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兒芹 來源產(chǎn)地為傘形科植物鴨兒芹的莖葉。 夏、秋間采收,割取莖葉,鮮用或曬干。 生于海拔200-2000m的山地、山溝及林下較陰濕地區(qū)。 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別名三葉、起莫、三石、當(dāng)田、赴魚、野蜀葵、三葉芹、水白芷、大鴨腳板、鴨腳板草、野芹菜、紅鴨腳板、水芹菜、牙痛草、鴨腳菜、梭丹子、鴨腳草、鴨腳掌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無毛。主根短,側(cè)根多數(shù),細長。 莖光滑,具叉狀分枝。基生葉及莖下部葉有長5-20cm的葉柄,葉鞘邊緣膜質(zhì);葉輪廓三角形至廣卵形,長2-14cm,寬3-17cm。通常為3小葉,中間小葉片鞭狀倒卵形,先端有短尖,基部楔形,兩側(cè)小葉片斜倒卵形至長卵形,近無柄,小葉片邊緣均有不規(guī)則的尖銳重鋸齒,有時2-3淺裂; 最上部的葉近無柄;小葉片卵狀披針形至窄披針形,邊緣有鋸齒。復(fù)傘形花序呈疏松的圓錐狀,花序梗不等長,總苞片及小總苞片均為1-3,線形或鉆形,傘輻2-3;小傘形花序有花2-4,萼齒細小,三角形;花瓣白色,倒卵形,頂端有內(nèi)折的小舌片; 花柱基圓錐形,花柱短,直立。分生果線狀長圓形。長4-6mm,寬2-2.5,合生面略收縮,胚乳腹面近平直,每棱槽內(nèi)有油管1-3,合生面油管4。花期4-5月,果期6-10月。 性味功效《全國中草藥匯編》 辛,溫。 祛風(fēng)止咳,活血祛瘀。用于感冒咳嗽,跌打損傷;外用治皮膚搔癢。 《中藥大辭典》 "辛淡微苦,寒。" 消炎,解毒,活血,消腫。治肺炎,肺膿腫,淋病,疝氣,風(fēng)火牙痛,癰疽疔腫,帶狀皰疹,皮膚瘙癢。 《中華本草》 味辛;苦;性平 祛風(fēng)止咳;利濕解毒;化瘀止痛。主感冒咳嗽;肺癰;淋痛;疝氣;月經(jīng)不調(diào);風(fēng)火牙痛;目赤翳障;癰疽瘡腫;皮膚瘙癢;跌打腫痛;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或煎湯洗。 鴨兒芹根為傘形科植物鴨兒芹的根。 夏、秋間采挖,去其莖葉,洗凈,曬干備用。 味辛;性溫 發(fā)表散寒;止咳化痰;活血止痛。主風(fēng)寒感冒;咳嗽;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30g;或研末。 鴨兒芹果 為傘形科植物鴨兒芹的果實。 辛,溫。 消積順氣。治食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