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 狀,即投名狀,類似現(xiàn)在的名片、簡歷;元,首也,頭也,即第一名。 唐代的舉人赴京考試,皆須投狀,考試居首者稱為狀頭,后稱狀元。 1 想當秀才先要過三關 明清科舉分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只有取得了秀才身份才有資格參加。 在戲劇小說里面秀才滿篇跑,大家會以為秀才容易當,其實不然,想當秀才先要通過三關的考試:縣試、府試、院試。這叫童生試,又叫小考,考取生員(秀才)資格。 縣試二月舉行,由知縣主持,正試一場,復試五場,每場考一天。第一場考兩篇八股文和一首試貼詩(五言六韻),錄取者可以直接參加下一級府試。 府試 府試四月舉行,由知府主持,縣試錄取的考生才能參加,正試一場,復試三場。第一場錄取者可以直接參加院試。 通過縣、府試的稱為童生,有資格參加下一關的院試。有人一生苦讀也做不了童生,也有人白發(fā)蒼蒼仍“操童子業(yè)”。 史上最悲催的“童生”,當屬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他沒有考中秀才,可能只是個老童生。其實,孔乙己讀過很多書,而且“寫得一筆好字”。 院試 院試由各省的提督學政主持,學政又稱學院,故名院試。正試一場,復試一場。 院試考取者稱為生員,也稱入學或進學,就是指取得了官方的學生身份,有資格入所在地的府、縣學宮。生員俗稱秀才或相公。 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人階層,享受一些小特權,但是沒有錢,也沒有官位。 △ 蔡元培童生試卷封面及正文全卷 廩生 秀才在未考取舉人之前,要參加歲考,按照成績分為廩生、增生、附生三等。廩生可從公家領取廩米津貼,但是定額很少。廩生在縣鄉(xiāng)中享有一些學霸特權,如做童生試的保薦人等。 現(xiàn)在的高考和古代科舉比較 在高校擴招前,大多數(shù)本科生可以和秀才相當,因為那時候大學生少,包分配工作,干部身份和城市戶口。 現(xiàn)在,只有考上重點大學,甚至是重點大學的畢業(yè)生,才能大致和秀才相當;普通的大學生如果不努力,還不如孔乙己。 2 鄉(xiāng)試是鯉魚跳龍門 鄉(xiāng)試是古代讀書人階層突破的一個大關。 鄉(xiāng)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在子、卯、午、酉這四年中的八月舉行,故稱秋試或秋闈(闈字從門韋聲,表示包圍的考場),鄉(xiāng)試的正副主考官均由中央政府欽命委派。 參加鄉(xiāng)試的是秀才,鄉(xiāng)試考中了以后就稱為舉人。舉人的第一名稱為解(jiè)元,表示將來由地方解送到京城參加會試。 鄉(xiāng)試的考場叫作貢院,貢院象征向天子貢奉人才,一般在各省城的東南角,著名的有河北定州貢院、南京江南貢院、北京順天府貢院。 △ 河北定州貢院 鄉(xiāng)試共分三場,每場前后共三日(以清代乾隆晚期為例),各省由主考官自行命題,不是全國統(tǒng)一考卷。 第一場(初九):《四書》八股文3篇,試貼詩一首。 第二場(十二),《五經(jīng)》經(jīng)義文5篇。 第三場(十五),經(jīng)史時務策問5道。 在地方的學術社交圈里,舉人地位很高。舉人也是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所以俗稱老爺,為什么說鄉(xiāng)試中舉是古代讀書人階層突破的關鍵呢? 我們可以大致估算一下(以清代為例)鄉(xiāng)試中舉的通過率。 每個省每屆舉人名額都會根據(jù)人口、稅賦、教育情況調(diào)整變化,一般省份約50人名額,直隸、湖廣等大省約100~120人不等,全國約按20個省計算,所以,每三年新產(chǎn)生鄉(xiāng)試舉人僅有1000~1200人。 秀才考中舉人的通過率:約1.5%~2%。 舉人考中進士的通過率:約15%~20%。 所以說,中了舉人堪比鯉魚跳龍門。 《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寫范進在54歲才考中秀才,緊接著又鄉(xiāng)試中舉,丈人胡屠戶頓時覺得他“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 連做過知縣的張鄉(xiāng)紳也來主動結交他,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考中舉人是如何實現(xiàn)階層突破的。值得一提的是,該書作者吳敬梓雖然出身于“一門三鼎甲”的仕宦之家,本人卻止步于秀才。 同樣,《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在19歲考中秀才,而且縣、府、院試均為第一名,但是到46歲時補為廩膳生,72歲時補為貢生,終生鄉(xiāng)試未中,真是鬼使神差呀,難怪朋友們都勸誡他不要再編寫神仙鬼怪故事壞了文昌運。 3 會試和殿試 會試明清時在北京順天府貢院舉行,會試通過者才能參加殿試。 會試 會試,即共會一處比試科藝,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時間在鄉(xiāng)試次年,即丑、辰、未、戌年的春季,又稱春試或春闈。 會試的考試方式與鄉(xiāng)試相同,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清朝每科大約錄取二三百名,參加考試者常有數(shù)千人。 △ 徐顯卿宦跡圖·棘院秉衡 殿試 為了防止科場舞弊,在會試后的殿試前增加復試,復試為期一天,也在保和殿舉行。 復試后的貢士再由皇帝親自殿試,殿試為期一天,新科貢士們黎明入場,日暮交卷。殿試只考時務策1篇。 根據(jù)殿試成績把進士分為三甲: 一甲進士及第,欽定御批三名,又稱三鼎甲。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二甲進士出身,人數(shù)占三分之一。第一名稱為傳臚。 三甲同進士出身,人數(shù)占三分之二。第一名亦稱傳臚。 金榜題名 △ 進士題名碑 朝考 傳臚大典后,二、三甲進士還要再進行朝考,又稱館選,俗稱點翰林,綜合前后考試成績,擇優(yōu)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其余分發(fā)各部候補銓選或赴外地任職。朝考亦分為三等,一等第一名稱朝元。 曾國藩(1811-1872年)于24歲在長沙中舉人,會試參加了三次才中,殿試僅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但是他在朝考中成績優(yōu)異,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親拔為第二,幸運地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從此仕途平步青云。 鄭板橋(1693-1765年)運氣就差得多,他20歲左右考取秀才,因為家貧,先設塾教書,后在揚州賣畫,40歲南京鄉(xiāng)試中舉,44歲會試考中,殿試列二甲第八十八名,5年后才出任范縣令。鄭板橋兩任知縣,為官十年,勤政愛民。 △ 明代 仇英《觀榜圖》局部,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原創(chuàng) | 水木館主 編輯 | 祁蕊 美編 | 徐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