖出非常多的“知識點”,無疑,《中國歷史十五講》是一部常讀常新的經(jīng)典作品。 我想,每個專題浮光掠影的介紹一下,不如將其中的一個專題拿出來,稍微詳盡一些介紹給大家。本人對古典文學(xué)興趣較大,因此在閱讀完本書之后,又根據(jù)自己的一些“儲備知識”,寫下了下面這篇三千字左右的小文,對從先秦到明清成就最為璀璨的文學(xué)內(nèi)容,進行了相對詳細(xì)的介紹。 中國古代文學(xué)藝術(shù)特色鮮明,名家輩出,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學(xué)形式,著名學(xué)者王國維先生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評價:“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xué),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xué),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 這話,可以說很好地概括了我國的文學(xué)體系,但如果再具體一些,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文學(xué)要遠(yuǎn)比王國維先生所概括的要豐富。 中國古典文學(xué)源遠(yuǎn)流長,演進軌跡清晰,每一個時代,都有著標(biāo)志性的成就。 一、先秦時代先秦時代成就最高的文學(xué)形式,是散文和詩歌。 散文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尚書》、《春秋》、《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等為代表的歷史性散文;一類是以《莊子》、《老子》、《論語》、《孟子》、《墨子》等為代表的諸子散文。 這兩種散文,不是純文學(xué)形式,但對散文的形式和內(nèi)容都影響深遠(yuǎn),尤其是《莊子》,它將歷史傳說、寓言神話、文學(xué)議論融于一體,洋洋灑灑、文采斐然,想象力更是直逼天際,對后世浪漫主義作品有著十分深遠(yuǎn)的影響。余秋雨先生論及諸子百家的文采,便列舉莊子為第一(見其作品《中國文化課》),這一點,我非常同意。 詩歌主要是以《詩經(jīng)》和楚辭作為代表。 《詩經(jīng)》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余年的詩歌總集,也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可以說,中國文學(xué)的根基、中國詩歌的根基,都來自于《詩經(jīng)》,這部詩歌集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思想,都對后世影響巨大。 楚辭是以屈原、宋玉等為代表的“南方”作家所留下的文學(xué)樣式,其中尤以屈原的《離騷》為代表,其執(zhí)著的探索精神,高潔的品格,浪漫的想象,華麗的文采,交織成了《離騷》的宏偉雅麗,對后世詩歌、辭賦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二、漢代漢代以賦、樂府詩歌、散文、五言詩成就最高。 漢代的賦,形式多樣,有騷體賦、詩體賦、大賦、抒情小賦等多種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賦,我們?nèi)粘I钪兴f的賦,一般便是指的大賦。大賦視野廣闊、氣勢磅礴、結(jié)構(gòu)宏偉、辭藻華麗,可以說很好的概括了大漢帝國的恢弘氣象!其代表作家,是司馬相如、楊雄、枚乘、班固、張衡等人,代表名篇如《上林賦》、《子虛賦》、《甘泉賦》、《二京賦》等等,雄奇波詭,極富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 樂府詩歌,是漢代的樂府機構(gòu)從各地收集而來的民歌,或者是一些文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配上樂曲演唱,樂府詩上繼《詩經(jīng)》,下開五言、七言詩,可以說是后世歌行體詩歌的源頭。 漢代散文種類比先秦更為豐富,可以說涉及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司馬遷的紀(jì)傳體散文成就最高,其代表作便是杰出的史學(xué)作品《史記》,這是一部紀(jì)傳體通史,更是一部華美的文學(xué)佳作,魯迅先生便評價說:“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評價極高。 五言詩以《古詩十九首》為代表,雖然篇幅不多,但首首都是精品。 三、魏晉南北朝魏晉南北朝的詩歌和駢文,最能代表時代的特色。 魏晉南北朝的詩歌以五言詩為主,題材廣泛,邊塞、山水、愛情、社會現(xiàn)實等題材均有所涉及,成就卓著的作家很多,比如三曹、王粲、陶淵明、鮑照、謝靈運,其中陶淵明和謝靈運的山水田園詩成就極高,曹丕、鮑照等人的七言詩為唐人開辟了一條很好的探索之路。 駢文是講究對稱的文體,將漢語的對稱之美,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這方面的代表作家是曹植、陸機、鮑照等人,曹植的《洛神賦》,真的要去讀一讀,即便不懂意思都能感受到極美的感覺! 四、唐代毫無疑問,唐代的最高成就,是詩。其次,還有傳奇小說和散文。 唐詩的繁榮,不僅表現(xiàn)在名家輩出,而且題材廣泛,唐人幾乎將所有詩中的佳句都寫完了!唐詩有古體、近體、騷體三種大類。 古體詩有歌行和古風(fēng),五、七言均有;近體詩便是格律詩,分為絕句和律詩,細(xì)分為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騷體詩來源于楚歌。 唐代杰出的大詩人數(shù)不勝數(shù)。 王維、孟浩然將山水田園詩推向了一個很高的境界;高適、岑參、王昌齡的邊塞詩舉世聞名;李白為人倜儻風(fēng)流,灑脫豪邁,一劍一酒一詩,天馬行空,雄奇飄逸,被譽為是“詩仙”;杜甫深受儒家影響,字里行間充滿著憂國憂民的情懷,其詩歌風(fēng)格沉郁頓挫,各類詩歌體裁,無有不會無有不精,是集大成者,被譽為“詩圣”;白居易是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的矛盾體,曾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劉禹錫詩風(fēng)豪邁遒勁、韓愈雄奇峻拔、李賀波譎云詭、杜牧雄姿英發(fā)、李商隱深情溫婉……這些詩人,都是著各自的不朽魅力! 唐代的傳奇小說,也引人注目,像元稹的《鶯鶯傳》、蔣防的《霍小玉傳》、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都是影響很大的作品。 另外,唐代的散文也值得注目,韓愈、柳宗元的作品,將散文推到了新的境界,唐宋八大家中,位列兩席。 四、兩宋宋代的文學(xué)代表,自然是詞。但宋詩、散文也成就不凡。 中唐之后,詞這一配樂演唱的體裁逐漸走向興盛,經(jīng)過晚唐五代詞人的拓展——如溫庭筠、韋莊、馮延巳、李煜等,到了宋代,已經(jīng)成為了一代之文學(xué)。 宋詞主要分為令詞和慢詞兩類,令詞較短,慢詞較長,其節(jié)奏也有所不同。宋初的著名詞作家,如范仲淹、晏殊、歐陽修、晏幾道等,主要以令詞為主,而第一個大量寫慢詞的是柳永。宋詞很早便有婉約和豪放的區(qū)別,婉約派代表有柳永、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著名詞作家,豪放派代表有蘇軾、辛棄疾、張孝祥、陳亮等詞作家,其中,北宋成就最高的詞作家我認(rèn)為是蘇軾、柳永、秦觀和李清照,南宋自然是辛棄疾,整體而言,北宋詞優(yōu)于南宋詞,但辛棄疾是個例外。蘇軾和辛棄疾也是豪放派的扛把子,合稱“蘇辛”。另外,還有一些詞人,精通音律,如賀鑄、姜夔、陸游、吳文英、史達祖、周密、蔣捷、張炎等,也都是詞中大家。 宋詩注重講究理趣,與唐詩重抒情不同,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楊萬里、范成大等人,是宋詩名家;而在散文方面,唐宋八大家有六位都在宋朝,分別是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五、元代元代最高成就是曲,曲包括散曲和雜劇兩種。 散曲又有小令和套曲之分,小令是單個曲子,套曲則是由兩支以上同一宮調(diào)的曲子組成。曲比詞更為靈活,格律限制更寬泛,著名的作品如馬致遠(yuǎn)的《天凈沙·秋思》、張養(yǎng)浩的《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等。 雜劇是一種戲劇形式,元代有一流的雜劇作家,如關(guān)漢卿、王實甫、白樸、鄭光祖等人,代表作也非常多,比如關(guān)漢卿的《竇娥冤》,相信不用過多介紹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另外著重說一下紀(jì)君祥的《趙氏孤兒》,被王國維稱為是“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的絕佳之作,它是第一部介紹到世界上的中國戲曲。 六、明清明清兩代可以并列,各種文學(xué)體裁,均有所成就,像詩、詞、散曲、戲劇、駢文、小品文等,均佳,但成就最高的,還要數(shù)小說。 小說可以分為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 長篇小說主要是章回體小說。章回體小說有民間說書的背景,因此一般都是白話文小說,現(xiàn)代我們常說的“四大名著”,全都是明清時的作品。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章回體歷史小說,宏觀大氣,極具歷史滄桑感;施耐庵的《水滸傳》揭示了“亂自上作”的社會弊病,塑造了很多形象生動的角色;吳承恩的《西游記》,將想象力小說推向了最高峰;曹雪芹的《紅樓夢》更是打破了傳統(tǒng)小說的寫法,無論是人物塑造、題材選擇、結(jié)構(gòu)模式、語言文字,還是思想寓意、敘事方式,都爐火純青,被譽為是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峰。除此之外,還有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許仲琳的《封神演義》等,都是極佳的長篇章回體小說。 短篇小說分為白話和文言兩種類型。白話小說的代表是“三言二拍”,即馮夢龍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文言短篇的代表無疑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當(dāng)然,紀(jì)昀的《閱微草堂筆記》也是不錯的短篇小說集。 免費試讀 三言二拍 馮夢龍 、 凌濛初 出版/名著經(jīng)典/古典名著 已完結(jié) 207.57萬字 自先秦至明清,每一代都有極其優(yōu)秀的文學(xué)體裁和代表作品,這不是短短三千字所能全部概括的,這里只是拋磚引玉,將其中最優(yōu)秀的一部分介紹給大家,對中國古典文學(xué)感興趣者,不妨從頭到尾,全部“走”上一遍,相信必然會大有裨益!#讀書跨年季#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