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大家介紹四個可以用意念控制的機械臂, 它們猶如天使的翅膀,使迫切需要它們的人重獲新生! 同時,肢體健康的人通過這些機械臂也能體驗到“意念操控”的樂趣…… 7歲失臂女孩珍妮 這個名叫Eason的19歲的男孩,用了5年時間,憑借一己之力,突破重重困難, 成功研發(fā)出了可意念控制的機械手臂,被媒體譽為“下一個比爾蓋茨或喬布斯”。 不僅在白宮受到奧巴馬的親自接見,還接到了NASA的工作邀約。 而他所做的一切,僅僅是為了幫助一個小女孩。 那時Eason還只有14歲,遇到了生來沒有手臂的7歲女孩珍妮, 對設計、電子和編程幾乎一無所知的他,憑借信念和興趣從零開始, 一頭扎進車庫,只為改變小女孩的生活。 Easton的發(fā)明歷經(jīng)了無數(shù)次迭代, 從韌帶材料選擇到肌肉動力來源,從3D打印到操控方式的優(yōu)化, 從機械臂的三維設計,到電子元件與編程 他不斷收集殘障人士的反饋,一次又一次優(yōu)化改進 在第四版的產(chǎn)品中,在專家們的蔑視、嘲笑和不看好中, 用3個月時間攻克了世界級難題——用腦電波控制手臂。 這款機械臂功能強大,基本可以完成一系列高難度動作。 握手、抓取物體 ? 傳球 ? Easton的發(fā)明除了螺絲、齒輪等零件幾乎都可以用3D打印制作出來, 將義肢的成本從80000多美元降低至500美元,并在網(wǎng)上公開了程序代碼, 讓所有人都能通過網(wǎng)絡下載,從而幫助更多的殘障人士。 高位截癱患者簡·舒爾曼 上圖機械的發(fā)明者來自匹茲堡大學醫(yī)學中心,是珍妮弗·L·克林格博士率領的研究團隊。 他們幫這位53歲的高位截癱患者簡·舒爾曼,成功掌握了用大腦控制機械臂, 進而完成一系列復雜手部動作的技能。 比如用大腦控制手臂抬起來,和邊上的研究人員握個手。 慢慢地將手臂移過去,張開手,撿起放在桌上的小球。 將物品遞給身邊的珍妮弗博士,舉起來,再松開手, 完成這些動作,需要用到4mmx4mm大小、具備96個微型觸點的電子芯片, 在芯片通過手術植入患者大腦之前,研究者們會利用成像技術,詳細分析患者大腦的功能區(qū)域,找出大腦中控制手臂及手掌的區(qū)域。 與芯片相連的接口會被留在外面,人腦會以生物電信號的形式控制肢體, 植入大腦的芯片捕捉到電信號以后,通過接口傳送給計算機,對信號加以解析, 隨后計算機命令機械臂做出相應的動作。 失去部分肢體的猴子 在研究大腦與機械臂互連互通的領域,芝加哥大學的尼古拉斯·海佐波勒斯教授, 曾在猴子身上用同樣的原理做過對照實驗, 研究由于肢體殘缺而長期閑置的大腦職能, 有沒有可能在機械手臂的訓練下,重新啟用甚至恢復。 試驗一共選取了三只因故失去部分肢體的猴子,并將它們分為兩組, 命名為Monkey-Z的一組, 芯片植入在有完整肢體那一側的大腦皮層。 而命名為Monkey-K的一組, 芯片植入在肢體缺失那一側的大腦皮層。 下圖簡略顯示了植入芯片的大腦皮層當中, 相應神經(jīng)網(wǎng)絡連接的密度與強度。 可以很清晰地看到, 最終兩組猴子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都得到了增強。 也就是說,經(jīng)過大量地使用大腦操縱機械臂后, 原本因為失去肢體而退化的神經(jīng)連接, 重新恢復了部分功能, 并且可以訓練大腦進行一些之前沒做過的任務, 這深刻地顯示了大腦的適應性和神經(jīng)的可塑性。 下圖為猴子在用大腦直接操控機械臂。 在2016年,該實驗中心又招募了新的志愿者來開展研究。 高位截癱患者內森·科普蘭是其中一員, 通過一項叫做皮層內微刺激的技術, 研究人員利用植入大腦內部的芯片, 成功繞過脊柱,直接對大腦釋放觸覺電信號, 以此讓內森的大腦產(chǎn)生「觸覺」的感覺。 但是隨著訓練次數(shù)的增多和大腦的恢復, 內森現(xiàn)在可以感受到手上的壓力, 并在一定程度上感知到壓力的強弱了。 將眼睛蒙上以后,研究人員觸碰手指, 內森可以清楚地說出被觸摸的是哪一根。 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們表示, 它們最終的目標是做成一個完全仿真的機械手臂, 有觸覺,能感覺溫度,還能自由操作。 首例無需植入芯片的普通人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者在去年年底取得了一項重大突破, 讓普通人在沒有植入大腦電極的情況下, 只憑借“意念”,在復雜的三維空間內實現(xiàn)物體控制, 包括操縱機器臂抓取、放置物體和控制飛行器飛行。 該研究成果有望幫助上百萬的殘疾人和神經(jīng)變性疾病患者。 相關論文已經(jīng)在 Nature 旗下期刊 Scientific Reports 以開放獲取的方式發(fā)表。 受試者只需要通過想象,他們就能真實地移動機械臂。 這項研究基于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技術, 通過一頂包含了64個電極的 EGG 帽子 記錄受試者大腦中的微弱電流活動。 隨后,這些信號會被輸入一臺計算機,通過先進的信號處理技術和機器學習算法, 將記錄下來的這些“思維信號”轉化為行動。 所有參與實驗的人都能保持抓取物體的成功率在 80% 以上, 在把物體放回到貨架上的成功率超過 70%。 (試驗設置:在15個 session 中,受試者需要對物體依次實現(xiàn)不同級別的控制:僅控制虛擬鼠標,用機械臂抓取四個物體、五個物體、以及隨機在貨架上抓取目標物體。來源:論文) 下面視頻展示了受試者頭戴EGG帽,控制飛行器在復雜的三維空間中飛行及其原理。 意念控制最初是指人的大腦有意識地控制自身的言語和行為。 而在20世70年代,研究人員提出了用意念支配機械, 以幫助四肢殘疾和脊髓受損的人重新行走和支配上肢的行為。 但是,這個提法的術語準確地說并非是意念控制,而叫腦機接口, 腦機接口(BCI)技術旨在提供人類大腦和外部設備之間連接的橋梁。 今天介紹的這四個機械臂都是腦機接口的應用,而最后一個表明了使用非侵入性BCI技術對假肢進行人為操作的可行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