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成華書法作品欣賞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多次強調(diào)“知足者富”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這些都告誡我們,最大的災禍是不知足,是不及時終止自己無窮的欲望,知足方可成事干事,知止才能遠離屈辱,只有知道滿足而獲得的富足,這才是長久的富足。 01 知足者富,知足不辱 人心最難在知足。有一首《解人頤》的詩,對人性中的貪欲作了入骨三分的刻畫,詩中說,“終日奔波只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具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最后發(fā)出了“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夢西”的感嘆。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合理的需求能夠催人奮進,積極向上向善,假如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不知道滿足,一味放縱欲望,就會墜入無底深淵。 唐代柳宗元在《蝜蝂(fù bǎn)傳》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種叫蝜蝂的“善負小蟲”,因背部不光滑,東西堆上去不會散落,所以特別喜歡背東西,看到什么就背什么,它背上的東西越來越重,雖然疲憊不堪,但卻不愿停止,最終蝜蝂被壓得爬不起來。有時人們可憐它,替它拿掉背上的東西,可是它緩過來勁兒,還能繼續(xù)爬行后,就又開始像原先那樣接著抓取東西放在背上。這種小蟲還喜歡往高處攀爬,最終它在背著沉重的負擔向高處爬時,耗盡心力跌落,一命嗚呼。蝜蝂的悲劇,就在于不知足,背負貪欲而行。 “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碧K軾在其所著的《寶繪堂記》中說,“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指以物來寄寓自己的感情,從中獲得審美的愉悅;“留意于物”,指以物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從而實現(xiàn)占有的目的。蘇軾年輕時酷愛書畫,家中收藏的,唯恐失去;別人擁有的,唯恐得不到。后來幡然醒悟:“吾薄富貴而厚于書,輕死生而重于畫,豈不顛倒錯繆失其本心也哉?”從此之后便不再一心想著把好的書畫占為己有,而是站在欣賞的角度去品味。 莊子在《逍遙游》里說:“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人又何嘗不是,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人生本不苦,苦的是欲望過多;人心本不累,累的是索求太甚?!柏澣缁穑欢魟t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水火無情但無罪,罪在不知足、不惜福的心。心若被困,天下處處都是牢籠;心之所安,矮瓦斗室也是天堂。 楊絳先生曾在《一百歲感言》里說:“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愿以償。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tài)才是淬煉心智、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它能把忍受變?yōu)橄硎?,是精神對于物質(zhì)的勝利?!?/p> 很多人說:生在世家、家財萬貫真好命……但生命無常,滄海桑田,萬貫家財終散盡,而人生的豐盈、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富有,恰恰藏在最簡單的知足里。 “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局促的現(xiàn)實并不能困住知足者寬廣的心,知足者富,知足不辱。 聶成華書法作品欣賞 02 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明代劉基在《郁離子》一書里,講了一個發(fā)人深省的故事:越國有個工匠善造舟,巧奪天工,吳王請他造舟,尊為造舟之神。可他還不滿意,一年后,他向吳王自薦說,自己不僅會造舟,還會操舟。吳王信了他,便讓他出陣參加水戰(zhàn),結(jié)果大敗,舟沒而身死。劉基感慨地說,這真是畫蛇添足,不知止,斷送了他一世美名。 人們常說,做人要懂得知足,知足常樂。實際上,做人也要懂得知止,知止不殆。知足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知止則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覺行為。 《元史》中記載了大哲學家許衡的一則故事:公元1232年,蒙古兵的鐵蹄踏進河南新鄭,許衡跟隨眾人一起逃難。時值盛夏,天氣炎熱,途徑河陽的時候,由于長途跋涉,大家又累又渴,就在路邊停下來休息。這時,同行的人發(fā)現(xiàn)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樹,樹上結(jié)滿了梨子,于是,大家都爭先恐后地去摘梨解渴。只有許衡一人端坐在路邊的樹下,一動也不動。大家覺得很奇怪,有人便去問許衡:“你怎么不去摘梨吃呢?”許衡回答說:“那梨樹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隨便去摘梨吃呢?”那人不屑地說:“現(xiàn)在時局這么亂,大家都逃難去了,這棵梨樹,恐怕早已沒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許衡正色道:“縱然梨樹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 試想,在那種情況下,如果許衡也像其他人一樣去摘梨吃,肯定不會有人指責他,但是在可口的梨子面前,他止住了腳步,守住了內(nèi)心做人的準則,他的知止,保持了人格的堅挺,體現(xiàn)的是高尚的精神境界。 《史記》中也有一個故事:公儀休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宰相,他非常喜歡吃魚,于是就有人給他送魚,他拒而不受。送魚的人說:“聽說你喜歡吃魚,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魚呢?”公儀休說:“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不能接受你的魚。我現(xiàn)在做宰相,買得起魚,自己可以買來吃,如果我接受了你送的魚,就會有更多的人來送魚,甚至送更加貴重的東西,我就會因此觸犯律法而被免去宰相之職,從此就買不起魚了,到那時,你還會再來給我送魚嗎?這樣一來,我還能再吃到魚嗎?所以,我絕不能接受你送的魚?!?/p> “魚”對公儀休來說無疑是一種誘惑,有人給他送魚,他本可以欣然笑納,但是他沒有這么做,他的理由很實在,就是貪圖不該得的東西,會讓他失去本該擁有的東西。他的知止,體現(xiàn)的是一種遠見和智慧。 “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現(xiàn),不因功名而貪欲,不因感極而求妄?!痹谌松牡缆飞?,我們既要積極進取,也要懂得適可而止,當行則行,該止則止,真正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聶成華書法作品欣賞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有云:“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比绻貌坏焦?jié)制,最后只會是失去所有想得到的;如果已經(jīng)擁有了還不知滿足,最終也必將會失去原有的一切。 心不知足,則無所不??;行無所止,則無所不為。天下有道,要適度而止,要知足知止。 知足、知止,是一種修養(yǎng),更是一種智慧。把快樂建立在對事物通透的認識和理解上,看透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明白無窮欲望帶來的惡果,及時終止自己的欲望而免遭損失和災禍,這樣才會獲得長久的平安富足和快樂。 聶成華書畫作品展 聶成華書法作品欣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