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市場,遇見顏色不同的法半夏,我們一起了解一下法半夏與他的炮制。 【來源】本品為半夏的炮制加工品。 【炮制】 取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內無干心,取出; 另取甘草適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 倒入用適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攪勻; 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 每日攪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 至剖面黃色均勻,口嘗微有麻舌感時; 取出,洗凈,陰干或烘干,即得。 每100kg凈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性狀】 本品呈類球形或破碎成不規(guī)則顆粒狀。 表面淡黃白色、黃色或棕黃色。 質較松脆或硬脆,斷面黃色或淡黃色,顆粒者質稍硬脆。 氣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通則2201)項下的冷浸法測定,不得少于5.0%。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肺經。 【功能與主治】燥濕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 【用法與用量】3~9g。 【注意】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貯藏】同半夏。 半夏有毒, 直接藥用會產生很大的毒副作用, 生品不作內服藥。 因此在中醫(y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 常常加入物料對其進行炮制, 從而達到減毒增效的作用。 歷代所應用的輔料較多, 主要有姜、米、醋、豬苓、米泔、麩、漿水、酒、礬水、白芥子、香油、菜油、皂角水、吳茱萸、甘草、羌活、巴豆、李仁、豬膽汁、芒硝、鹽、牛膽及蜜等。 《本草匯纂》中記載: 浸七日,逐日換水,瀝去其誕,同皂莢、白礬、姜汁、甘草遞浸,以制其毒。 次日用皂莢水、白礬水、生姜水、甘草水各浸七夜,即為法制。 以上炮制法半夏采用多種物料反復炮制,其工藝較為繁瑣。 如今炮制方法同樣能達到很好的療效,但工藝精簡了很多。 其中沿用至今并得以推廣的為甘草、石灰、生姜、白礬, 有單用一種輔料,也有2種或2種以上合并使用。 甘草石灰炮制后,與生半夏相比,法半夏化學成分的量,發(fā)生了明顯變化。 其中肌苷經過炮制后未檢測出,而增加了甘草苷、甘草酸銨,兩者的出現是炮制時物料甘草的引入。 在炮制過程中,鳥苷、腺苷、琥珀酸、鹽酸麻黃堿的含量也明顯降低。 采用濃氨水刺激小鼠黏膜引咳實驗,實驗結果顯示,生品及炮制品均具有止咳作用,作用強弱:法半夏>半夏>清半夏>姜半夏。 產生上述結果的原因則是,法半夏炮制中加入了物料甘草,甘草協(xié)同半夏的止咳作用。 甘草本身具有祛痰止咳、調和諸藥的作用。 在炮制過程中,物料甘草緩和了生半夏的燥性, 同時使法半夏的止咳作用有所加強,而且甘草也可調脾和胃, 因此臨床上多用于脾虛濕困、痰飲內停之證。 《名醫(yī)別錄》中記載著甘草“解百藥毒”。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調和諸藥的作用。 其中含有甘草甜素,水解后生成的葡糖醛酸,能吸附含醛基、羥基的毒性成分,經小便排出。 經過甘草炮制后,毒性成分被吸附,從而毒性減弱,藥性也得到了緩和。 另一方面,甘草酸類物質具有抗炎活性,可以減輕半夏毒針晶所致的炎癥反應。 生石灰的主要成分為氧化鈣,與水反應呈堿性(pH>12)。 一方面石灰水的強堿性,可使半夏的草酸鈣針晶結合蛋白變性,不再具有刺激性作用; 另一方面,石灰水本身可以使半夏中,部分針晶發(fā)生絮凝,使少量可能仍有刺激性的針晶。 混凝在大量淀粉粒或黏液細胞當中,無法釋放,從而使半夏的刺激性喪失,達到減毒目的。 生半夏用于咳喘痰多,嘔吐反胃,胸脘痞悶等證。 加入物料炮制后,該作用發(fā)生了改變,長于祛痰止咳。 半夏發(fā)揮鎮(zhèn)咳祛痰作用主要是因為生物堿,其中藥效成分為麻黃堿。 甘草酸可以協(xié)同麻黃堿發(fā)揮藥效作用,炮制物料甘草中含有甘草酸。 經咨詢,法半夏的顏色與甘草石灰水浸泡是否充分、和成品干度有關。干度好顏色會淺一些,浸泡充分顏色也會加深。 同時甘草的量及甘草的規(guī)格等級,也會影響法半夏的顏色,因三批次法半夏的色澤均在藥典描述的性狀范圍內,故認為三批均可。 具體質量,因肉眼無法判斷,希望有熟悉半夏的小伙伴補充。 聲明 醫(yī)家講求“辨證施治”,人人“證”皆不同。本公眾號所載內容為探討學習之用,不構成用藥建議,如有需求,請謹遵醫(yī)囑。 參考文獻 (1)中藥半夏復制法炮制的研究進展 崔美娜 鐘凌云 張大永 楊明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 江西南昌 四川新荷花中藥飲片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2)中國藥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