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生而生,故雖終而不亡,常也”,因為有了一個思想、觀念、情緒生出來,念頭動了,第二個念頭接著來了,生生不已,一個終了,另一個又生起了,永遠在生。 所以思想念頭,生理情緒的變化,一個接一個,也是常態(tài)。 “由生而亡,不幸也”,這個思想觀念永遠不能空掉,不斷生出來,同我們?nèi)说纳粯印?/p> 人生出來而又沒有了,在一般人看起來很不幸,因為一般人習慣于生生不已,突然看到?jīng)]有了,認為很悲哀、很不幸。 這就是佛學所說的生滅法,是先說了生,再說出滅的一面。 “有所由而常死者,亦道也”,再講到滅,就是死的問題,上面所說念頭生命“無所由”而來,指不知道哪里來,是由空而生有。 現(xiàn)在說“有所由”,是指現(xiàn)實世界從有變成了空,“而常死者”,人又不斷地死去,這也很普通,是必然的法則,生下來最后必然會死去。 “由死而死,故雖未終而自亡者,亦?!?,宇宙間萬有的現(xiàn)象,“有”最后歸到“無”,所以看到一個死了,接著一個又死了。 雖然沒有看到最終的結(jié)果,而自然的最后就空了,你想留也留不住,不死也做不到,這也是凡夫一般的常態(tài)現(xiàn)象。 “由死而生,幸也”,生命從生到死,那是宇宙自然的規(guī)則,沒有什么值得悲哀的。 不過也有特殊的情況,應(yīng)該死而能夠活下來,算是幸事。 “故無用而生謂之道”,所以說在空的里面,在無所用當中偏要生出來,我們觀察自己的心念就知道。 不想胡思,卻仍亂想,這個思想念頭不曉得從哪里來,這是一般的規(guī)則。 “用道得終謂之?!?,我們曉得自己的生命,生出來就會思想、講話,就會用,用過了就沒有了,這也是一般的常規(guī)。 “有所用而死者亦謂之道”,知道我們的生命有限故意去用,這個也是道,也是自然的規(guī)則。 如果你善于在生與死之間把握控制,就是得道的人,控制了生死,就是佛學所講的了了生死。 “用道而得死者亦謂之?!保@個常就不同了,不生不滅,永遠常在,所以這個是道。那么你說這位醫(yī)生給他醫(yī)了病沒有? 當然醫(yī)了,告訴他這個道理就是藥方。 這一段故事里有最重要的深意。 很多修道的人修到了不動心,一切念頭不起了,以為是道,這個是凡夫,不是真正得道。 這一種病的境界叫做凡夫定,也叫做頑空,是不能起用的空,不是真道。 后世儒家的理學家像王陽明有一位弟子,沒有悟道以前,就到達這個境界。 他們就誤解了《孟子》中所說“我四十不動心”這句話,這是孟子的修養(yǎng),排除外來的誘惑,是修養(yǎng)。 ——南懷瑾先生《列子臆說》 |
|