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聊聊儒,其實也是最近因《大秦賦》引發(fā)的爭論的延續(xù),秦始皇“坑儒”嘛,被罵幾千年。 不過,本文不深究儒的好壞與否,那是專家們去考慮的事情,本文只簡單聊聊儒的韌性和耐心。 自從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決策以后,儒學就成為咱們古代歷史上,各王朝奉行的主流思想學說,延續(xù)至晚清。 它一直在影響著古代皇權政治時期,人們的言行舉止,乃至國策等方方面面。 而儒從出生到完成它所期待的思想上的大一統(tǒng),也是經過不少挫折和努力的。 一:儒在先秦時期不受待見? 儒早先于春秋時期出現(xiàn)在這個世界上時,并不被當時的各個諸侯國接受。 哪怕孔子、孟子這樣的教學宗師為其呼號一輩子,都沒能成為先秦時的主流思想學說。 原因也很簡單,儒學引導人向善學禮沒錯,但它骨子里是代表著保守,也就是不折騰思想。 而在春秋至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誰敢保守? 保守意味著,不知道哪天就被人奪去幾座城池,嚴重的,就被滅國了。 所以,包括儒在內,道和墨都不怎么受諸侯們待見。 墨還強一點,它好歹注重實踐和器械,對某些諸侯國,特別是弱國,有一定實際意義上的幫助。 可儒和道,一個講復古和不折騰,一個講無為,在大爭之世時,誰敢學他們? 因此,孟子說:"諸侯惡周禮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焚儒書的不止是秦始皇,先秦時,大家都這么干過。 但儒的韌性比任何學說都強,特別是不折騰思想,對于皇權統(tǒng)治的合理性,以及治理百姓有相當?shù)淖饔谩?/p> 大爭之時不要想了,大一統(tǒng)時,它就體現(xiàn)出優(yōu)越性了。 二:儒不爭朝夕,只期待萬年? 秦始皇一統(tǒng)中國后,儒家就開始努力了,試圖改造秦始皇不成,就開始寄望下一代,最典型的就是秦始皇的長子扶蘇。 秦始皇不用儒,有一定的客觀原因,新建之朝,他需要盡快的把全國整合在一起。 于是,有了各種鞏固大一統(tǒng)的制度出臺,有了勞民傷財?shù)拇笮拗钡篮婉Y道,修長城等行為。 除了鞏固統(tǒng)治外,外面還有個匈奴虎視眈眈,不盡快把全國整合起來能行? 秦始皇能多活幾十年,能在生前把全國整合完畢的話,到那時,他也會整合思想。 至于是不是選儒,那就不好說了,但整合思想的步驟,是一定會有的。 儒家也能看到這一點,他們要爭的就是這個,也相信憑借儒對百姓思想和行為上的規(guī)范、教化,能夠從各種學說中脫穎而出。 儒家并不寄望某一任皇帝,秦始皇不行,就改造下一代,儒是不爭朝夕的,他們要爭的是一萬年。 扶蘇其實被改造得很成功,不惜公開頂撞秦始皇,試圖勸說秦始皇往他和儒家所期待的方向改變。 如果不是秦始皇堅持己見,發(fā)恨把扶蘇趕走,儒家都不用等到幾十年后的漢武帝時期了。 即使扶蘇后來完蛋了,儒也沒有消沉,繼續(xù)尋找適合的時代和適合的對象,沒幾十年后,就等來了漢武帝。 漢武帝時期,他要面對開國以來遺留的勛貴和藩王掣肘皇權的問題,還要整合國力攻打匈奴,需要權貴們和老百姓們少折騰。 而儒家的皇權天授,以及引導百姓尊禮守法的不折騰思想,和漢武帝一拍即合,因此,雙方達成了全面的合作。 從孔子創(chuàng)造儒學,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用了四百多年時間,不斷努力之下,終于完成它的大一統(tǒng)。 而且,從此以后,它就站在最高處,不下來了。 三:儒在各朝代中的忍耐和等待? 儒善于等待,因為在秦始皇搞完大一統(tǒng)后的古代皇權統(tǒng)治時期,儒的優(yōu)勢太強。 歷史上的歷朝歷代中,儒都能在合適的時候成為絕對的主流。 漢朝建立后,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就不怎么尊儒,還曾用儒生的帽子做撒尿牛丸。 漢文帝、漢景帝也不是完全依靠儒的思想完成的“文景之治”,但儒就能耐心的等到需要它的漢武帝出現(xiàn)。 三國時,曹操用人不問出身,等他死后,曹丕就必須對以儒為主的世家們做出很大的妥協(xié),讓出了官員的選拔權,才完成以魏代漢。 宋太祖和宋太宗這兩位宋朝老祖宗從來沒有說過“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樣的話,但儒就能熬到宋仁宗時期,把這句話變成真的。 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對儒也是不怎么尊敬的,刪改孟子的語錄,反腐時,對士大夫們的懲治殘酷無比。 可朱元璋有“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金身護體,誰也拿他沒辦法。 但儒就等著你仙去,不是還有皇太子朱標和皇太孫朱允炆嘛。 朱標和朱允炆因為各種原因,沒能完成儒的期待,新上臺的明成祖朱棣誅殺大儒方孝孺十族,到處玩開拓,這和儒的保守也是格格不入。 朱棣畢竟壽命有限,儒也不著急,早在皇太子朱高熾身上下了重注。 等到朱棣駕崩,儒就迅速占據(jù)了主導地位,當時最可惜的就是,停止了下西洋。 清朝建國初期,對儒是又打又拉,連續(xù)幾任皇帝們試圖主導儒的運用,文字獄持續(xù)了一百多年。 可最終也沒能堅持住,到嘉慶皇帝上臺后,已經上不得馬的八旗子弟無法成為皇權的有力支撐,皇帝要維護統(tǒng)治,還得全面依靠儒。 嘉慶殺和珅后,朝廷六部的主導權全被讓給了漢族士紳,文字獄從此消失。 從以上部分朝代的事例就可以看到,儒的韌性和耐心有多強。 古代有“沒有千年的王朝,只有千年的世家”的說法。 可千年世家算什么?唐朝時的“五姓七望”到宋朝時就沒了以往的威風,但孔、孟、顏等家族卻一直都牛。 思想上的全民認同才是永恒,儒的傳承可比所謂千年世家的傳承強太多。 四:對外,用儒用一半,王朝可以站著,全面用儒,王朝只能蹲著?? 古代王朝中,大家普遍推崇漢、唐,可漢、唐在儒的運用上,其實只用了一半。 也就是對內用儒治理萬民,鞏固皇權,對外,并沒有用儒的思想去對待友邦。 漢、唐的強盛和尊嚴是用武力開拓出來的,壓制不服,萬國來朝,靠的絕對不是儒。 否則,“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就應該改成“犯強漢者。雖遠必教化”了。 如果按照儒的思想來,教化不了怎么辦?那就不理你,不來往,讓你永遠是個不知禮儀的蠻夷之國。 漢、唐之后,全面用儒的宋、明兩朝都放棄了開拓,也相應的放棄了對外的壓制和尊嚴。 所以,宋、明分別被少數(shù)民族政權消滅,儒的保守也相對的降低了兩朝對外的戰(zhàn)斗力。 清朝前期,也是比較外向的,但到乾隆皇帝死后,也放棄了主動對外開拓,這和國力的下降有關,也和儒重新變成主導有關。 當西方用大航海的紅利超過我們時,儒的保守卻讓我們從領先到全面落后。 這一落后就是幾百年,我們至今仍在拼命追趕,為復興而努力。 五??:王朝不認同儒,就不能長久,皇帝配合儒,名聲也會好????? 中國歷史上的各朝代,不認同儒的,大多不能長久。 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進入中原后建立王朝的,想要維護統(tǒng)治,也必須跟儒配合。 比如,五胡亂華時期,蒙元時期,都不怎么認同儒,于是,所有的王朝都迅速消散,強大如蒙元也沒有超過百年。 所謂“胡虜無百年國運”應該是“胡虜不信儒,無百年國運”。 如遼、金、清等朝代,對儒做出了一定的妥協(xié),學儒用儒,享國時間就要長得多。 歷史上的各個分裂時期同樣是如此,亂世無教化,禮崩樂壞,不斷有野心家站出來推翻前朝,自然不可能長久。 由此看,儒對古代王朝的穩(wěn)定,是有相當作用的,這個即使是儒的反對者,也不能否認。 在史書中,有很多皇帝的名聲特別好,而這些皇帝都是絕對配合儒來治理國家的。 大凡是以“仁”、“孝”、“理”等字眼作為廟號的皇帝,基本上都是此類皇帝。 這些字眼代表的含義本就是儒家主要宣揚和傳承的思想。 有這些廟號的皇帝,在他們執(zhí)政時期,也是皇權被儒壓制得最厲害的時期。 宋仁宗,宋孝宗,宋理宗,明仁宗,明孝宗,清仁宗等等,莫不如是,好名聲是用跟儒分享權威換來的。 而比較愛折騰的皇帝,在廟號的制定上,儒都會玩些小心眼。 各朝代的開國皇帝沒法貶,即使他們再怎么折騰,地位擺在那,沒有開國皇帝就沒有王朝。 王朝中期的皇帝們,就沒有這個便利了,比如宋神宗,明武宗,明神宗等。 宋神宗搞改革,想開疆拓土,得罪了相當多的保守型士大夫。 明武宗試圖擺脫士大夫的鉗制,用劉瑾整他們,還喜歡跑到長城外去玩打仗。 明神宗跟士紳們爭商稅、礦稅,搞“萬歷三大征”,別看他躲在皇宮里幾十年不上朝,其實沒少折騰。 如此這般,在這些皇帝們死后的廟號制定上,儒就不那么友好了。 這也告訴我們一個大多數(shù)人都認同的道理,得罪誰也別得罪讀書人。 讓不服者遺臭萬年,對儒來說,是很容易辦到的,秦始皇不就是最好的榜樣? 總結,儒這門思想學說,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很重要的,是我們傳承的文化中,最不可忽視的。 儒有優(yōu)點,至少在大一統(tǒng)王朝時期,它的優(yōu)點比大多數(shù)學說都明顯,能幫助社會穩(wěn)定和教化萬民,這是任何大一統(tǒng)王朝都需要的。 且,儒提倡的仁、智、禮、義、信也都是為人處事不可或缺的美德。 缺點就是偏向保守,儒崇尚的三代之治,周禮等,崇尚復古,這些都是阻礙古代社會、科學進步的主要因素。 古中國,能獨自連綿傳承不絕,儒的幫助很大,至近代,中國的落后,也有儒的頑抗在內。 孰是孰非,或許還會不停的爭論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