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倫的博物學》 原創(chuàng)系列之五十九 圖文/林海倫 編輯/小山 棕馬蜂,恐怖黃蜂之一,頭頂上有3個小的單眼 每年的5月和6月是自然界各種蟲子的最活躍期。我天天泡在大自然中,每每遇見各種蟲子都會隨手用塑料小罐頭把它們帶回家中,然后將其放到顯微鏡下認真觀察,并用相機記錄下來。 中國虎甲的頭部,具金屬光澤的虹彩體表, 下方發(fā)達的大顎是其捕食法寶 專門在路面上攔截其它蟲子,被稱為“攔路虎” 昆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個體非常小,用人的肉眼直接觀察往往是很不顯眼的。但是將蟲子放在幾十倍的顯微鏡下放大來觀察,其形象立馬高大精致起來。 某天牛的臉,憨態(tài)可掬,頗具老牛氣質(zhì) 松墨天牛的臉頰上具濃密的毛茸,有幾分豹子的威猛 某天牛的頭部,青銅器一般的前額無毛,古典而莊重 那些平時極為常見的蟲子放在顯微鏡下都會讓人驚嘆其外表是多么的奇特和怪異。我想如果這世上有外星生物的話,那么將昆蟲放大上千倍或者上萬倍就是匪夷所思的生命體。 巨蚊的頭部和口器,它們不會吸血,只采花蜜 本期專門將昆蟲的頭部整理成一輯,頭部是蟲子的主要器官,也是它們的標志性部位。當然昆蟲的翅膀和身體的其它部位也各有很大的看點,將在以后介紹給大家。 金黃指突水虻碩大的復眼占居臉龐的大部分領(lǐng)地 此為虻蟲一大特點 昆蟲的頭部有巨大的復眼,復眼由成千上萬個小眼組成,它們整齊地排列在球形或各種形狀的表面,每個小眼形成視覺的一小部分,所有的小眼產(chǎn)生的影像拼合成一幅完整的影像,其成像原理與人類的全然不同,人看東西時是靠掃描成像的,昆蟲則是一下子由所有復眼一次成像的。 巨大蜓的復眼放大400倍,小眼之間不呈同一平面 組成復眼的小眼通常呈六邊形,也有呈四方形的,小眼之間并不呈一個平面,而是由各自的球面構(gòu)造。整個復眼其實是一層很薄的膜,這真是超級精細的成像薄膜。 專門捕食蚜蟲、介殼蟲和紅蜘蛛的脈翅目昆蟲草蛉的頭部。 昆蟲的頭部還有重要的感覺器官,就是頭頂上的一對觸角。不同類群的昆蟲擁有各自獨特的觸角形狀,因此觸角的形態(tài)特點也是重要的鑒別特征。 尺蠖蛾的頭部,觸角呈絲狀,口器并不發(fā)達 螽嘶的頭部棱角分明,復眼較小,綠色為保護色 比如,蝴蝶的觸角呈棍棒狀,蛾子的觸角呈羽毛狀或絲狀,天牛的觸角粗壯而綿長,螽嘶的觸角十分細長。而蜻蜓、蒼蠅和蜜蜂的觸角又很短。有次看到一只蜻蜓的頭上長有蝴蝶一樣的觸角,仔細辨別后發(fā)現(xiàn)它們不是蜻蜓,而是脈翅目的蝶角蛉,與蜻蜓無關(guān),只是外形有些相似而已。 筒天牛用發(fā)達如剪刀的大顎啃咬樹皮,寧波人喚為“鋸樹郎” 仰泳蝽的頭部正面觀,下部具刺吸式口器 昆蟲頭部的下方是昆蟲的口器,每種昆蟲都有各自的取食習性,同時必然會有與之相適應(yīng)的口器構(gòu)造。 青豹蛺蝶雌蝶的頭部正面觀,前臉中部一對發(fā)達的唇須 箭環(huán)蝶前臉中也有發(fā)達的唇須,既保護復眼又能清潔口器 蝴蝶采吸植物的花蜜或樹汁,它們擁有可以卷縮的虹吸式口器,平時像發(fā)條一樣收攏在頭部的下方,取食時伸長抽吸花蜜。這種吸管的構(gòu)造極為精細,由左右兩枝拼合而成,阻塞時可以分開清理,口器基部發(fā)達的唇須是用來清潔口器的。 青豹蛺蝶雌蝶發(fā)條式的口器尖端可見有突起的味覺細胞分布 青豹蛺蝶雌蝶的口器頂端放大400倍 我在觀察蝴蝶的口器時,意外看到其尖端有一些微小的突起,這些突起放大1000倍后可以清晰地看到都是具有探針的味覺細胞,幾乎所有我看過的蝴蝶都有味覺細胞分布在其“舌尖”上,只有紅珠鳳蝶不具這一特征,這是首次發(fā)現(xiàn)蝴蝶舌頭位置的直接證據(jù)。由此顛覆了之前一直認為蝴蝶的“舌頭”不在口器上的理論。以前人們一直認為蝴蝶的味覺細胞是位于其前足上的,而通過顯微觀察發(fā)現(xiàn)前足上根本沒有類似的味覺細胞的。 紅頭芫菁頭部像禿頂老和尚,紅色是有毒的標志 小蚱蜢的頭部,四方的臉形,下部有咀嚼式口器 熊蜂的頭部,長滿濃密的毛茸,對植物的傳粉倒是很有利的 而甲蟲和黃蜂的口器是一對大顎,通俗地說是兩顆有力的大牙齒。而虻蟲、蚊子、蟬和蝽的口器是刺吸式的,蚱蜢和螽嘶的口器是咀嚼式的,而蒼蠅的口器則是舐吸式的,像個吸塵器。 跳蛛的頭部,具8個單眼,其中前方一對最大最發(fā)達 蜘蛛綱的蟲子不具復眼,但視力同樣超好 蟹蛛的頭部,它們體型較小,專門守在花朵上搞伏擊戰(zhàn) 小沙蟹的前臉,具淺藍色的有柄復眼 蟹的眼睛與昆蟲綱的復眼是同源的 昆蟲世界的奧妙可謂無窮無盡,全世界有百萬種之巨,分為33個目,每個目就是一大類別,可見其紛繁復雜的程度。但是要認識它們只有走近它們,最直接的辦法是將其放大后來觀察認識其面貌和構(gòu)造。 金色虻蟲的頭部,頂面復眼呈淺藍色,下部復眼為虹彩色 復眼的直徑相差懸殊,是我見過的最為奇特的復眼類型 然后就是通過飼養(yǎng)來與其進行互動來認識其生命的本質(zhì)。其中的樂趣早有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在《昆蟲記》中有大量的記述,但是最大的樂趣只有親身經(jīng)歷才能真正體會得到。 林海倫 2019年6月28日 ----the end--------- 林海倫老師工作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