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穴名解》:
穴在耳后陷中,四周隆起,且平近風(fēng)池。能治風(fēng)癥,故名“翳風(fēng)”。翳,遮閉之也。猶云翳處之風(fēng)穴也。按氣動為風(fēng),本穴能開氣郁之閉,又以其接近于耳,故兼治耳聾之因于氣閉者尤效。
圖片截取自|3Dbody
圖片截取自|3Dbody
圖來源于經(jīng)絡(luò)穴位查詢小助手小程序
圖來源于大家中醫(yī)app
圖來源于大家中醫(yī)app
所屬經(jīng)絡(luò)
手少陽三焦經(jīng)
主耳鳴、耳聾,口眼?斜,脫頷頰腫,口噤不開,不能言,口吃,牙車急,小兒喜欠。
標準定位
《針灸大成》
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針經(jīng)》先以銅錢二十文,令患人咬之,尋取穴中。手足少陽之會。正坐或側(cè)伏坐位。將耳垂向后按,正對耳垂的邊緣,按壓有凹陷處(張口時凹陷更明顯)即為此穴。
圖來源于大家中醫(yī)app
《腧穴學(xué)》楊甲三等主編
翳風(fēng)
【位置】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甲乙》)
【取法】在耳垂后方,下頜角與乳突之間凹陷中取穴。
【局部解剖】有耳后動、靜脈,頸外淺靜脈;布有耳大神經(jīng),深部為面神經(jīng)干從顱骨穿出 處。
【主治】耳鳴,耳聾,口眼?斜,牙關(guān)緊閉,頰腫,瘰疬。
【配伍舉例】《大成》聤耳生瘡,出膿水,翳風(fēng)、合谷、耳門。……復(fù)刺后穴,聽會、三里。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文獻選摘】《甲乙》手、足少陽之會。
《玉龍歌》耳聾氣閉痛難言,須刺翳風(fēng)穴始痊,亦治項上生瘰疬,下針瀉動即安然。
手少陽三焦經(jīng)巡行視頻
視頻錄自于|3D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