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大地有無數的江河,潤澤了豐饒的土地,猶如漫天星斗的中國古文明就散落其間,黃河、長江的地位毋容置疑,而清流奔涌的漢江,雖然普通,卻甚為獨特,唯有它被賦予了整合華夏文明的概念,漢江的“漢”成了華夏民族文化、精神的集合體,為什么呢? 漢江是長江最長的支流,流程達1577公里,現代的漢江三源均在陜西寧強,從秦嶺南麓出發(fā),至湖北武漢的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雖然每段有不同的當地名稱,如勉縣稱沔水、漢中稱漢水、安康至丹江口稱滄浪水、襄陽稱襄水,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稱——漢江。 漢江串聯起了漢中盆地、安康谷地、南襄盆地和江漢平原,在古代有特別的歷史地位,下面,一起來認識這條普通又獨特的河流,思考它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漢水從哪里來? 漢水是伴隨著秦嶺的誕生而發(fā)育的河流,早、中三疊紀的印支運動,使我國四分之三的陸地板塊完成拼合,也奠定了南秦嶺大的構造格局,秦嶺的構造運動由板塊構造運動轉換為陸內造山運動。 在侏羅紀、白堊紀時的燕山運動中,大秦嶺地區(qū)形成南北褶皺帶構造格局;新構造運動以來,經歷了多次的塊斷式垂直升降運動,加上多種侵蝕作用,才出現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大秦嶺,古漢水就發(fā)源于這里。 秦嶺 漢水也從新構造運動開始,向今天的模樣演化,伏牛山和桐柏山地質抬升、荊山與大洪山之間地質下沉,漢水順暢來到了江漢平原,最終匯入沖出巫山的長江。 古人為什么把它命名為“漢”呢?或許是他們認為既然“維天有漢”,地上也要有河流與銀漢或天河對應,把這條與天上的銀河那樣浩瀚的河流命名為“漢水”。 古漢水源頭的天水地區(qū)有“天河注水”的神化故事,傳說很久以前,這里的大地裂開一條大縫,天上的河水傾瀉而下注入裂縫中,后來被命名為“天水井”,人們認為它與天河相通,漢水的流向又與銀河的夏季走向一致,古人才這樣給漢水命名的嗎? 反過來,若漢水之名源于銀漢,那么漢水的源頭,即是地上“天河”的源頭,前有蕭何勸慰劉邦的“(漢水)語曰天漢,其稱甚美”,漢水潤澤的地方是漢朝的搖籃,后來的漢武帝把漢水的發(fā)源地——故邽戎地命名為天水,有這個原因嗎?我們不得而知,只是漢武帝時代,漢水的源頭可能不在天水了。 漢水的源頭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考察隊確定了長江的源頭,與此同時,考察隊還發(fā)現在遙遠的地質年代,古漢水誕生于長江之前,它發(fā)源于大秦嶺中西部的甘肅天水市齊壽山(古名嶓冢山),早先已有人在略陽和寧強一帶發(fā)現古河道遺跡,后來確認是古漢水的河床,西漢水是古漢水的上源。 《后漢書》記載的“隴西、漢陽、張掖、北地、武威、武都,自去年九月以來,地百八十震,山谷坼裂,壞敗城寺,殺害民庶”,就是公元前186年的武都大地震,略陽、寧強、勉縣一帶發(fā)生大滑坡,不久后“天池大澤”消失,而在地震中形成的堰塞湖發(fā)生溢流侵蝕,西漢水成了嘉陵江的一部分。 現代漢江的源頭變成了陜西寧強,古漢水的上源東西分流,東漢水成了今天的漢江,從陜西寧強縣嶓冢山出發(fā),漢江接納了來自秦嶺和大巴山的涓涓細流,進入湖北后又納入了鄂西北、鄂西和南陽盆地的水源,膂力越發(fā)充沛,擁有了浩浩湯湯的氣勢。 漢水之“漢” 浩浩湯湯的漢江,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先有“漢水”其名,后有“漢水”其字,但“漢”字產生于何時已經不可考,目前尚未發(fā)現“漢”的甲骨文,也無法確定上古時期的字形,稍后的金文才有與“漢”相似的字形。 “漢”的字形從“水”,“難”省“隹”為聲,金文的“漢”分兩種,一種是“水”加“黃”,另一種是水加省去“隹”的“難”(或省去“火”的“熯”);籀文的“漢”,左為“水”、右上為“域”、右下為“火”,其中“火”作為“熯”(音hàn,干貌或火氣之意)替代,它們都有什么含義其實是可以想象的。 那么,春秋戰(zhàn)國時代占據漢江中下游的楚國是如何寫“漢”的呢?楚懷王給鄂君啟于的“鄂君啟舟節(jié)”(類似現代的免稅通行證),“水”上有“魚”、“鳥”、“草”就是楚國的“漢”字。 可以說,金文、籀文,或是楚國的“漢”與“灘”通用,“漢”都是為河流而造的字,它的本意就是漢水,無論是《尚書·禹貢》的“江漢朝宗于海”,還是《詩經·大雅·江漢》的“江漢浮浮”、“江漢湯湯”,“漢”都是指漢水。 意味深遠的“漢” 楚人在漢江流域開創(chuàng)了嶄新的天地,漢江滋養(yǎng)下的土地是楚國興起的核心舞臺,他們在這里伐倒巨木、鑿通溝渠、開墾農田,以篳路藍縷的優(yōu)秀品格,使楚國成為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的南方大國,它雖然被秦國所滅,但它的后人也是推翻秦朝的人。 漢江峽谷 鴻門宴后,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逼到南鄭,這里是頭枕秦嶺、腳踏大巴山的盆地,偉岸的秦嶺擋住了黃土與寒風,匯聚眾細流的漢水貫穿全境,滋養(yǎng)著一方沃野,順漢水而下直抵荊楚,溯漢水而上則直達隴西,再借道渭水輕易下關中,蕭何勸慰劉邦時把漢水比喻為“天漢之水”,在漢水之畔的三四個月里,劉邦東山再起。 漢水原是溝通原來秦國與楚國的紐帶,秦國用兵力統(tǒng)一天下,對域內政治、經濟、文化進行了初步的整合,然不長久,二世而亡,漢朝建立后,政治上承“秦制”,文化上卻承“楚制”,也是在漢朝,華夏族的文化、精神得到了全面的整合,“漢”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華夏族自此稱為漢族,華夏文化稱為漢文化。 在漢朝建立前,“漢”不過是大江支流的名稱,漢朝建立后,“漢”成為華夏族文化精神的集合體,有漢水才有漢王,有漢王才有漢朝,“漢”的深遠內涵,不言而自明,漢族、漢人、漢子(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對漢朝男子的叫法)、漢語、漢字、漢文化足以說明一切。 永遠的漢江 漢江流域中,山地占去很大比例,但仍是膏腴之地,在古代特別明顯,無論是可耕種的山地,還是泛濫平原、沖積平原,因溫暖濕潤的氣候,漢中盆地、南襄盆地和江漢平原均是物產豐饒的地區(qū),新石器時代就能吸引來古人,從出土的遺跡、遺物上看,是古代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帶。 每當金秋時節(jié),漢江流域各地都會呈現一派豐收的景象,漢江所潤澤的土地,是歷朝歷代的屯點地和重要產糧區(qū),借助漢江的水運之利,物產又能匯集起來,這里不是天下的唯一,卻或多或少事關全局。 楚國失去漢江流域,陷入風雨飄搖;劉備對吳國沒能控制漢江下游,對魏國沒能控制漢江中上游,諸葛亮縱使有天妒之才,在秦嶺之前也不得不面對失敗的現實,沒拿下漢水,何以言興復漢室! 在關中、河洛地區(qū)作為全國中心的時代,漢江起著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作用,即使在隋唐時期,南北的溝通逐漸轉變?yōu)榇筮\河,但是秦嶺古道、蜀道和漢江所構成的“十字金釵”,也為盛唐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漢江成就了一方沃土的輝煌與榮耀。 現代的漢江,不僅恩澤著陜西、湖北兩省,它的一汪碧水還能夠滋養(yǎng)北國。漢江與其最長支流丹江的交匯處,是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給河南、河北的二十余座城市及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送去源源不斷的清水。 丹江口水庫 漢江見證了華夏民族文化、精神的全面整合,三千里漢江滋養(yǎng)的一方寶地,是華夏民族的福地,漢江的恩澤穿越了時間,從古而延續(xù)到今天,如水流一樣源遠流長,世事多變,而漢水不絕,它雖然普通,卻被賦予最特別的含義,這就是永遠的漢江。 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